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王明建,江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753-1
出版时间:2016 年7 月
定价:65 元
实训,从字面上理解,即实践与培训的结合,在现代教育概念范畴内,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校实训类课程就是为加强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实践性课程。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校门”进入“单位门”成为叩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崇尚劳动的价值观,还要借助学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能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与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与创新高校实训类课程体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课题之一。
由王明建、江涛编著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政策为导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高校实训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为实训类课程体系的构建阐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路径。阅读全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具有其现实依据。一是教育改革导向的影响。在倡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实训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所学知识和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促进个人发展。实训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和发展潜能,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作者在具体探讨如何进行高校实训类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之前,针对开展实训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了详细论述。首先,实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技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其次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仍在不断上升,而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往往更受欢迎,尤其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劳动技能。因此高校实训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最后是有助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实训类课程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者为高校实训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科学可实施的方法路径。一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在开展实训课程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对口工作和未来可发展的空间,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需求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其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将实践环节作为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实训形式。高校实训类课程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实验室实操这一实践形式,还需引入企业实训、社会实践、项目模拟等多种形式,丰富实训内容和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训,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逐步提升实践水平和技能。
高校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具体阐述实训课程现实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总结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科学策略,对于高校实训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