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分”“合”皆学问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及其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13 02:49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汤小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语文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 汤小琴

现代作业通常与练习混为一谈,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业的功能仅限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这是狭义的作业。广义的作业应该被定义为学习任务,是与教师的“教”相对应的学生的“学”的行为。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如何设计?又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在作业设计的“加”“减”“分”“合”中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一加”——增加作业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趣味

(一)“一加”,实践性作业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作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涵盖“听、说、读、写”这几个语文学科基本能力的实践运用性作业,如当一回“小小讲解员”来锻炼“说”的能力,写一副春联来展示“写”的水平等;二是从语言文字的内涵延伸出去的,对自然、生活、历史等展开探究的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教师可布置一项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的实践性作业。

(二)“二加”,选择性作业

每个学生的性格、智力水平、学识都是不一样的。尊重个体,遵从个性,作业设计中要体现选择性。

1.作业内容的选择

同样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做”或“不做”,“全做”或“选做”。这个可以与班级的奖励机制结合起来实施,以鼓励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高耗迈向高效,最终成就卓越。

2.作业形式的选择

同一项作业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童话人物”,学生可以画一画人物肖像,摘录一段语言,或绘制一幅人物研究的思维导图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选择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心情是愉悦的,作业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

3.完成程度的选择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将同一目标的任务分成多个层次,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到哪个程度,类似于达标竞技,在核心素养保底落实的基础上实现提优。如《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小练笔,教师可以设置三个目标:(1)观察事物,写出它的成长变化;(2)能模仿课文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3)能引用一两句古诗或谚语。学生可选择完成(1),或(1)+(2),或(1)+(2)+(3),这样的作业设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选择,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无形中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创新。

(三)“三加”,特色化作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鼓励创新,鼓励钻研,在学习中也同样适用。

1.“特”在学科

语文学科中的母语味、汉字味、文化味就是学科特色。如“有趣的汉字”主题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年级象形字的学习开始,做“图画汉字”、做“识字剪贴本”、读绕口令、念童谣,到中高年级的“猜字谜”“汉字小研究”“汉字啄木鸟行动”等。这样的作业就富有浓郁的语文味。

2.“特”在教师

每个教师各具特色,可以形成以教师特色为主的班本作业设计。如擅长手工的教师教学“二十四节气”时,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跟节气有关的“植物剪贴画”“手工十字绣”等,开发出一系列富有教师特色的班本作业。

3.“特”在学生

凸显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鼓励独特创新、个性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个性来选择作业的表现形式。

二、“减一减”——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心理负担

学生作业负担不仅表现在客观上的数量多、时间长,而且越来越多地凸显在其重复、机械、无差别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这些与作业最初的意义相悖。教育部正是基于这些情况,大力推行“双减”政策。对此,笔者提出减一减——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心理负担。

作业有“三减”:

(一)“一减”,统一作业减一减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应的现实状况就是学生的差异性。显然,统一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是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悖的。

如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朗读课文五遍”。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多读几遍就熟练了;而能力强的学生朗读一遍就能读流畅,不如任他自由阅读其他内容,那样,同样的时间内,他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心情也更愉悦。

因此,这样的作业需要减一减。

(二)“二减”,书面作业减一减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不仅是因为识文断字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它的口语实际运用率约占到80%。那些“抄一抄”“默一默”的记忆性、储备性书面作业要减一减 。

(三)“三减”,机械作业减一减

何为“机械作业”?不需要太多思维参与的,简单、重复的,一遍又一遍磨人的作业,都是“机械作业”。统计结果显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学生的平均掌握率约在90%。那么,教师动辄布置学生抄写词语三五遍,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又有多少学习热情被磨灭在这种高耗低效的作业中呢?所以,这样的作业当减。

语文教学中的作业“三减”,是对学科素养形成规律的遵从,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减负自在其中。

三、“分一分”——作业提交、评价方式的有效分类提高了批改、展示的效率

前面几项与作业内容的设计有关,而“分一分”主要是从作业的提交、批阅等方面来谈。

常见的作业提交方式就是直接交给教师,教师独立批改(纸质作业居多)。这种提交和批改的方式能让教师掌握全体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反馈和教学调整。

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小研究,将作业提交和批改“分一分”:

口头表达类的,如朗读、背诵、讲故事等作业,可以充分利用钉钉、小管家、微信群等现代网络平台提交。平台可以长期保留作业,教师批阅时间就宽松自由一些。这些平台有许多批阅小按钮供教师选择使用,方便快捷,且富有动态交流感。这些平台上的作业,全班学生都可以看见,都可以欣赏、批阅,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进来,互动的多元立体交互使得这样的作业提交形式更有趣。

日常基础类作业在四人小组内提交。基础性的作业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偶尔复习巩固一下,可以在四人小组内提交,小组成员轮流当小组长进行批阅。这样,每个人都是做作业的主体,也是批作业的主体。换一个角色,就多一种角色体验,多一份责任担当。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作业责任意识与日俱增,班风学风也渐渐形成,一种叫“作业品格”的东西就熏陶出来了。

四、“合一合”——跨学科联动形成多学科共育

“合一合”在这里指跨学科联动,多素养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的作业设计要基于本学科培养目标,联动学科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联动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如“班级植物角”的开辟与建设主题活动,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并参与布置,组织开展写生活动;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选配与种植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特性,写研究报告;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感悟生命与成长等。

(二)融合多学科素养完成语文作业

如语文学科的作业,可以采用日记、作文或反思感悟等文字材料的形式,也可以是调查、图表、统计等数学元素和照片、绘画、音频、视频等艺术表现形式,甚至可以通过可知可感的实物表达。如《竹节人》一课的作业设计:(1)做一做竹节人,并说一说自己制作的过程;(2)和同学一起玩一玩竹节人,交流玩的感受;(3)绘制一幅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4)搜集并观看一个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的视频。这项作业就融合了语文、美术(含影视)、劳动等学科的元素。

同样,科学学科的作业,可以是观察记录表,也可以是日记、作文、绘画。

一个学科的作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素养。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多元化,也更为立体,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项作业都是学生精心创作的“珠宝”,需要得到认可和欣赏。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不仅仅是做一个对错的评判,还要学会欣赏,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

要善于开辟“晒一晒”的小阵地。班级走廊上的“优秀如你”展示区每周更换内容,教师要善于“鉴宝”“拾珠”,挑选优秀的作业“晒一晒”,让优秀的学生露露脸。各种班级网络平台的打卡展示区也是一个小阵地,教师要利用好。

要适时开展“晒一晒”的小比赛。学生都有展示美好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晒一晒”的小阵地,组织开展比赛活动。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每份作业提供“晒一晒”的机会,使其都有“晒一晒”的平台。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被欣赏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有评价与欣赏别人的权利和资格,能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像这样,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用上数学中的“加”“减”“分”“合”小学问,在实际教学中收获了很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及其育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