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强,江 兰,罗志昭,陈 庆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05;2.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3.广东日昭电工有限公司,广东惠州 516157;4.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510521)
科技水平逐步成为各个企业应对国际竞争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力之一,而“高精尖”科技也逐渐发展为核心影响因素。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直接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从而有效保障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需求[1]。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本身难以直接促进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速度,各项科学技术必须进行科技成果商业化才可以展现真正的市场价值[2]。最小二乘法(OLS)计量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可用于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最小化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残差来找到最佳的回归直线。现阶段国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中,较多注重转化资金自身状况,评价指标选取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存在,这会对评判结果定性准确度、量化精度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尝试运用OLS 计量模型对不同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异质性进行研究。
近几十年来,国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逐渐增多,且成为热点研究课题之一[3]。如,林青宁[4]等以2009—2017 年中国农业企业的混合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网络超效率SBM 模型(SSBM)测度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对其演变趋势与收敛性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为0.421,效率损失情况较为严重,只有极少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达到并超过1,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集中分布在[0.3,0.5]区间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于0.5的农业企业较少;蔡之兵等[5]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1994 年到2010 年期间浙江省、山东省等多个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效率;结合不同产业发展实践,王瑞荣[6]深入分析了在众多产业之中创新驱动需求特征较高的相关产业;王巾[7]以创新效率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深入分析了影响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相关因素;马述忠等[8]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多种相关影响因素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了政府扶持政策给科技创新效率造成影响的相关作用机制;O' Donnell 等[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形成了以共组群边界以及同边界的相关框架,结合各种技术边界综合分析效率评价问题。此外,学者们基于不同标准,对中国企业分类,并对不同技术边界下中国企业创新效率主要差异进行考察,如黄奇等[10]在以区域异质性作为研究基础,有效利用共同前沿理论深入探讨了国内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并对不同区域之间所形成的创新技术差异进行综合分析;肖仁桥等[11]运用了DEA 模型以及共同前沿理论,深入探讨了在2005 到2010 年期间国内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3 种不同企业之间所形成的技术差异性,并且对其科技创新效率以及损失来源予以综合测算研究;陈元志等[12]对国内不同企业发展模式所形成的技术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动态比对研究;肖仁桥等[13]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两阶段共同前沿理论,探讨了在面临异质性技术过程时各个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和创新技术的差异。
另外,毛学峰等[14]研究国内2 085 家涉农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后发现,相比涉农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与市场有更紧密联系,但国内多数涉农企业是生产型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应用开发、持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且对于创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而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发展不够密切导致科研以及生产两者之间关联度大幅度降低。戴元坤等[15]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到由于政策会直接影响农转资金的性质,因此将政策作为了核心评价指标。王敬华等[16]从项目完成质量、转化资金支出效率等方面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当前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应用效率,并认为当前国内众多涉农类科技型企业所具备的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国内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基础,而基于技术异质性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企业性质、产权结构差异的角度构造生产前沿面,围绕不同类型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技术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所形成的区域差异,以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现实中,各企业之间在产权结构、产业性质等多个方面都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各种性质的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也会出现较大差异。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科技成果,经后续试验、研制、开发、应用、推广等一系列转化,最终形成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直至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并得到预期收益的一项系统工程[17]。科技成果转化属于一种经济现象,是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保证,是一种能够把各种类型的创新技术以及科研成果通过不断的研发以及应用等,使其能够具备实用价值,最终形成创新产品或者创新工艺等的综合性活动[18]。科学技术的转化是指将科学技术的各种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将其用于生产,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从广义上讲,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技能的增强、素质的提高以及效率的增加等方面;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意味着把各种科技成果转变发展成能够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创新产品以及创新工艺等。在技术转化的途径上,狭义的技术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从研发地转移到生产地,通过增加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发展。赵丽[19]研究认为,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指科技成果的实际使用量与技术成果总数之间的差额。其中,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两个方面尤为关键,科技创新是新发明、新技术最终实现市场价值,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支撑的关键,而良好的科技成果转换作为企业应对市场发展中的核心环节,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部分[20]。知识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是其最终目标,因而属于一项经济活动[21]。一项科技成果从最初设想到成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受科技成果自身制约,只有自身具有适用性、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的科技成果才可能实现转化。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可以使知识产品向物质物品转化,其经济行为带有科技性质,因而,有其特定规律、性质。从整体来看,科技成果转化通常可以划分成4 个不同阶段,且各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相互关联(见图1)。
