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彪 陶婵 徐鑫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魂、脉[2],其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3],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与传统文化精神同步发展[4]。其中“象”作为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后人将其归纳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其美学内涵持续影响着中国诗歌、戏剧、绘画等艺术创作。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当下,基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设计学衍生与应用研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视角。对此,目前少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园林设计[5]、图形创意[6]、产品设计[7]等方面,而探讨其应用于室内设计的成果十分有限。侗族文化经过千年人文沉淀,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将侗族主题文化融入餐饮空间,对于提升消费者的文化体验[8]、增加空间附加值、提高餐饮销售业绩、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现代设计视角解读“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并以侗族文化为例,对其进行文化符号“取象”,并融合室内设计手法,在主题餐饮空间开展“尽意”的设计实践。旨在探索现代室内设计创新方法,实现“古为今用,借古开今”,拓展侗族文化传播和创新路径。
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和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萌芽,产生了原始的“意象”理论[9]6-7。远古时期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模拟去探索未知,在文字出现之前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10]的记述;“结绳”已成为帮助记忆人类活动的记事载体,一种包含多种信息的实物符号和意向图景[11]。这种原始的图像符号被赋予丰富的指代意义,是意象的原始理解。
“象”是《周易》的核心范畴,指通过对天地万物之象的观察和模拟所取得的形象来阐明义理[9]23。《周易·易辞上》曰“……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可见古人在探知世界时,感知天下万物纷繁复杂,便以模拟事物形态来象征事物,称之为“象”。《周易·易辞下》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表明古人采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创造出视觉符号,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2]。观物,即观万物;取象,即提取万物之形象[13]。对于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采用《易》卦(八卦符号)来分类比拟之[14]10,象征事物的所宜,因此象又称为卦象。观物取象的过程表现了古人由“观物”(认识)向“取象”(创造)深化的过程,卦象是自然万物物象的反映,同时又蕴涵着万物的本质特性。
“观物取象”从设计学视角可理解为,“观”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观观察和感受,而“取”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观之物的选取、概括、重新组合以及形象模拟,是对“象”的一种提炼和创造;“象”也是设计师依据事物提炼或塑造的符号,是以具象的形式对抽象思想的表现,其承载着传递和记忆信息的功能,具备丰富的思想内涵[15]。同时还要仰视、俯视,多角度、系统性、全局性地观察对象,以及宏观和微观兼顾[14]12。以侗族文化为对象,梳理、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出最具特征的文化因子,并基于文化因子重组和创新出形象符号,实现侗族文化的“观物取象”过程。
“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道理[9]29-31。《周易·易辞上》云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后人将其归纳为“立象尽意”,即古人用观察所提取的形“象”符号,去尽力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或哲理的“意”义。“立象”是途径,“尽意”是目的。“象”是具象的符号,“意”是抽象的道理,有以小见大、以简喻繁的功能以及具象反应抽象、有限象征无限的审美特征。如国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在设计学中,“意”指设计所要传达的主题内涵;而“象”则是设计中可见的、物质性的艺术形象或符号。设计师在确定作品的文化主题后,借以适合的形象符号加以表现。所以“立象尽意”也是“观物取象”的直接目的,“立象”在设计过程中就是对形象符号进行选择的过程。前期的概念创意方案采用形象造型的草图、关系图等表达,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化,后期则采用电脑软件、实物模型等形式完善形象符号的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最终达到“尽意”目的之美[7]。因此,将侗族文化的形象符号植入室内空间界面或软装的造型、色彩等,通过符号象征传递出侗族文化内涵,营造侗族主题文化的空间“意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饮食文化需求从吃饱吃好向吃得有品位转变。为满足人们对餐饮市场的需求,设计师全方位营造餐厅主题文化体验,从感官、情感、行为等方面引起人们的共鸣[16]。
