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黄肠题凑”葬制

2024-01-14 18:33邢翔宇乔豫
东方收藏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结构

邢翔宇 乔豫

摘要:“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后以及“同制京师”的诸侯王、王后去世后所使用的最高规格葬制,这类墓葬主要包括结构复杂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和“枞木外藏椁”四部分,用材为黄芯的柏木,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葬制是木椁墓的演变,有继承,也有发展,更显奢华气息。

关键词:黄肠题凑;结构;木椁墓

古代奢华的墓葬寄托着对亡人的哀念,更具有政治意义,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最高规格的葬制,唯独盛行于汉代,其名称起源、形制、用材及适用人群都值得讨论,与木椁墓的联系也需关注。

一、名称起源

“黄肠题凑”之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据《吕氏春秋》载,当时流行在墓葬中使用固定葬具的做法,置多重棺椁、“题凑”、防潮材料。东汉高诱作注,棺室就是正藏椁,“题凑”为堆垒在其周围的木壁。以上资料说明早在战国时就出现在墓葬中加入“题凑”这种葬具的情况,但目前仍未发现战国时期的“题凑”实例,所以其具体形制及内部结构不可考。据平山中山王陵M1 出土的《兆域圃》中有关于“题凑”的解释说明,这种葬具在先秦时期已使用,此类墓葬并非后期的“黄肠”墓。

“黄肠题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霍光传》中:“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可知,“黄肠题凑”是霍光死后,皇帝赐予的一整套葬具中的一部分。颜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端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可知“黄肠”是指心黄而长的柏木,“题凑”则是柏木堆砌的方式,学术界将存在此类葬具的大型坟墓统称为“黄肠题凑”。

二、“黄肠题凑”的形制

(一)结构

汉代“黃肠”墓中包含一整套的葬具,其中包括“便房”“梓宫”“黄肠题凑”和“枞木外藏椁”四个部分。“梓宫”就是梓木所制作的棺椁,同亡者生前的卧室,居正中;“便房”用普通的木材制成,同人生前所住过的屋舍,分布于四周;“题凑”则如院墙堆垒,位于内椁室的外侧。

“黄肠题凑”墓的墓穴多为竖穴,土坑有墓道,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大量长短宽厚相同的柏木环绕在椁室周围,木料横置,两头露外,心黄向内,形成“题凑”。个别将“题凑”二字雕刻在木料上,如长沙王王后渔阳墓。这种木块墙便是《汉书·霍光传》中所记载的“黄肠题凑”。

“题凑”最初可能只是布局于椁室的周围,形成保护椁室的围墙。内部的情况与其他墓型相似,张耳墓就是这样。后来在“黄肠题凑”里使用立柱、隔板,将内部分隔成内、外椁,内、外椁之间形成回字形的“回廊”,如象鼻嘴一号墓。其内椁中还存在U字形的“棺房”,形成“内回廊”,内外回廊均使用木板分隔成许多相连的小室,正面则与墓道相连贯通。

内椁室中的曲室是否为“便房”,而外回廊的小室是否为“外藏”,学者们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据《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颜师古所注的“便房,小曲室也”,从“曲室”一词可知“便房”应指的是棺室之外的曲形“内回廊”。那么,外回廊是“外藏”似乎也说得通。《霍光传》补注墓葬之中离逝者最近的是衣服和被褥,由此向外每一层分别是“梓宫”“便房”“题凑”“外藏”。从中可看出,“外藏”就是指“便房”之外的空间——“外回廊”,笔者赞同此观点。还有学者认为“外藏”在墓外或在陵区内部,这两种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根据“外藏”应相对于“内藏”而言,黄展岳认为“正藏”就是墓中的前室和棺房,其外则是“外藏”,笔者更加赞同“外藏”在墓内。该制度于先秦时期已存在,在汉代也不限于“黄肠”墓中,不必过分纠结于此。

“黄肠”墓中最高级别是五重棺两重椁,这与天子用七重棺椁的葬制相吻合;较低一级的是三重棺两重椁,这又和诸侯棺椁有五重的葬制相对应。但也存在个例,如张耳墓只存在两重棺一重椁,只对应了士大夫棺椁有三重的礼制。这种情况说明棺椁制度并不统一,世家大族的葬制亦是如此。

(二)材料

汉代人“事死如生”“陵同都邑”,天子墓葬中使用柏木“题凑”,诸侯、大夫、士级别低于天子,但有的也可以用“题凑”,只是其用材一般,不可使用柏木,而是使用松木和其他杂木,体现出等级差别。