图1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能够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科技产品或科学技术才是具有真正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开发阶段是成果产生阶段,在此阶段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在生产出产品雏形时结束,即试验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创造,是产品或技术从无到有的阶段,投入和风险最大;成果中试阶段是科研成果从研究室向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成果使用阶段是新产品、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终结阶段,该阶段包括流通渠道、工业化生产、技术服务、社会商品等方面,是一个不断适用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是孕育新社会需求过程。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4 个阶段循序渐进,不同阶段互相关联。在4 个阶段完成后,科技成果才真正实现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科技成果的开发商、政府、中介机构等的参与(见图2)。其中,政府具有引导扶持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的宏观政策规划者。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制定、完善,提供一个秩序良好、稳定的环境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当前与民生发展关联较为密切的各种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都离不开各项相关政策以及政府资金的扶持和指导,需在不断完善现有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竞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研发速度提升。科技成果开发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通常涉及不同的研究院所以及个体研究人员,所有开发商都需要在应对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产品等多个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产品生产单位职责是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通过自主投资和经营的方式开展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参与的基础上,生产单位选择筹集生产资金、科技成果,购置生产设备、精心组织生产,通过销售产品获取利润、收回投资。产品制造企业为技术成果的开发人员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对新产品的开发、性能、工艺和技术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生产企业和科技成果开发商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国家相关法律约束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供所需的风险融资及相应的资金支持。
图2 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要素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主体地位,而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将对其技术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会对一国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市场导向会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研发之间若不能很好匹配,就会造成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由图3 知,从2018 年到2022 年,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R&D 经费内部支出和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不断增加,同比增长了56.87%和71.54%,表明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日渐增大。这一面向市场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可直接体现出企业主体地位的加强,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图3 全国R&D 经费内部支出和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年度分布
在改革开放前,为扶持工业发展,国家建立了各级科研院所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在特定时代,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研发模式产生一定效果。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市场是企业生产、科技研发的导向。经多年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取得很大的发展,在不少领域拥有坚实科技基础,尤其在空间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已处理国际领先水平[22],但这不能改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研发与实际市场需求相脱离。
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相对较长,科技成果转化常伴随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资金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对企业来说,需要面临的资金风险尤为关键,想要加快技术发展速度,企业必然会付出更多的资金予以保障。由于技术研发工作风险性相对较高,而企业所提供的资金保障力度会给技术研发整体带来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科研经费需要对科研阶段、中间阶段、产业化阶段3 个阶段遵循1 ∶10 ∶100 的投资比例[23]。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配置的改革,2023 年6 月,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至2022 年,政府投给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比例从64%下降至59%;投给高等学校的比例从约21%增长到23%,投给企业的比例从2008 年的13%增长到2014 年的16%,2020 年降至11%[24],说明政府对科技活动扶持资金主要倾向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活动是有一定风险的,有时候投入、产出不一定成正比。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消耗性、高风险性与国家科技政策偏倚的双重压力,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使企业面临很大资金缺口。
中介组织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代理方,同时也可以作为科技成果吸收方委托人或者是生产方的代理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时中介组织作为重要代理方,其主要作用是开发、评价、整合、包装、销售科技成果,目的是从生产方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吸收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中介组织,若中介组织发展比科技创新落后,则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需求间很难起到真正桥梁的作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介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其服务能力、数量提升较大,但服务能力仍相对较弱,发展也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与社会对中介组织的不了解与不信任,对中介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中介机构间也缺少协作和交流。
采用投资强度的方法来比较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R&D 经费投入,由表1 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R&D 经费投入强度最高,而私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其他主体类型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其中集体企业的投入强度达到最低。就2018 年至2022 年变化趋势而言,混合所有制企业R&D 经费投入逐年降低,同比下降了13.97%;私营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则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比增长了44.31%;港澳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科研资金投资中所占比重大致相近,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国有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019 年降低幅度较大,同比降低了64.62%;2020 年持续降低,但幅度较小;到202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20 年至2022 年同比增长115.48%;集体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在5 年间变化幅度较小。可见,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科研经费投入有较大差距,其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投入。
表1 2018—2022 年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R&D 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
