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第2 版)》
作者:苏文平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3-1115-9
出版时间:2022 年12 月
定价:49 元
大学生就业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现今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骤然增加,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发展难题。为此,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专门机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格外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帮助更多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为社会培养更为专业的职业素质人才。本文基于2023 年度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研究”(SZ20230301)的研究,参考由苏文平等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第2 版)》一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本书共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为生涯唤醒,指出大学生面临的纠结及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然性。第二篇为全面认知自我,通过自我探索,大学生可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素质能力以及价值观等进行剖析并实现自我评估。第三篇为认知外部世界,阐述职业和职场的内涵、岗位任职要求以及职业发展轨迹等。第四篇为生涯目标决策、行动规划与实施,通过对自我与外部的认知,学生可以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据此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第五篇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介绍了大学生应如何设计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不同年龄段的职业方向与目标以及应对此规划的可靠策略等。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广义上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指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能力,还包括顺利完成工作、保障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能力。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带动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作为未来职场的主力人群,不仅要面对从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复杂的职场环境的转变,还要具备将学习能力延伸为工作能力的思维。种种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以能够赢在进入职场的起跑点;这使得高校在开展教育时要以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日后参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职业精神和素养,学生要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观念和态度融合在日后的职业活动中,并经过职场的磨炼形成一定的能力。显然,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自己应对挑战、解决难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其他社会能力的掌握更加全面,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使其受益终生的事情。
对于社会而言,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有良好精神素养的人才的需求愈发激烈,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更加严格。这就导致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不同于校园的职场环境,从而产生迷茫、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对职场的生存环境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进入职场后也能迅速转换身份并适应当下的环境。如此一来,大学生就能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社会更加高质量地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用人岗位却相对较少,如此不对等的供需关系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充满不确定性。
第一,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与求职观念较为传统。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就业市场与机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现今很多大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没有意识到自身面临的就业危机,并且就业观念畸形,认为理想的职业应是高起点、高薪酬,因此在进行求职选择时,他们更趋向于发达城市中的大企业,从而忽视了小城市和基层单位的用人需求。但大城市中人才与岗位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应对此困境,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其就业能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尽管我国已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模式仍较为传统和单一,高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总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行动能力,进而很难立即适应职场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同时,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部分高校教育缺少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某一行业开发了新型软件,而学校可能没有余力作为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就无法习得相应的技术,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
总之,就业观念不正确、就业能力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极度缺乏就业竞争力。如此严峻的就业现状亟需改进,如何培养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职业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开展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保障其未来的发展也成为高校未来努力的方向。
三、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之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体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计划,通过对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未来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以及通道设计三部分组成,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谋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劣势,一个合适的岗位可以让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二是通过职业规划来寻求广阔的发展前景,确保人生每一阶段的工作发展都符合预期,使薪酬增长、职位晋升等目标都得以实现,为日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合适的职业选择往往会影响其未来事业的成败与生活的幸福程度。实施生涯教育可以辅助学生运用科学、专业的理念与方法来解决自身职业与前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回答以下问题使其对自身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在回答此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大学生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拥有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职业倾向和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阶段,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仍处于迷茫期,这便需要学生通过自省来构建和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从而初步确定职业生涯的发展趋向。第二个问题是自己该通过哪些企业和岗位来完成职业道路规划。为准确回答此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心仪企业和岗位的需求,并考虑自身是否满足招聘要求,进而从中做出最优选择;若没有合适的企业与岗位,学生就应扩大考虑范围,调整自己的目标企业与意向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好企业与岗位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的短期规划,即岗位晋升规划、个人才能完善规划等,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学习能力来制定一年或五年内向哪个职位晋升、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详细职业规划。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企业与岗位来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针对化的训练,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对可能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对于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其他变化,学生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与方案。
对于高校而言,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十分必要。首先,高校应完善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目前我国教育界并未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统一,其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都较为松散;很多高校也并未意识到开展这一课程的重要意义,仅将其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受此影响,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较低。针对此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应与高校联合起来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完善,通过统一教材内容与形式等方式强化这一课程的建设水平,从而让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可通过完善师资力量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此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因此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学校应通过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或引入外部职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可通过讲解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来启迪学生,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指导。外部职业人才的引入还可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想要从事该职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可靠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学校还可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具体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站与公布栏等方式为学生完成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包括企业对招聘人才的需求、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校友名单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总之,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与高校都应主动做出改变,以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完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帮助下,学生应改变就业观念、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自身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