芊予
饥肠辘辘时吃面,高兴时悲伤时吃面,接待客人祝愿“常来常往”时吃面,逢年过节也吃面……
清晨暖阳,水上茶楼,悠哉的老苏州人将喝茶、吃面、听评弹作为一天的开始,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茶有碧螺春,唱有苏州评弹,面就不得不说一说平凡又不平凡的苏式汤面了。
饥肠辘辘时吃面,高兴时悲伤时吃面,接待客人祝愿“常来常往”时吃面,逢年过节也吃面……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好像生活和面就是这样分不开。据说,还有正月十七吃面条的传统习俗,为的是保自己一年平平安安。
老汤,醇厚更似浓情
小时就听家里老人说“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汤是吃苏面的重头戏。苏式汤面讲究汤清而不油,一碗苏式汤面要色泽犹如琥珀般透亮,讲究的是味鲜美而口不干。
一鍋汤的好坏,关键在于一个“吊”字。要“吊”一锅好汤,不仅要用土鸡、大骨、蹄髈加以做爆蟮余下的蟮骨,还要加入各家的秘制调料,以文火慢熬将近一天的时光。
白汤面一清见底,红汤面也并不是在白汤基础上加入普通酱油,而是五花肉经过数小时的烧制焖熬出来的酱汁——绝对的精华,纯天然的食材使得面汤吃后不上火不口干。
吊得好的原汤如同卤菜店的老卤一般,是万万不可全部用完的,因为用剩下的汤再吊新汤,才能将这锅汤越吊越美味。如此这样,便成了老汤,越是年代久远,汤味越是浓醇,这也是老字号面馆的秘密武器之一。
小时候,新年前最爱做的事,就是帮母亲去面馆买面。进入面馆,扑鼻而来的香味,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凑到取面窗口,看着师傅将一大勺吊好的原汤捞到碗里,满是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每家面馆的口味都有各自的特色,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除了面汤,一碗苏式面还少不了卤汁。可以说,一碗面的味道,基本是由卤来决定的;有的店会加入爆鱼汁,有的店则会放一些秘制的葱油,而各家配比又各不相同。
好面,在等待中升华
如果说苏式面的汤是一碗面的灵魂,那么面就是其中割舍不掉的乡愁。苏式汤面取自机器制面,都是直径1.5毫米左右的细面,这样的面条有面香,不会因为太粗或太韧掩盖面汤和浇头的口感。
苏州面馆,一定要等顾客买了票之后才能把面下到锅里,称为人等面——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等面的过程,其实也是期待的过程。对于下锅煮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锅里的水不仅要多,而且得烧沸,细面下锅滚沸几下出锅。过程看似简单,但时间的把握却极难,时间多了则面烂,时间短了则面硬。装面的碗必须要烫,面夹在筷子上,往小爪篱中一顿,抖两抖,翻两下,卷紧,像观音头,入碗中要呈鲫鱼背。
浇头,一碗面的期待
苏式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浇头。浇头的风味决定了面的风格,若将不同的浇头相搭配组合则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单在王稼句先生所撰的《姑苏食话》中列出的浇头,就有数十种之多。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会根据时令来调整浇头,比如入夏要吃黄鱼面、入秋要吃鲈鱼面、春天要吃鲜笋面、夏秋虾鳝肥美时吃虾鳝面、冬天吃蹄髈面等等。
焖肉应该是最传统的浇头了,是每家面馆必备的。做焖肉,需要挑选一块上好新鲜的五花肉,带皮带骨。然后每一面都抹上盐,用石板压实,腌制五六个小时,这样处理后的五花肉肉质才会更紧实。压实后的肉再洗净焯水,配上葱、姜和各类香料进行焖煮。焖煮时,锅内的水量以刚好盖住肉为最佳,这样的肉感吃起来不会感觉干涩或者松散。焖肉煮熟冷却后,就可以切片了。每片肉的大小需要控制在一两二左右,每片厚度和宽度也需要保持一致。老苏州人这样评价一块极品焖肉:肉质烂而不散,肥而不腻,浸入面汤后,凝脂消融,入口即化,满口鲜汁,食之难忘。
“三虾”则是时令性极强的一个浇头。所谓“三虾”,即是虾身上的三宝:虾子、虾脑、虾仁。三虾的原料并不稀奇,但是如果你亲眼见过他们剔虾子、剥虾仁和出虾脑所费的细功,就知道这东西有多值钱了。虾仁肥美,嫩;虾子饱满,鲜;一粒粒形似红米的虾脑硬实,香。虾仁软嫩,弹性十足。面条上裹满了虾籽和虾脑。一口下去,仿佛整个季节的美味都在这碗面里了。所谓的一期一会,大抵就是如此吧?
奥灶面是苏式面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红油爆鱼面,面条细白,汤色酱红;白汤卤鸭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奥灶”谐音“懊糟”,昆山音,意为“肮脏”。因为最初经营奥灶面的老太太,看起来蓬头垢面,店面也狭小简陋,极不起眼,但是她制作的面却深受食客追捧,被戏称为“懊糟面”。奥灶面现在的解读是“奥妙在灶头”,即奥妙的灶头煮出风味奇特的面。
按照苏州人的传统,吃面一定要早上去。最讲究的人,要吃头汤面,就是早上第一道汤的面。一碗热气腾腾的头汤面,是老苏州人深埋于血液里的悸动。
犹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新年,天刚蒙蒙亮,我就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洗漱完毕,跟着父亲迫不及待地出门去排队吃头汤面。到了面馆后,边搓着小手排着队,边闻着面香,内心满是期待。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很幸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