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进阶教学设计

2024-01-12 05:53陈林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摘 要】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按照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可以设计“概括文意,归纳读法”“理思品文,赏析写法”“迁移与运用”三个学习任务使教学聚焦于三个层级教与学的核心要素,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过程的逐级进阶,在三个任务的设计中贯彻“现象、概念、原理”的逻辑关系的感知、分析、运用,进而达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层级进阶,促成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核心素养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三层级阅读教学;进阶教学;单元整体设计;思辨性阅读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课文传递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思维,归纳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单篇阅读,梳理课文中事实、概念间的推导过程,领会作者行文思路之妙。

3.互文阅读,比较单元内不同课文的风格特征,并能借助资料、借鉴所学的说明思路和方法,介绍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或原理。

二、教学进程

(一)任务一:概括文意,归纳读法

1.勾画批注,概括每篇课文各自介绍了哪些现象(事实)、概念、原理,填写表格,并判断作者的说明重点。

学生自读,分析交流,教师总结归纳,完成表1。

小结:作者的说明重点是“原理”,因此这类说明文叫作事理说明文。

2.反思提升:你是怎么读出这些内容的?可以总结出什么阅读的方法技巧吗?(小组研讨,代表发言,全体补充,教师总结)

(1)审视标题

几篇课文的标题虽然都没有直接点明说明对象,但是都与说明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自然的语言”和“时间的脚印”都是运用修辞手法对说明对象进行形象化表达,只要找到本体,自然就能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在前两段列举了大量的“大自然的语言”后,在第三节直接阐释“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时间的脚印》里先说“时间是没有脚的……到哪里去找时间的踪迹呢?”,然后用铜壶滴漏作类比,设问“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再告诉读者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的题目很有趣,看起来都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细读后可以发现,“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是阐明文中事理的关键证据。“恐龙”解释了地质学问题,“沙子”解释了恐龙灭绝的有关问题,使课文富于转折和发现之妙。

(2)审思独句段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读法研究。如《时间的脚印》文后的“阅读提示”: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这个提示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独立成段的单句,分类并归纳其作用。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句话将文题的比喻直接化为问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并明确地提示了下文内容。课文中介绍岩石破坏过程的几个段落,都通过单句有效地引出下文,使行文思路连贯流畅。“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一句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方法在其他课文中也同样能看到,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单独成段,提示下文就影响因素详细展开说明。

此外,与其他类型的文本类似,每篇课文的开头或者结尾段也往往是关键语段,常常直接揭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学生在阅读时同样要予以关注。

(3)审查标志词

很多时候,文本中的逻辑关系也可以通过词语加以表现。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表达逻辑关系的数量词、连词等标志词。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时,作者使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表示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中都使用了“因此”和“那么”提示结论性语句。还有“例如”“比如”“好比”这样的词语,通常提示的是后面的文字是举例子,而这些例子想要表达的观点一般要往前文去寻找。

(二)任务二:理思品文,赏析写法

1.任選一篇课文,思考推敲:作者是怎样把现象、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一步步揭示说明中心的?请用简短的文字或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

被压扁的沙子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大假设——“撞击说”和“火山说”。由于斯石英有高压形成、高温分解的特性,可以在撞击的高压中形成但不能在火山爆发后保存,因此当我们在恐龙灭绝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后则强化了撞击说而弱化了火山说的说服力。这是地质学的发现对古生物学产生的影响。

经过分析,学生发现作者的阐述遵循了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使得他们给出的结论严谨可信,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告诉教师不能囿于单一学科的视野,要学会跨学科思考,尝试进行综合教学。

2.提问:《大自然的语言》中,在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先举例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的大连,再将纬度相差无几的济南和烟台作比较,这样阐述有什么讲究?

