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 丽
教师合理、巧妙地布局练习课,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又能形成技能技巧,加深理解。教师合理、科学地设计数学练习,在有限的练习时间中提质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如何进行练习设计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先快后慢,新学的知识如在一天后不抓紧复习,就只能记住原来的四分之一了。就刚刚学习的新内容,学生非常有必要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得口若悬河,抵不上大家共同动笔操练。
比如:刚刚学习了正负数,设计如下的练习比较好:
先读一读,再把下面各数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头脑里的一些误区,如误以为“正数就是正整数,负数就是负整数”“0是省略了正号的整数”。这样精心地设计练习内容比单纯地出一组整数好多了,一道练习题就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的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这道题的练习情况可确定是否再来一次。
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思维,也比细心程度。数学题目中的小坑还是不少的,如题目中数字的单位不一致;表述时所用词语的细节,如“降低了”与“降低到”、粉刷油漆时刷“正反两面”、植树问题中提到“在马路两边”等;如在孩子们养成小数及时化简的好习惯时,一道单位换算题忽然提出“填写两位小数”。总有一些孩子在测试过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失误而懊悔不已,可能就会因此而打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要求孩子们在练习时圈一圈关键词,强迫自己认真读题与审题。
比如:一块三角形菜地,底边长50 米,高48 米。如果平均每棵白菜占地4 平方分米,这块菜地一共可种多少棵白菜?
仔细读题,学生需要注意形状是“三角形”(计算面积时要除以2),“每棵白菜占地4 平方分米”,与三角形底、高的单位不一致,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就要圈一圈了,圈好之后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因为失误而出错。
另外,在学习近似数时,我一直指导学生在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下面点个小点,提醒自己是怎样“四舍五入”的,这样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新旧知识的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构架,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四年级下学期,学生需要学习整万整亿数的改写,当时我们总结的方法是:去掉整万数末尾的4 个0 或整亿数末尾的8 个0,同时添上一个“万”字或“亿”字。在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又学习了大数目的改写,增加了非整万数和非整亿数,需要用到小数来帮忙。我们探究后发现,改写时是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同时添上一个“万”字或“亿”字。这两种解题方法,一定会在孩子们头脑里打架,争个你胜我负。他们甚至会疑惑:难道是哪个知识点出错了吗?
于是,我出一组练习:
5809 0000=( )万
99 8700=( )万
56 8700 0000=( )亿
53 0000 0000=( )亿
孩子们练习之后发现:去掉整万数后面的4 个0,去掉整亿数后面的8 个0,其实就是在万位、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今天总结的方法同样适合以前的解题。这么一对比练习后,孩子们可开心了,因为他们发现解题方法合二为一了。我带着孩子们再作进一步思考,其实就是把“1”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了“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去掉末尾4 个0 或8 个0其实就是除以进率1 0000 或1 0000 0000。
研究发现,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数学思维,多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对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大有益处。课堂上,经我允许后一些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一题一解,他们会在一题另解中寻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不断地树立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那么作为引路人的我,应该顺着孩子们的快乐,让快乐延续。
在练习课上,我让孩子们充分思考,努力让每一个想法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题:如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6 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 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很容易想到,有这样两种方法:(1)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第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4)×6÷2=6(平方厘米),第②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4÷2=8(平方厘米),然后把这两个面积加起来:6+8=14(平方厘米);(2)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加小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两个空白三角形的面积,列式为:6×6+4×4-6×6÷2-(4+6)×4÷2=14(平方厘米)。
这时,我将大正方形的边长改为8 厘米,再请孩子们思考,鼓励孩子们寻求不同的解法。终于有孩子看到了8 和4 的关系,想到了分割再旋转,拼成了一个底4 厘米、高12 厘米的三角形,只需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求出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看,灵动的思维,开花结了果。
课堂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孩子们是亦步亦趋的跟从者。久而久之,学习变得机械化。孩子们慢慢失去了自我,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我们可以试试角色转换法,生变师,师变生,来个“变形计”。
有这样一道有趣的练习题:一个小数,小明没有看到小数点,误读成了六十万九千零四。小丽说,这个小数需要读出三个零,请写出这个小数。我一副苦恼的表情,很无奈地对孩子们说:“这道题太复杂了,我不会呢!你们能教教我吗?”于是,他们大笑。有一个学生举起手,经我允许后站到讲台上自信地讲起来,就像一个十足的小老师。看,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除了是教者,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个优秀的编剧。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有一部好的剧本,那样孩子们才能投入其中。巧妙的“变形计”,让孩子提高了练习的兴趣,激发了自信心。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汲取了知识养料,拔节长高了呢!