人类文化受环境因素、生活习惯、民俗风情、道德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影响[17],产生了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同的文化特征为主题餐饮文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文化类别上可将主题餐饮分为民族特色型、地域文化型、现代时尚型、情感抒发型等,但不管哪种类型都具备主题餐饮的共同特征。
首先是鲜明的主题特色。主题餐厅具有鲜明的场景特点,室内设计从空间布局、造型、色彩、家具、陈设、光影、音乐、温度等都以主题为中心,往往从特定文化中选取形象符号为主体,作为视觉焦点或宣传点,以加深人们的记忆和印象。其次是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最大的立足点和亮点。消费者对饮食追求有难以言喻的“意境”,是艺术与感性的叠加。将某一种特定文化赋予餐饮空间时,该文化与餐厅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为一体,并针对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再创新,几方面结合共同为主题餐厅运营赋予新生命。最后是特色的品牌效应。消费者对餐饮的对比评价往往趋向于餐饮的个性特征、食物品质、空间环境等。主题特色是品牌餐饮成长的必经之路,赋予餐饮空间特定的主题文化内涵,依靠某一种文化符号或象征性餐品等形成“与众不同”消费体验[18],并持续保持其差异性,实现特色的品牌效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餐饮空间已不再是单一充饥的食堂,而是渴望凸显个性、抒发情感的体验场所。主题餐饮空间作为一种有形的经营场所,顺应了新时代消费者的猎奇和尝鲜心理[18]。其特色在于空间新奇而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美食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口味倾向和营养需求等[19]。侗族文化主题融入餐饮空间,既可满足消费者对民族文化的直观体验,加深文化记忆,又便于树立特色的餐饮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1) 传播侗族文化,绽放民族魅力。主题餐饮空间作为文化传播的窗口,为侗族文化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路径,以扩大文化影响力,反哺民族旅游发展[18]。主题餐饮空间为侗族文化提供了适宜的附着点,在主题餐厅的装饰和运营上,通过侗族文化的魅力吸引消费者,让人在就餐的过程中感受侗族的文化氛围,增加对侗族文化的了解,产生文化记忆等。
(2) 提升餐饮空间品质,彰显文化特色。侗族文化特色鲜明,将其作为主题餐饮空间设计的重要素材,可提高环境的文化底蕴,提升空间品质,增加就餐体验感,并由此吸引侗族文化爱好者以及潜在爱好者的消费市场。具体来看,一方面侗族文化实物素材丰富,可用于空间装饰的可选符号特征突出,比如服饰、乐器等;另一方面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突出,有侗族大歌、坐妹等民族音乐和舞蹈,可通过互动的表演形式缩短文化与顾客的距离,使消费者产生沉浸式体验。
(3) 构建民族餐饮品牌,实现品牌效应。主题餐厅消费对象通常以年轻人为主[19],年轻意味着时尚、创意、不断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在文化自信的当下,将侗族传统文化结合消费特征构建餐饮品牌,持续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实现餐饮的品牌效应。树立品牌需要餐饮空间的建筑外观、室内空间、视觉标识、营销策略等系统融入侗族文化。比如将巧夺天工的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形象符号应用于餐厅的门头设计上,可强化品牌形象,增加可识别度。
拥有1 400年历史的侗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沉淀中形成了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研究以“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传统美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侗族文化内涵,广泛收集、梳理侗族文化的图“象”符号,并结合装饰施工技术与材料应用于餐饮空间的界面和软装等要素上,让消费者通过侗族文化体验产生空间审美。
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5]。物质文化是指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集合。侗族的物质文化是侗族所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需求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包括自然文化、建筑文化、民族工艺和生产生活文化等;精神元素是抽象的、思想的要素,其中包括纹饰图案、民俗民风、宗教思想等方面。研究对侗族文化采用设计学“观物取象”的方法,剖析文化的内涵,提取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图1),为后续开展主题文化的室内空间设计做准备。
图1 侗族文化之“象”。
(1) 侗族的自然文化。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选择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域生活居住。尤其广西和贵州的侗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浔江、都柳江等水体资源丰富的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有防御风寒以及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同时土质肥沃,宜耕种,大部分地区为变质页岩、板岩等,为各种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茂密的山岭滋养了包括穿山甲、娃娃鱼、小灵猫、三尖衫、青钱柳、马尾树和猫儿屎等珍贵的动植物。
