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阅读”的方式感知音乐之美

2024-01-13 02:49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泰伯实验小学张浩程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动觉情感音乐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泰伯实验小学 张浩程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思维过程,音乐同样需要阅读。小学音乐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中音符、节奏、旋律等音乐语言对学生来说相对抽象。学生在学习这些音乐要素时就应该选择契合他们的阅读方式——具身性的阅读,让他们用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去感受、展现音乐之美。

一、音乐审美感知下的“跨阅读”内涵

现代阅读是多元化、多角度、立体化的复合型跨界阅读新形式,是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而音乐中的“跨阅读”则是指通过听觉、动觉、视觉等具身性的阅读实现诸多阅读信息的整合,整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具身性阅读指身体参与阅读过程,身体是促进阅读的支架,是孕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是激发想象的工具,更是阅读过程中表情达意的手段。

“跨阅读”重在“跨”,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跨阅读”中汲取的音乐感知、情绪的表达是对音乐的诠释与理解,同时抽象的音乐也是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知识孕育了音乐,音乐表达着知识,不论是文字的诠释还是音乐的旋律、节奏、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跨阅读”的提取。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首先是通过听觉去感知音乐,再通过“跨阅读”调动具身性的感知去感悟音乐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与艺术内涵,教师可以将这种美通过音乐的律动进行解读和诠释,通过具身性的阅读提取知识,从而形成并创造新的思维,使音乐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让学生利用具身性的阅读记忆与情绪表达,去感知音乐艺术中的美,进而进行展示与创造。

二、“跨阅读”对音乐审美感知的价值

音乐审美离不开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音乐知识的获取与理解离不开“跨”方式的提取。这里的“跨阅读”既有纯粹知识的获取,也有音乐课堂中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方式的参与。“跨阅读”为音乐审美感知插上翅膀,使其有了向上生长的空间。

音乐审美思维的构建离不开“跨阅读”的提取。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语言的指导与推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趣,完善音乐框架的构建,使学生不断积累音乐知识,达到螺旋式上升,从而形成终身的音乐素养。如在演唱《大树妈妈》时,学生唱“大树妈妈个儿高”这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双手撑出伞形;当学生演唱到“托着那摇篮唱歌谣,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教师可以让同桌牵手摇啊摇……从视觉的文字到动觉的感知,使音乐展现出一幅形象的画面。“跨阅读”会让学生实现从感性情感到内在的理性知识的提升,从而内化为音乐素养。

三、“跨阅读”培养音乐审美感知的策略

“跨阅读”的方法是多种的,可融入学生的动觉、触觉、听觉等具身性认知,在音乐实践中起纽带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表现和文化意识。“跨阅读”为音乐带来表现的理性转化,为形成音乐素养提供土壤。

(一)联动阅读方式感知古诗新唱之美

联动阅读指通过具身性的阅读调动身体为音乐艺术表演而形成的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表演中音乐与知识水乳交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将古诗词的教学融入曲调,让学生从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爱上古诗词和演唱古诗词歌曲。

如在学习歌曲《游子吟》时,学生基于对诗文阅读的理解,通过音乐表现去提取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在吟、诵、唱、演的活动中培养表现能力。在“视觉诵读”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口吻去感受“母爱”的细腻,品味诗中的“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所表达的含义;在“听觉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依依不舍的母爱;用“穿针”“引线”的“动觉阅读”,感受二拍子的韵律,在情绪升华中体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通过直接的音乐情绪体验和间接的音乐表象及遐想产生的情感体验,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便是阅读的提取和活动的呈现,在这一优美的音乐作品中,学生深刻感知古诗新唱之美。

联动阅读通过音乐与古诗文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演唱、舞蹈、器乐等表现形式与古诗文内容巧妙融合,以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硕内在。

(二)“具身体验式”阅读感受音乐律动之美

“具身体验式”阅读指通过肢体的视、听、动、触等感知达到通感性,让身体掌握动作能解放前额叶皮质及其负责的工作记忆,假以时日,这些动作会在欣赏课中通过具身性的阅读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如一年级的《铁匠波尔卡》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中想让音乐形象活泼有趣就要充分进行“动觉阅读”“触觉阅读”的设计,让学生模仿打铁的动作,体会铁匠们劳动时的快乐心情,中间乐曲轻松跳跃,形成舞蹈气氛,在简短的结尾中,学生可以通过“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乐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感知音乐旋律。一年级的学生在欣赏乐曲方面还不具备充足的音乐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在对音乐的聆听中只能对音乐旋律及节奏作出简单的肢体感知,在有限的知识中去建立知识体系的框架,“动觉阅读”在这里就起了桥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帮助铁匠完成任务,促进学生的具身性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听、唱等音乐活动中,通过图片的“视觉阅读”“听觉阅读”,来实现课堂教学,听、看、动等多种表现形式与乐曲内容巧妙融合,以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这些阅读方式都是课堂中对音乐知识的提取手段,是培养音乐审美的有效方式。

(三)具象化阅读方式实现音乐创造之美

“具象化”“跨阅读”方式指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把音乐之美表现出来,让学生在音乐中通过广义的阅读方式提取想象中的画面,去体验这种创造之美。如《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以“飞歌”为主旋律把学生带入山峦起伏的苗族山寨,通过小提琴、二胡的花样演奏方法,表现了苗族山寨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的情景。在明快、热烈的第二乐段劳动的场景中,让学生用简笔画把乐句提取出来,以带有装饰性特点的节奏、三度音的行歌前进、旋律的错落有致创造出一幅劳动的画面,这就通过“跨阅读”的方式激活了学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思维去体验感受创造之美。

也可以通过具体化的形象、图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创造之美。如《图画展览会》这一音画交响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漫步主题音乐让学生走到第一幅画《牛车》跟前。学生首先通过“视觉阅读”提取影像,再说出图片带来的直接观感,然后边聆听音乐边跟着音乐模仿出牛车的速度与力度,感知音乐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变化。学生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大小来表现音乐,切身体会音乐描绘的两头老牛拉着一辆货车缓慢地走过的情景,反复的、沉重迟缓的和弦通过低音区的演奏,描绘出拉着满载货物的大车的老牛艰难的步伐和缓慢沉重的车轮在滚动着的画面,牛车由远及近走来了。从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到音乐的二次创作,再到学生的情感转化,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跨阅读”,学生已经清楚地感知《牛车》的精神内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实践路径,其特质就是提升审美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创造之美,这个过程离不开阅读方式的参与,阅读方式不局限于文字的提取,而是集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用身体来改变头脑,把身体作为帮助自己思考的工具,利用身体来培养头脑,把身体作为理解体验音乐的工具。通过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跨阅读”方式形成开放的、融合的新认知形式。从音乐和阅读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跨阅读”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领悟力和创造力,成为学生的一种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发现、感知、创造中丰富审美体验,感知音乐之美。

猜你喜欢
动觉情感音乐
小学歌唱教学“动觉—听觉—视觉”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情感移植
运动领域中动觉的研究综述
气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
音乐
音乐审美活动与色彩联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