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成 谢庆立
【摘要】大众传媒能够进行意识建构,促进国民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基于报刊原始资料,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申报》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研究发现,《申报》在报道中强调国家主权、呼吁国民责任、维护国家形象,意在凭借大众传媒手段建构国家意识。而《申报》对国家意识的建构受制于当时国际形势、国内社会与传媒自身三者的结构性束缚,《申报》国家意识建构的动力正是来源于这种结构性的压力。
【关键词】国家意识;国际报道;《申报》;华盛顿会议
中国国家意识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的认同。[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现代国家意识是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冲击中逐渐生成的。19世纪40年代以来涉及中外关系的事件,尤其是中西冲突所带来的民族屈辱,为现代国家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这一时期出现的报刊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它对国际事件的报道能够聚焦国民的注意力,引导大家共同关注特定的议题,从而促成国家想象的共同体。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申报》对此作了全面报道。本研究通过梳理1921年7月—1922年2月《申报》的新闻,聚焦《申报》对华盛頓会议的有关报道,探究《申报》如何通过国际报道建构国家意识这一问题。
一、《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参加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旨在解决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利益冲突两大问题。尽管中国问题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但中国提出的几项议案基本都被否决。此外,在美英调解下,中日还就山东问题进行了会外谈判。日本被迫交还了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保留了许多特权。
《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最早出现在1921年7月12日的《世界路透电》栏目。这是一条组合报道,涵盖会议的预定议题、邀约的国家、美国对华主张和英法各自的回应等资讯。《申报》编辑还在时评专栏刊发言论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与当时的世界形势。仅仅在美国总统沃伦·加梅利尔·哈丁作出这一提议的第三天,《申报》对此予以关注,编辑采用组合报道与时评的方式进行报道和评论,这可以看出《申报》对此次会议的重视。据研究者粗略统计,《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报道的新闻大约为2153条,其中评论文章155条,每期必有。报道议题主要有:会议召开前,(1)中国的会议筹备;(2)国内社会各界的反应;(3)出席代表的确定与行程;(4)与会各国的看法。会议期间,(1)中国代表团的主张与行动;(2)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的讨论进度;(3)远东问题的讨论进度;(4)中国问题的讨论进度;(5)山东问题的谈判;(6)与会各国间的分歧;(7)国内不同团体间的分歧。会议结束后,《申报》持续追踪报道,其相关议题涉及中日问题的善后事宜、胶济铁路的接收等。
通过对《申报》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报道议题的梳理,研究者发现它尽管初次报道便全面介绍了华盛顿会议的预定议题,但后续的报道焦点却是中国问题。此外,《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的言论也多指向国民素质、南北政府政治分歧与冲突以及当时的本国国家实力等。由此,《申报》将华盛顿会议塑造成了完全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会议。问题是,《申报》从一开始就提出,所谓美国的门户开放主张不过是列强的利益均沾[2],这说明《申报》对华盛顿会议解决中国问题的形势并不看好。既然如此,《申报》为什么还要对华盛顿会议“中国问题”的相关议题进行重点报道?又突出从哪些层面进行了报道?
二、《申报》国际报道所建构的国家意识话语
总体而言,大众传媒对国际事件中的本国问题进行重点报道一般会突出国家的主体性。在这一点上,《申报》的国际报道也是十分突出的。研究者通过梳理报刊原始资料,发现它在华盛顿会议的报道中,主要是从国家主权、国家形象与国民责任三个维度进行的。
(一)强调国家主权
在会议筹备期间,南北政府就会议代表的确定产生争议,《申报》发表时评提出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取决于我国的国事,而不是代表。[3]时隔两日,它再出言论,提醒欧洲和会失败就是中国内争的结果。今天华盛顿会议的成败也不在于外交家的手腕,而在于国内各派迅速觉悟进行和议。[4]《申报》一开始就将代表争议的话题转到了南北统一问题上。随后,《申报》又以代表资格问题为由头,提出国家外交代表的资格需要以政权统一的国家为根据,由此才能与各国有同等地位。当前要首先谋求国内统一,取得完全国家的资格。[5]由此可见,此时中国政权的南北统一问题已经被《申报》间接定义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间接呼吁南北统一的同时,《申报》也对加剧南北分裂的行动进行直接批评。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国内南方政府传出将组织北伐的消息。《申报》对此发表评论,指出“太议代表请国内争气,然而国内实不争气。外人以内政混乱而南北分裂为讦,而南北尚欲以武力自相捣乱,证明外人所讦之非虚。则南北武人实不争气”[6]。这不难看出,《申报》此时重在强调国家内部统一,把国家政权统一来作为谋求与各国平等的一个前提。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治外法权、外人邮局、外兵驻华、增加关税等的提案是《申报》重点报道的对象。