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娟 李晓媛 任宇红
[摘 要]作为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是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2018—2020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履历为分析对象,深入探究就学、就业过程中人才流动的特征及趋势。研究发现,人才流动随时间呈现递增趋势;不同专业及行业间人才流动形势不同,医学、农学类别的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小,本土培养及留存程度更高;人才流动与其籍贯地、年龄、性别呈现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河北省在人才政策设计中应进一步强化对人才供给侧、环境政策的引导。
[关键词]履历;高层次人才;演进特征;河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41
[中图分类号]C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0-0126-03
0 引 言
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化和国际分工的细化,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3年,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出台了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政策实施十周年及“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研究高层次人才在省域间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探明人才流动规律,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提升人才利用效能。
1 相关研究概述
高层次人才流动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人才流动的积极作用,奇亚拉·弗兰佐尼等人研究发现,有流动经历的科学家学术表现优于本土学者[1]。人才流动拓宽了学术网络,增强了学术优势,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术能力、促进职业发展[2]。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流动空间流动规律、趋势及人才政策上。薛琪薪等人研究发现,长三角主要城市间在人才层次结构、产业领域分布、人才共享共用、人才流动模式、人才流动结果等5方面存在差异性[3]。周亮等人以中国科学院755名院士为例,系统分析了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求学、就业与工作地变更3种空间流动规律[4]。史冬波等人研究发现,在入选长江计划5年内,科学家更多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也更多地向排名级别更低的高校流动[5]。现有研究对于高层次人才流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总体以宏观调查数据为主,分类区域讨论较少,大规模、跨年度的履历分析研究较少,对高层次人才求学和工作后的流动研究
不足。
2 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动的现实背景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给人才流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1 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人才回流潜力巨大
新形势下,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潜力巨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人,全国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4.9%,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另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2021年全年出国留学总人数超54万人。智研咨询发布的留学报告显示,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显著增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达到104.9万人,同比增长35.00%,国内劳动力市场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2.2 人才軟环境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河北省地理空间虽然较大,人口总量大,但人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21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总量居全国第12位,远低于全国平均8.1%的增速。同时,河北省2021年人均GDP水平在全国居于27位。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北省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配套科研奖等软环境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以省会城市为例,石家庄人才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率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后,人才流入类别较为单一。
2.3 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在传统交流模式外开拓了新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人才交流合作领域的时间差、空间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构建了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沟通环境,实现了多主体、跨时空的交互,畅通了交流渠道和途径,为人才交流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大大激发了人才流动的潜力。
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对人才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供应链断裂、能源危机、社会冲突等问题客观上加剧了大国竞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面向中国收紧治理、技术等领域政策。澳大利亚政府修改了有关STEM①专业学生签证办法,力求避免澳洲本土关键技术外传。外部局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流动形成了阻滞,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3 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演进特征分析
本研究基于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履历,对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律、趋势及个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3.1 样本及方法选择
基于可获取的、公开的河北省人才引智政策及网站等途径,本研究收集了2018—2020年3年间一层次人才名单共计31人,经百度关键词进行在线抓取和匹配校对,补充一层次人才的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毕业院校、出国经历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人工对工作单位等的对比、核查,整理后获取31条有效信息,除籍贯等个别信息缺失外,主要信息基本完整。根据研究需求,最终整理出关于一层次人才的15个特征维度描述及1个流动得分,并作两点说明。一是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等信息获取按照人才获得称号的当年计算。二是对于人才流动评分的计算,按照一层次人才籍贯、高等学历初始地、最高学历所在地、工作单位所在地、是否在外获得学历、是否有访学经历6项计算,前四项出现跨省份流动每次流动计1分,后两项存在计1分,最高分为5分。
3.2 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样本选择及方法,本研究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1)性别:样本中男性26人,女性5人,男女比例为84%和16%。