为了使课堂更有趣味性,我经常制作一些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做游戏,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关于行程问题,不要急,我们先来演一演。孩子们对于表演是异常兴奋的,戴上头饰,有的是小明,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小猫。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们轻松解决了问题。这种游戏化教学把几种行程问题生动地进行了区别,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其思维能力。
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动一动”中充满学习的积极性呢?我的练习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你解完了一道练习题,是可以击掌告诉老师和同伴的。清脆的击掌声此起彼伏,特别悦耳动听。击完掌的孩子面露微笑,一脸骄傲,有完成挑战的如释重负,没击掌的加油跟上,每个孩子都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过段时间,我会变换形式:完成作业的孩子可以起立。这样整个班上的孩子就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场面异常喜人。有时我还会提个要求:“长高的竹笋”可以去检查自己刚刚的作业哦!久而久之,孩子们就有了良好的检查习惯。瞧,“长高的竹笋”弯下了腰,他们在做检查呢!
每个人是练习的个体,也是练习的主人。一周的学习之后,我会让孩子们针对这一周知识的学习编写一个小练习,在小练习中评选出优秀的题目,以孩子的名字命名,整合成一本小练习册,让全班练习。练完之后,品一品、评一评,这位同伴出的题目好在哪里。练习题出自身边的小伙伴,大家既觉得亲切又想要超越。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是不是在学好数学的路上又跨了一大步呢?
错题本身是暴露学生学习问题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错题就相当于另一种学习资源,学生如果能够将这部分资源高效、合理地利用,会对学习很有帮助。
学生出错不可避免,耐心地分析错误原因才是当务之急。学生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首先,计算出错。数学离不开计算,孩子在计算时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将数字看错,将符号抄错,题目未看清就动笔,做完不检查,都会造成计算失误。深究其原因,学生还是对运算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其次,注意力不集中,审题不清。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当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造成解题的错误。比如,在进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有的学生算出分割的两部分面积,便忘记最后的相加了,功亏一篑。最后,多次练习,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思维定式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有这样一道题: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去动物园春游,一班32 人,二班34 人,三班有34 人,购买3 个班的门票最少需要多少元?(1~50 人,15 元/人;51~100 人,13 元/人;100 人以上,10元/人),谁能想到多买一张票是最便宜的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解题时出了错,从此之后一段时间,便被胆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纠错意识,让孩子认同纠错以后便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让孩子相信,一道数学题只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答了,即使答案是错误的,其中也必然包含积极、合理的成分。在我的练习课上,我倒是希望孩子出错,这样其他孩子们便会少犯同样的错误。在坦然面对错误之后,孩子们便会仔细思考出错的原因,有了纠错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培养数学作业纠错的习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建立数学纠错本,来记录自己的错题。建立数学纠错本是帮助学生培养纠错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在小学数学练习的过程中,我直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纠错本,将一周的错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周末进行练习。对于过关的题目,学生可以划去,不用再放在心上,如果二次出错,就要分析一下犯错误的原因了。
纠错本对学生来说意义很大,它不仅记录着学生的错题,还记录着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每次考试之前或者在平时的空闲时间,学生都可以把纠错本拿出来翻一翻,看看自己曾经做过的错题,了解自己在概念认知、公式计算或者数量关系上存在的误区,对于同类型的题勤加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发生,将其有效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全面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