汉代人注重用柏木的原因有三:第一,汉代推崇用柏木有一定的文化风尚。秦穆公时期开始盛行在墓区附近种植柏树,传说在开垦土地时发现一种稀罕物件,粗看像只羊,并恰逢两仙童经过,认为此物非羊而是蜢,祸害尸身,若想除掉就必须用柏树上朝向东南的树枝刺入其头部,自此墓葬附近都开始种植柏木。尽管只是传说,但还是形成习惯,汉代则更盛。也有很多相关历史记录,如《三辅黄图》载,汉文帝兴建霸陵,不堆高山陵而是密植柏树,以求树木成荫;《西京杂记》载,杜子夏去逝后安葬在长安北四里的地方,其墓前松、柏共五棵,生长茂盛;西汉时期举国崇尚在墓区大量栽植松柏。东汉时期则更盛,《浮侈篇》载,民众都特别推崇葬俗,重视在墓葬中埋葬珍宝、人偶及车马,堆成一定大小的坟冢,并多种松柏。第二,柏木防潮驱虫的药理特性是汉代人使用崇尚柏木的重要原因,可以减缓地下棺椁的腐败。《养生论》载,麝吃柏树的籽才能产出麝香。由此可知,古人对于柏木的情愫由来已久。第三,柏木的生长习性、外观特质也是汉代人尚柏的重要因素。墓区附近广植树木,待繁盛之时,整体显得壮观威严。松柏四季挺拔、冬夏长青,树木皆属阴,古人迷信亡灵属阴,柏木做棺椁最合理。

柏木在汉代人眼中地位高,天子作为全国之首,可以多使用柏木,如陡壁山汉墓用料179根、象鼻嘴汉墓使用料908根、大葆台汉墓用料15880根。汉代帝王、诸侯王为体现身份地位以及死后免于被盗扰,坚固的“黄肠题凑”就成了首选。也正因如此,导致柏木被过度采伐,成为稀缺品。

“黄肠题凑”特指黄色木芯的柏木堆垒的墓壁,未使用就不是“黄肠题凑”,只是“题凑”。“题凑”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黄肠题凑”更胜一筹。“黄肠题凑”是作为天子专属的特殊葬制,未经许可,旁人无法染指。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用“黄肠题凑”,乃因其为治世忠臣,所以被批准使用。而刘胥多次叛乱企图谋反,事情败露被逼自尽,虽在死后享受奢华的墓葬礼遇,但只用楠木“题凑”。出于对“黄肠题凑”的向往,在各楠木的端头里嵌入黄色的柏木芯,以达到模仿的效果。

到了东汉,砖室墓逐步盛行,“黄肠”墓逐渐消失,此时产生了一种用石材制作“题凑”的砖室墓,石材“题凑”的产生可谓是“黄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变种。《后汉书 ·礼仪制下》记载,天子去世大办丧事,用方石制成石墙,再配上“便房”,同样符合礼制。目前发掘的定县中山王墓、济宁任城王墓,均为石材代替“黄肠”的例证。洛阳邝山东汉帝陵区出土过雕刻“黄肠石”字样的石料,应是为了表明与“黄肠木”的关联。

三、“黄肠题凑”适用人群

(一)汉代帝后

“黄肠题凑”是汉代帝后专属的葬制,他们生前锦衣玉食,逝后自然奢靡依旧。《汉旧仪》载:“天子即位……武帝坟高二十丈,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可见墓葬中使用了柏木材质的“黄肠题凑”,且规模宏大。有文献记载当时为汉代宫廷服务的少府,职责就是派人去山中砍树以备“黄肠”,但有待考证。

(二)汉代诸侯

“黄肠题凑”墓也是汉代诸侯死后的良居,经发掘,形制清晰的有北京大葆台1、2号墓,河北定县40号墓,石家庄小沿村汉墓,江苏高邮天山1、2号墓,湖南长沙象鼻嘴1号墓,陡壁山汉墓,望城坡1号墓,安徽六安王汉墓。以上“黄肠题凑”墓均是汉代诸侯王、王后的墓葬,气势磅礴,其出土文物也相当丰富,展现了汉代的文明风尚。

在此特举两例,看其葬具及陪葬品。湖南长沙吴王墓“题凑”柏木共计使用908根,每根长1.5—1.7米,并出土漆、陶及玉器等文物。其中,有一玉佩中间镶嵌绿松石,透雕龙、凤、熊等动物,是湖南出土汉代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长沙王王后曹女巽以及渔阳的墓均被盗掘过,却依然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玉器、漆器、陶俑等珍贵文物。其中,玉器最具特色,最为出名的是刻有其名字的玉印,共计5方。

北京大葆台汉墓使用黄肠木15580根,北壁共有30层堆垒的木料。其中,每一层纵向平铺108根木料,东西各有30层堆垒的木料,每一层横向平铺160根木料,南壁缺口为门,门两边各有30层堆垒的木料,每一层则纵向平铺34根木料,四壁环绕将正室包围其中。该墓出土大量的陶器、陶俑、铜器等文物,在“题凑”西北处发现的竹简小而轻薄,上书“樵中格吴子运”字样,颇具研究价值。根据上述实例可见,诸侯王的“黄肠题凑”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厚,尽显奢华风气。