它不但从提案提出、各国态度、讨论进度以及大会决议几个方面进行追踪报道,还通过言论进行深入分析。《申报》连续刊载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刁作谦的《论撤销治外法权》,该文章描述了当时在华外人随意违背中国法律却不受处罚,外国领事常由在华商人兼任无法有效执行治外法权的现状。作者强调,治外法权逐渐废除可以促使中国政局稳定,可以杜绝失意政客借助租界以施行其阴谋诡计。[7]作者指出,由治外法权所推加到的外邮和外船领域,无形中为非法贸易和国内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应当立即废止。[8]在会议发布增加关税这一提案的讨论结果后,《申报》就此提出,由于我国关税不能自由伸缩,使得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文章先是批评会议尽管通过了增加关税的提案,但是又附加了种种说明这一做法。然后进一步指出,这样有限制的增加关税,前途如何,尚不明朗。[9]治外法权、外人邮局、关税不自主无疑是国家主权无法独立的表现,《申报》借此展开评论,并推出系列报道,揭露列强对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对华盛顿会议作出的有限调整表达不满,凸显了国家主权对外独立的愿望。
(二)呼吁国民责任
《申报》重视大会期间国内开展的爱国运动。在美国发出华盛顿会议倡议之后,日本为避免山东问题提交会议解决,于同年9月7日和10月20日两次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这一举动引发国内各界的激烈反应。会议开幕后,日本继续阻止山东问题提交大会,并以退出会议相威胁。美国因此提出,山东问题由美英出面调解,由中日进行会外谈判。中国代表团接受了这一调停。消息传回国内,立即引起各界反对。山东问题谈判中,为抵制中日共管胶济路,中国代表团提出中国有偿赎回的建议。但日本要求须向日本贷款赎路,中国则坚持现款。为此,国内各界开展了赎路运动。对于诸如此类的事件引发的国民运动,《申报》均进行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展示,并在同一版面集中报道不同团体的活动及其形式,还运用大字标题进行突出,营造舆论声势,从而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申报》把握华盛顿会议进程的不同节点适时发表言论,呼吁国民关注时局,号召国民共同努力为国家尽责。会议召开前,《申报》报道了日本国内关于华盛顿会议的反应,“大阪发表太平洋会意见,谓日本人民仅须拥护公理人道与保证正当权利所必要之信任与坚决”[10]。由此倡导,我国的国民也要有这样的认识,更要尽全力坚持这一主张。大会开幕第二天,《申报》再次呼吁,国民要迅速觉悟,不要有依赖任何人的心理,也不要害怕困难,要即刻共同努力,担负起拯救国家的责任。[11]会议接近尾声之时,国人期望与会议结果有着明显落差。《申报》再次发表言论,呼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只要是中国籍的,从今天开始都要洗心革面,同心合力,奋勇直前。[12]《申报》发表这些言论,虽然没有深刻的思想,但在当时列强主导的世界形势下,更能触动读者的爱国情怀。
(三)维护国家形象
首先是中国代表团的形象。大会代表确定后,《申报》便对代表们出发前的准备、行踪、社会各界的欢送活动进行报道。它提议大家要做代表团的后援,不仅在外交上出谋划策,经济上也要想办法接济,以免被列国耻笑。关于南北政府在代表委派方面的不一致问题,《申报》呼吁大家要思考如何妥善调解和接洽。最后还提出,不论成败何如,大家要以冷静态度对待代表。[13]这些内容与其说是在向读者言说,倒不如说是在进一步确立代表团身份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会议期间,《申报》还持续追踪报道代表们的提案与行动。在关于治外法权的提案提交后,《申报》发表杂评指出:“我代表提出此案并非过分之要求。盖大会既以主张公道为倡,则赞同此等提案,正所以表示大会之能实行其主张。”[14]以此说明,中国代表团谨遵大会原则,提案合情合理,提出撤销治外法权提案正是在贯彻大会的主张。
其次是中国政府的形象。华盛顿会议接近尾声时,国民外交大会通电会议、驻华公使与各国政府,不承认北京政府选派的外交代表团的代表资格。《申报》为此运用更多的篇幅,及时报道了社会各团体的回应,即否定北京政府外交代表团的资格,有损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外宣示这一做法很不恰当。《申报》的有关报道看似在客观记录社会的反应,却明显表达了它的某些倾向。在全国兴起集资赎路运动之时,广东国会通电全国,反对赎路这一提案。《申报》杂评指出赎回胶济路,事关国家利益,事关主权问题,事关面子问题。如果不能筹足资金,政府将丧失对外话语权。[15]总体来看,《申报》的有关报道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事件及其议题的报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和权衡。
此外,研究者从一些报道中发现,《申报》的有关评论和报道已为读者所接受。此种意义而言,《申报》作为大众传媒已成为改造国民意识形态的平台。如在會议召开前,留美学生了解到日本在秘密向北京政府交涉山东问题,便专门致电《申报》,以提醒全体国民,要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反对亲日派任代表团成员。[16]国民代表余日章专门在《申报》发表署名文章,谈华盛顿会议给国人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可以促进实现政治统一、民智进步,可以促进国民研究对外如何不失体面还能主持世界公道,实现永久和平。[17]会议代表顾维钧在给《申报》的文章中分析了华盛顿会议注重远东的原因,表示远东问题的解决和太平洋文化的兴盛关键在于中国的强盛,认为中国当前要对内谋统一,修明政,从而一致对外进行声援。最后直接提出:“一国之精神见诸一国之民意报纸。作为发表乃至改造民意之机关,申报索余一言用抒管见,俾与国人共商榷焉!”[18]从海外学生、国民代表再到外交官员,他们均利用《申报》向国民进行呼吁,这说明《申报》已被公众视为国家的民意报纸,被视为表达民意的公共空间。
三、《申报》建构国家意识话语的动因
《申报》的国际报道与国家意识的建构,是在社会结构性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开展的。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具体表现在《申报》与所处社会的互动、《申报》自身的内部结构、《申报》与读者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将从国际形势、国内社会与传媒自身三个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一)国际形势的制约