(2)年龄:样本平均评选年年龄为42岁,其中40岁以下5人,样本年龄集中在40~45岁。
(3)籍贯:样本籍贯在河北省内的有12人,省外7人。
(4)职称及职务:样本无职称3人,主要集中在企业;副高级职称1人,正高级职称29人。从行政职务类别来看,9人无行政职务,22人均有高层次的行政职务。
(5)行业:主要集中在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校16人,中学1人,企业3人,科研机构5人,医院4人。
(6)第一学历:本科在省内就读的17人,11人在省外高校就读;从高等教育最高学历来看,在省内就读的有14人,省外就读15人,这体现了人才向更高学校进行流动的缺失。
(7)学历层次:以博士为主,占比75%;博士24人,硕士4人,本科1人。
(8)专业:分布相对广泛,比较集中的几个专业分别是材料、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理科和工科相对规模更大,这反映了“三三三”人才工程评选政策对科学技术的有效引导性。此外,这也反映出学科的区分度,医学类、农学类人才一般在本地培养。
(9)出国(境)经历:仅有1人在海外获得学历,11人有海外访学及交流相关经历,访学国别集中在德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技术相对领先的国家。可见,跨国界流动对于人才培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0)从人才流动评分项来看,完全无省外流动经历的有8人,其余21人均有跨省流动经历,平均流动得分为1.8分。
3.3 分析结论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引进政策相对稳定,其中一层次人才每年选拔10名左右,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分布较广,对高科技产业引导效果显著,但性别分布不均,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规模偏小以及高技术相关专业男性较多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动集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跨省份流动,这部分样本数据中流动性表现尚可,流动趋势主要集中表现为以求学和就业转移流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范围内,原因可能与京津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以及河北省区位因素有关。另一种高层次人才流动表现为跨国界流动,主要形式为访学,这与数据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类机构高度相关,这些机构一般具有较大的人才流动政策支持,并且可以较为便利地申请获得国家级、省级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与此同时,研究发现高层次人才样本中从国(境)外流入的人才数量较少,这可能与样本年龄结构有较大关系。受评审条件要求,“三三三”工程一层次人才样本平均年龄为40~45岁,这也反映出此年龄阶段的人才培养集中在以本土培养为主,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大约集中在21世纪初,此时留学、就业的跨国流动趋势尚未特别明显。
4 研究对策及建议
人才流动反映了政府人才引进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政府在政策制定、执行及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为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提升人才效能,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聚焦省域优势和特色
河北省区位特征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政策特征凸显。河北省已基本形成独特的新能源、纺织、医药等优势产业,医学、农学类人才本土培养趋势明显。对此,河北省人才工作应进一步聚焦本地特色,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明确不同行业主体的人才需求。为积极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河北省应进一步坚持开放人才引入机制,用好国内、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及各类引智工作站,支持海外人才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人才流动的支持力度。
4.2 细化人才分类分层管理
研究发现,目前“三三三”工程一层次人才很多由二层次和三层次人才转化而来,河北省人才政策实施中应进一步强化分类分层管理。一是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跨行业、跨市域的人才储备库,摸清人才底数。二是政府及其他用人主体应依据国内外人才市场不同形势和特征,掌握不同類别人才的核心需求,动态调整人才政策内容,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三是政府应进一步引导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加强项目培育,通过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优化本土人才培育环境,强化人才队伍的梯度建设。
4.3 优化人才流动“软环境”
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除与经济、政策因素相关外,还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指数研究院调研显示,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在吸引“老乡”回来就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中省会城市石家庄表现尤为明显。鉴于此,政府应充分利用人才的感情牵引,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的“软环境”,通过人才周转公寓建设、简化高层次人才家属落户手续、保障补贴及科研奖励落地等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归属感和感情分,使得人才愿意回、回得来。
4.4 完善政策反馈及修正机制
在人才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裁判员”职能,引导建立灵活、有效的政策反馈和修正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的收集、研判和使用,打造快速、及时的政策反馈渠道和交流平台。二是尊重行业协会的自主性,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等公共职能。三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各用人主体,打造长期调整、动态考评的用人环境,进一步建立“引才、用才、聚才”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FRANZONI C,SCELLATO G,STEPHAN P.The moverss advantage: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migrant scientists[J].Economics Letters,2014(1):89-93.
[2]郭书剑.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研究
[J].现代大学教育,2022(5):83-90.
[3]薛琪薪,吴瑞君.长三角人才集聚与流动的现状特征与人才协同政策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20(3):44-47.
[4]周亮,张亚.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J].地理研究,2019(7):1749-1751.
[5]史冬波,张子江.人才计划与科学家职业流动:以长江学者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20(2):42-49.
[收稿日期]2023-04-13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动模式研究——基于‘三三三人才工程履历的实证研究”(JRS-2021-3239);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团队合作学习(TBL)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S20Q006)。
[作者简介]董月娟(1989— ),女,河北沙河人,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李晓媛(1990—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化;任宇红(1981— ),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