由表2 知,混合所有制企业R&D 人员数量占比最高,私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其他主体类型人员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其中集体企业所具备的人员数量占比达到最低水平。就变化趋势而言,混合所有制企业R&D 人员数量占比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私营企业R&D 人员数量占比则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R&D 人员数量占比基本接近,呈现降低的趋势,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国有企业R&D 人员数量占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019 年的降幅较大,同比降低了64.59%,2020 年与2019 年持平,2022 年则比2020 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比提高了67.35%;私营企业自2018 年至2022 年,同比增长了67.40%;集体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在5 年间持续降低,且下降幅度较大。上述情况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科技研发投资相符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R&D 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数量比重仍落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是我国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增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投入,调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表2 2018—2022 年不同所有制企业R&D 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
因对科技研发活动人员投入、经费投入的不同,不同所有制企业产生不同产出效果。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申请专利,专利是衡量创新活动的相当可靠的指标[25]。由表3 可知,在2018—2022 年,相比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收益最高,其次是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根据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为441 517 家,其中私营企业数量为325 752 家,占比为73.78%[26],私营企业数量超出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很多。在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上,集体企业依然是保持最低水平;私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其专利市场收益比混合所有制企业除外的其他类型企业高出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专利申请量则逐年增加;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所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在专利申请占企业总产值比重上,优势最明显的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比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占总产值的比重不高,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具有显著差距。由此表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产品产出情况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衡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新产品产值是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的反映,因而通过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重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产出强度。由表4 知,就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其次分别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与各企业R&D 经费投入情况相符合。从波动情况来看,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在近3 年间基本保持稳定趋势。混合所有制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降低,私营企业则逐年上升,国有企业这一比值则先降低后增加,相比于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率相对较低。
表4 2018—2022 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实证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定量分析手段得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企业异质性之间的联系。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18—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27],时间跨度为5 年。根据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企业规模,主要选择了其中专利申请数量、从业人员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方面的数据。
5.2.1 投入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和“化”,也就是应用技术成果的流动与演化的过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包含科技活动费用内部支出、技术引进、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由于支出项绝对数值变化不能很好的进行拟合,因而,选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强度为投入指标。在2018—2021 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包含R&D 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引进支出、R&D 人员投入;投入强度由R&D 经费内部支出/总产值、技术引进支出/R&D 经费内部支出、R&D 人员投入/从业人员表示。由上述部分组成的投入指标即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科技创新是其出现的现实基础。在现实科技研发活动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常相伴相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常伴随新发明、新发现、新技艺的出现,因而要明确区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很难实现。在科研机构、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存在很大区别,本研究对象为企业,因而将上述指标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指标具有可行性。
5.2.2 产出指标
和投入指标相同,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出强度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指标。在2018—2022 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出包含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产值、有效专利数量。其中有效专利数量、新产品产值是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最有效、最直接的证明,两者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价值的直接反映。产出强度由新产品产值/总产值、专利申请数/总产值和有效专利数/总产值表示。
5.2.3 效率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是产出指标除外的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反映的另一有效指标,其能精确将企业在相同的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差异显示出来,比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指标的对比性更强。2018—2022 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可用专利申请数量/R&D 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产值/R&D 经费内部支出、有效专利数量/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
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差异进行考察,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式(1)中,企业所有制类型用i表示,时间用t表示,随机误差项用εit表示,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用di表示。在现实估计中,Y分别表示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效率指标。在解释变量中以国有企业为参照进行设置,其他所有制企业则为虚拟变量,其中集体企业用d1表示、混合所有制企业用d2表示、私营企业用d3表示、内资其他企业用d4表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用d5表示、外商投资企业用d6表示。系数估计值β1、β2、β3、β4、β5、β6分别表示不同所有制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系数估计值,如果在统计上,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则说明其对应的所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更优。
5.4.1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模型的估计结果
如表5 所示,当技术引进与R&D 经费的比值是被解释变量时,除外商投资企业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的估计系数都为负,集体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所获得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意味着从技术引进支出角度来说,国有企业的整体支出要远高于其他多种所有制企业类型,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各不相同。将R&D 经费与总产值的比值当作被解释变量综合分析时,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显著,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不显著,这表明在R&D 经费的投入强度上,集体企业等多种类型企业超过国有企业,如表1 所示,2021 年至2022 年,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比增长32.04%,国有企业同比增长16.74%,混合所有制企业增速明显。