将纬度更低的大连与北京相比,是从经纬度的因素进行考虑,如果处于南边的大连其春天物候现象的来临都要比北京来得晚一些,就证明了这种差异肯定不是纬度因素造成的,进而避免了纬度因素的干扰,强化了经度因素的影响,在因果逻辑上有增强说服力的效果。这一例子之后接着济南和烟台的对比也就顺理成章了,很好地说明了近海地区的春天通常会比同纬度的内陆来得迟些。

由此可见,举例子可以让观点更有说服力,但例子的选择要典型,要注意控制好其他变量,避免干扰观点的真实性。

3.举例说明:除了要有严谨的逻辑思路,恰当的语言表达也是让抽象的原理变得容易理解的重要条件,请阅读课文后举例说明。

①几篇课文的标题,或形象,或有趣,或概括性强,都能够简短凝练且吸引读者;②《大自然的语言》中前两段描绘四季变化中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有趣;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的语句通俗形象;④“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类描述,将抽象的事理以非常生活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之前学习事物说明文时已经掌握的通过翔实确切的数字和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使得说明更具体准确,在该次教学的课文中也时有体现。

(三)任务三:迁移与运用

1.《大雁归来》的表达侧重点与其他三篇课文不一样,你能说说区别在哪里吗?

提示:关注文中现象、概念、原理所花的笔墨,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和详略安排。

小结:与其他篇目不同的是,《大雁归来》的笔墨更多地侧重在对现象的描写上,以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了大雁归来时降落、栖居、夜宿的行为动作,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诉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这种表达特点体现出知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其与其他三篇课文呈现出不同的表达风格。

2.最近人工智能ChatGPT引爆全球,请查找资料,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相关知识。可以仿照《大自然的语言》从现象到概念、原理依次进行介绍,也可以仿照《时间的脚印》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或者像阿西莫夫那样关联不同学科进行讲解,又或者像《大雁归来》那样用生动的描写阐发你的哲学思考。

三、设计反思

该单元的几篇课文在文体上都属于说明文,与八年级上册教学过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不同,不再是介绍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而是介绍某一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所以称为事理说明文。因此,该单元的学习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具体知识上,还要关注文本建构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如果根据文体和思路特征进行区分,事理说明文可以算作议论类语篇中的阐释类语篇[1],所以该单元的教学可以纳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中《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间的脚印》三篇科普文的文体特征一致,可以统一组元展开整体教学。《大雁归来》由于文体特征与其他课文差异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中也说对于该篇的文体不必过于拘泥,可以留给学生做单篇自读。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结构化和层级进阶有指导意义。该理论将教学解读分为释义、解码和评鉴三个层级,可以让学生拾级而上[2]。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语言文字感知力、文本内容理解力、文本艺术特点欣赏力、文本思路结构分析力、文本审辨批评力、文本迁移再创力六个思维和能力层次[3]。

其中的释义层包含两个层级,第一级是读懂文本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级是掌握读懂文本的策略和方法。在完成第一层级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发现和归纳释义的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从读懂这一篇到读懂这一类,进而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通过阅读,学生感知文本的言说对象,知晓关于物候学、生态学、气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关联知识,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板块漂移学说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训练了语言文字感知力。教师通过提供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现象(事实)、概念、原理,为后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反思总结以提升其语言文字理解力,学会从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迅速理解表达内容的技能和方法,得出“审视标题、审思独句段、审查标志词”等读懂说明文的方法。

在解码层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欣赏品读说明性文本背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领会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以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现象、概念、原理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如此才能领会作者行文之妙并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评鉴层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单元内的幾个课文进行互文比照,发现其同质特征,巩固前两个层级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其特征进行反思转化,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来,用掌握的方法科学地表达知识和原理,解释新的现象。

正如黄伟教授说:“所谓教学进阶,就是通过教的一方进阶式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展开,让学的一方能够围绕某一主题或核心概念展开清晰的阶梯化的学习序列,使其在知识、能力、品格和素养等方面得以优化和升级。”[4]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时,应由表层的语言教学深入到深层的思维逻辑,解剖文本的机理、结构、机关、奥妙。如此才能让学生不仅读懂文本,还读透了文本。

参考文献:

[1]陈罡. 指向说理类写作的“议论文三要素”知识重构[J]. 语文建设,2023(9):25-29.

[2]黄伟. 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 学语文,2019(1):4-8.

[3]黄伟. 专业地教语文 教专业的语文:“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二)[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6):14-15,21.

[4]黄伟. 追求阅读教学内容结构化,促成语文核心素养进阶发展[J]. 中学语文教学,2022(8):4-9.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陈林,高级教师,南京市秦淮区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创意表达:初中语文读写融通教学的实证研究”(B/2022/03/29),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走向深度教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2021JY14-L66)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思辨性阅读,让新知真正植根于心
“思辨性阅读”在传统经典文本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思辨性阅读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