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2024-01-13 05:30高晓晖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毫末河伯山川

关于写什么,写诗的人恐怕最难给出答案。因为他不知道灵感骤至的一刻,击中他的是至大之物还是至小之物,是至近之物还是至远之物。也因此,我们不能不为诗人笔下今古一收、万象纷呈的景象而叹服。“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漠孤煙直,长河落日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诗人所凝目的,自然少不了那些体大之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些至小之物,也常常逃不过诗人的眼睛。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应是诗人之思的绝佳表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运思,无不在穷尽心力,拓展时间或者空间的无限可能。

“至大”“至小”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庄子·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关于“至大”“至小”就有非常有趣的辨析。本来河伯是自以为“至大”的,可见到北海,河伯就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海至大而河至小,这是眼前的事实,可是北海若却说:“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并不是你看见小就是小,看见大就是大,大与小,其实在不断转换之中。并且,“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显然,不同的视角,对大小的评判难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诗人的思维,少不了《庄子》似的玄思。

我曾写过一首《阳春布德泽》,写季候之变,当然取景“至大”,可是,我不能只取至大之物,尽述山川草木。按“蝴蝶效应”原理构思,选取“至小”而求“至大”之变。

正因为有了一只“至小”的蝴蝶扇动翅膀,才形成了“至大”的温暖,从南到北,改变了神州“至大”山川物候。

我也写过一首《妖蛾》,取外象的“至小”而喻内象的“至大”。

人的意念的生发,就像一枚虫卵在脉管里孵化一样,慢慢地占领,最终会让你欲罢不能。虫卵似的“至小”,也是可以十分真切地摹写出人的意念或者理想之类的“至大”的。

诗的灵感,奇妙之处,全在对物象的选取与把握,意象之大小远近,勾勒出意趣迥异的诗之意境,产生风格迥异的诗之美感,这也是诗之为诗,变化万端的缘由吧。

(高晓晖 湖南临澧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

猜你喜欢
毫末河伯山川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毫末版“速度与激情”
长城汽车毫末智行完成 Pre-A 轮融资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微社始立,用微韵贺之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山川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