表5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模型估计结果
以R&D 人员与从业人员比值为解释变量时,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显著,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除此以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R&D 人员投入力度比国有企业要大,集体企业的投入力度远不及国有企业,如表2 所示,2018 年至2022 年,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67.40%,国有企业同比下降40.57%,集体企业同比下降54.55%,与此同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对所形成的差距相对较小。
5.4.2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模型的估计结果
如表6 所示,在以新产品产量与总产值比值为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显著,混合所有制企业、集体企业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外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且偏小,这也意味着从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角度来说,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要超出国有企业,如表3 知,2022 年私营企业超出7.553%,外商投资企业超出2.84%。当采用专利申请与总产值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时,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算值为负显著,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系数估算值显著为正,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算值则较低且不显著。意味着在专利申请上,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要比国有企业更高。如表3 知,2021 年,在每一亿元产值中,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国有企业多0.571 项,混合所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多0.471 项;相比于国有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专利申请与其无显著差异。将有效专利/总产值当作相应的被解释变量予以综合分析,其中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且尤为显著,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显著,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且差距不大。
表6 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模型估计结果
5.4.3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7 可以看出,在新产品产值/R&D 经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国有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不显著,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不显著,外商投资企业的系数估算值为正且显著,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系数估算值为负,说明以新产品产量作为产出效率的指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优越性明显。在使用专利申请/R&D 经费作为解释变量时,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且差距明显。将有效专利/R&D 经费视为对应的可解释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企业的系数估计值均不具有显著意义,表明我国企业的有效专利与研发资金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7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模型估计结果
5.4.4 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对比
表8 为2018—2022 年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间差异对比,其中,(i)表示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的企业间排名,如显著优(1)表示该企业显著优于国有企业,且相比其他具有显著性的所有制企业,排名第一。由表8 知,在成果转化方面,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效率要比其他所有制企业高。
表8 2018—2022 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对比情况
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强,集体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弱。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我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关键[23],公有资本企业运营机制缺乏活力,需进一步落实经营责任,因此,将非公有资本、公有资本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混合所有制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通过对产权结构加以调整,能够使集体企业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28]。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非公有资本控股混合发展力度,倡导更多的非公企业能够融入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之中,利用集体参股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采用股权激励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达到双赢的目的,更好地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我国存在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均衡的问题。《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0 年,政府投给科研机构为59%,投给高等学校的比例为23%,投给企业的比例为11%[24],说明政府的科技扶持资金主要偏向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因此,我国需加强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扶持,促进科技事业均衡发展。
科研与生产的二元结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中国研发经费各部门来源结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从1995 年的32%增长至2020 年的77%,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应用开发,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仅为6.5%[24]。说明我国研发经费的来源-执行交叉结构多元化不足,企业尚缺乏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创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突破上述的二元结构,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企业作为科技成果使用方之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能缩短寻找科技成果的时间,降低中间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率,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
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OLS)计量模型,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投入要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R&D 经费占GDP 总产值的6.907‰,私营企业为5.605‰,国有企业仅为0.181‰;混合所有制企业R&D 人员数量占全国R&D 从业人员数量的23.860%;私营企业为32.860%,国有企业仅为0.820%;国有企业R&D 经费投入自2020 年持续增长,其他所有制企业则有一定波动。
(2)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2018—2022 年,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以及产出这两点上具有较大优势,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效率角度来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优势显著。
(3)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私营企业占比居多,在很大程度上,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国有企业投入多产出少,效率较低;集体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整体效果需进一步提高。
结合分析,提出适当增加公有制企业的私有股份,加大对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减轻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包袱,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