(三)高级官员(功臣、宠臣)

前文提到,汉代的“黄肠题凑”葬制是帝后所独有的葬制,诸侯王、王后也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不可私自使用。但是对于国家有功者、被帝王所宠信的臣子在帝王的允许或赏赐下也可使用“黄肠题凑”,如霍光、董贤等人便享受到此殊荣。“题凑”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古代帝王为了拉拢人心,将其赐予有功之人。

除上述三种情况外,“题凑”的使用者还应包括普通民众(富商或世家大族)。据《政论》载,办丧事的家庭大多没有什么规章制度,有的也使用“题凑”,且该类墓葬中陪葬有许多珍贵的物品。

四、“黄肠题凑”对于木椁墓的继承和发展

到了汉代,墓葬的营建制度更加系统全面,在木椁墓的基础上衍生出更高级的葬制,二者之间相互联系。

(一)二者间的联系

汉代的木椁墓和先秦的木椁墓结构框架大同小异,先从地面径直向下挖掘出矩形土坑,用以放置棺椁。椁室一般为矩形,使用榫卯契合的方法来将椁板和椁室扣合,椁室内分隔出大小不同的空间用以放置棺及随葬品。

棺以长方箱形居多,个别头宽脚窄。弧形棺盖者罕见,棺盖结合处使用榫卯或棺钉来封口,椁室以外的填土多呈斗形。封土堆的高低,同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成正比。木椁墓继承先秦之制,西汉之时则不甚严格,王、列侯墓三至七重棺椁,南方地区多为三至四重。马王堆汉墓和罗泊湾汉墓是典型的地方诸侯王木椁墓代表,东汉时期诸侯王墓葬不再使用木椁墓。

“黄肠题凑”由木椁墓发展而来,是两周以来分室木椁和多重棺椁制的进一步发展,其大致类似木椁墓。现以马王堆汉墓(M1)和大葆台汉墓(M1)作比较:一是都使用矩形竖穴形状土坑;二是椁室均为方形;三是均有斜坡墓道;四是天子和列侯严格的等级划分;五是列侯的墓中陪葬物品都十分丰富,大致有漆器、生活物品、植物种子等;六是椁室周围都做了防潮。以上分析证明两类墓葬存在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推测“黄肠题凑”墓就是在木椁墓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二者间的区别

“黄肠题凑”与木椁墓的区别: 1.黄肠墓改变了先秦木椁墓的悬空封顶,变为横向推进式;2.墓室内部分室情况也不同,先秦时期诸侯王的墓葬基本按照周礼来规定宫室的制度,体现人死后还是与生前一样,在椁室内部分成头箱、边箱等,“黄肠题凑”的出现则意味着椁室分箱更加完善;3.放置陪葬品的地方不同,“黄肠题凑”墓中的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外藏椁”内,而木椁墓的随葬品则放在四周的边箱之中。

以上可知,“黃肠题凑”墓是由木椁墓发展而来的,相比木椁墓的葬制更加完善、规格更高。事实上,二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加入“黄肠”木墙,它的出现使墓葬更上档次且相当坚固,是盗墓者的噩梦,另具防潮之用。这相当于现代的“安全屋”,备受青睐,可谓有源可寻。

风靡汉代的“黄肠题凑”见证了汉代的厚葬之风,汉代兴起的这股风潮为后世留下了极具价值的历史产物。现在看来,其建筑工艺、艺术价值都为世人所称道。但因其高昂的修建费用,最终落寞于汉代,这对于当下也具有警醒作用,要勤俭节约、拒绝浪费。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单先进.西汉“黄肠题凑”葬制初探[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李如森.汉代“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J].考古,1997(12):59-63+65.

[5]朱晨露.两汉王侯陵墓“外藏”的初步研究[J].秦汉研究,2013(00):237-244.

[6]刘振东.中国古代陵墓中的外藏椁——汉代王、侯墓制研究之二[J].考古与文物,1999(04):77-87.

[7]高崇文.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J].考古学报,2006(04):447-472.

[8]高崇文.释“正藏”与“外藏”[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00):292-298.

[9]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J].文物,1977(06):30-33.

[10]靳宝.汉代墓葬用柏及其原因分析[J].中原文物,2009(03):44-47+58.

[11]刘德增.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J].考古,1987(04):352-356.

[12]梁白泉.高邮天山一号墓发掘记[J].文博通讯,1980(32).

[13]田立振.黄肠题凑与石料题凑[J].文史知识,2000(10).

作者简介:

邢翔宇(1992—),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秦汉考古。

乔豫(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猜你喜欢
结构
DNA结构的发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300Mvar空冷隐极同步调相机结构特点
一种特殊的“总提而分承”同位结构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建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