就报刊传媒的镜像层面而言,《申报》国际报道的内容在某些层面呈现出国际社会世界的表征。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从少数国家向多国扩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业化。原始资料和消费市场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工业化还带动了军事发展。美、英、法等少数几个军事实力强盛的帝国主义国家由此进行世界瓜分。近代中国的遭遇便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缩影,瓜分导致中国积贫积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租界、治外法权、关税协定、外人驻兵等均是中国国家权益丧失的具体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邻国日本的崛起,又掀起了对中国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与市场抢占。更何况,日本还觊觎中国的领土。基于列强瓜分、崇尚武力、强权政治的世界形势,作为受瓜分国家的本土大报,《申报》的国际报道内容势必要在外争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形象,寻求国家独立的框架下展开。
(二)国内社会的挑战
《申报》作为一家民族企业,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瓜分,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民族产业的艰难生存。由于关税协定等不平等政策的存在,民族企业在与外商竞争的过程中处处受到挤压。经济发展还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军阀割据,国内外战乱不断,外商因为有租界的庇护得以稳定发展,而民族企业饱受摧残。最后,读者的关注与信赖是报业生存的根本,《申报》的读者对象以中国国民为主。长远而言,只有维护国家利益,坚定国家立场,才能为读者大众所接受。
(三)报刊的社会角色
首先,传媒帮助受众了解世界,为恰当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和思想指导,也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国民。同时,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国家意识是在西方列强的多次冲击中逐渐生成的。与中国国家利益相关的国际事件本身就是刺激国家意识生成的关键,《申报》通过国际报道建构国家意识既是自身责任,又是顺势而为。再者,基于社会责任,将建构国家意识这一理念嵌入《申报》内部组织后,将会逐渐在内部形成一种惯例。即对任何国际事件的报道都能够在“组织需要”这一框架下进行快速处理,这种形式符合现代化传媒追求效率的原则。此外,《申报》的同仁作为列强侵略国国民,他们希望国民从此觉悟,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独立。这样的认知也势必会影响《申报》采编人员新闻选择、观察的视角和言说的立场。
四、结语
从中外关系来看,华盛顿会议在外交层面是与近代中国相关的国际事件的典型。《申报》在国际报道中将中国问题突出展示,不仅报道事实,更以此开展国民教育。从倡议南北议和到关注治外法权,从参会代表的确定到赎路运动的开展,从记录国民运动到呼吁国民觉醒,《申报》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关注国家主权、国家形象、国民责任,并以此建构与扩散国家意识的理念。此种意义而言,《申报》对国际事件的关注意在促进国民对于国家的认知,唤醒国民对于国家的责任。
通过研究,笔者也看到了《申报》在国际报道中所存在的社会结构性与自身能动性的张力。面对报道对象的现实环境、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大众传媒的内在规律等结构性束缚,《申报》通过建构国家意识来求取平衡,同时《申报》也树立了媒体自身形象。作为发表和改造民意的平台,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大众传媒形成了一种加速力量,通过国际报道使得国家意识广泛且深入地在国民中扩散。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申报》国际报道与中国社会互动关系研究”,课题号:2023JX096)
参考文献:
[1]阎国华,何珍.国家意识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培育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
[2]冷.太平洋会议[N].申报,1921-02-12.
[3]冷.太平洋會议与南北[N].申报,1921-08-15.
[4]老圃.太平洋会议与鄂事[N].申报,1921-08-18.
[5]讷.代表资格[N].申报,1921-09-04.
[6]默.不争气[N].申报,1921-11-27.
[7]刁作谦.论撤销治外法权[N].申报,1921-12-11.
[8]刁作谦.论撤销治外法权(续前期)[N].申报,1921-12-18.
[9]我国增加关税案之结果[N].申报,1922-01-09.
[10]讷.太平洋会与国民[N].申报,1921-08-23.
[11]默.太会祈祷[N].申报,1921-11-13.
[12]瞿寒影.敬告中国人[N].申报,1922-01-13.
[13]无用.敬告欢送太会代表者[N].申报,1921-10-04.
[14]默.治外法权[N].申报,1921-11-30.
[15]无用.认清赎路题目[N].申报,1922-03-07.
[16]申报转各报全体国民[N].申报,1921-09-25.
[17]余日章.太平洋会议之参考资料序四[N].申报,1921-10-15.
[18]顾维钧.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对于世界之责任[N].申报,1921-10-10.
作者简介:马雅成,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81);谢庆立,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