(2)侗族的建筑文化。建筑空间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将工程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侗族聚居区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代表性木结构建筑为主。侗族村寨(图2)以雄伟壮观的鼓楼为中心布局,鼓楼建筑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中部为层层叠楼;风雨桥整座建筑以杉木凿榫连接,桥上建有廊亭,既能走人,又能遮风挡雨,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俗建筑之一;门楼寨门有四柱、六柱和八柱结构,一般雕龙绘凤、画鸟绘花,寨门屋顶盖瓦或杉树皮等;侗寨民居则分为传统的北部民居、南部民居和现代民居。北部民居依山傍水、向阳开阔而建,一般分为正屋、厢房、前厅、偏厦;南部民居多建于河溪两岸的绿树丛林,“干栏”式木楼房廊相接,能在河边陡坡的水面上建造。
图2 三江侗族村寨建筑。
(3)侗族的民族工艺文化。工艺品种类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染织布艺、竹编、刺绣、乐器、银饰、侗画、剪纸及镶嵌艺术等。侗族生活地区盛产竹类,传统艺人将其编制成经久耐用日常用品;将不开裂、不变形的贵州玉屏水竹制作成为传统民族乐器;侗族银饰则以形体庞大、内容繁多著称,以此凸显民族的高贵气派;侗画素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感情真诚、热烈,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侗族刺绣种类繁多,多采用连环锁绣、铺绒绣、结子绣等技法,素材以“螃蟹”和“龙凤”等为主;其民族服饰装饰性强,采用浅蓝、靛青色纺布,搭配青、蓝、白、紫等颜色(图3)。
图3 侗族服饰、侗画、刺绣。
(4)侗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世代侗民过着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田园生活和互帮互助的集体生产模式。其中狩猎是原始社会经济及食物来源之一,侗族村民集资购买猎犬,轮流饲养,共同使用;其捕鱼方法传统多样,常在河岸田间拦河设坝、安置竹帘,或在黑夜使用鱼叉射鱼、叉鱼;农业生产主要由妇女承担采集和田间种植活动,侗族地区耕种面积大,水稻和棉花种植量高,也衍生出许多稻米制品和棉纺手工艺品。
侗族的精神文化是习俗和信仰,是现代设计中隐喻、象征的主题,包括寓意丰富的纹饰图案、宗教崇拜、民俗民风等。自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精致细腻的纹饰图案素材主要来自大自然的花草、虫鱼、鸟兽等,通过手工刺绣、木构制作等呈现出龙蛇纹、鱼纹、太阳榕树纹、螃蟹纹、花草纹和三鱼共首等图案。其中龙蛇纹(图4)以蛇为原型,以木雕形式装饰在鼓楼上,象征着驱邪避灾、兴云布雨,成为保护侗寨的精神符号;在自然崇拜中认为“万物有灵”,并暗藏着人们的生存祸福。这些源于自然的精神形象,表现出侗族人民自然淳朴、天真善良的精神状态,为餐厅空间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素材。
图4 侗族纹饰图案、长桌宴、侗族大歌。
在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立象尽意”是设计师在空间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植入从侗族文化抽象、提炼的图像符号,将其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经“意向耦合”后进行嵌套、改写、比喻,并赋予空间界面或软装饰品,让消费者产生“睹物思情”的体验感[9],实现侗族文化审美与再传播。这里的“象”即如前所述的侗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图像符号,“意”则是其浓郁的文化内涵。设计师也正是以空间为载体,主动设置其图像符号,以形成文化“意象”,多个“意象”连续被体验者感知,最终产生主题文化的“意境”美,实现“立象尽意”之目的。侗族文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一般有以下途径。
(1) 侗族实物图像符号结合展陈直接“立象”。这种方式通常在空间墙地面将侗族文化的实物素材直接进行“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如将侗族手工刺绣、竹编器具等实物装裱于画框,或陈列于展架、橱窗等,并在材质反差、局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空间的视觉中心,强化空间的主题文化。在侗族人民适应自然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狩猎、手工艺用具,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实物符号早已扎根于侗民的记忆,在空间设计中通常成为设计师的首选,悬挂和设立点缀空间。单体实物作为碎片化的文化要素,在具体设计应用时,要注重实物与环境的对比与协调。比如将水车、酸坛子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视觉中心陈列展示,小型的犁、耙、石臼、舂米、斗笠、鱼篓、谷物等多壁挂于墙面。
(2) 侗族抽象图像符号与材料工艺等结合,在硬装上“立象”。侗族文化中有丰富的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木构建筑符号、图腾崇拜符号;有竹藤编制工艺、纺织刺绣工艺以及稻作农耕、侗族大歌、芦笙踩堂、长桌宴等传统习俗文化,这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为空间界面装饰的最佳素材。在室内设计中,可对原始素材进行图像提取、简化、抽象,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工艺和技术,对墙地面进行镂空与嵌套、重复与透叠、组合与镶嵌等,形成空间,产生光影、材质等层次变化。
(3) 侗族具象图像符号经过二次设计,在软装上“立象”。侗族人民利用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织布,采用原始的植物染料对织布进行扎染和蜡染,配以精致的刺绣侗锦和手工银饰等,软装设计中可将传统刺绣侗锦、扎染蜡染布艺等直接改变用途,二次设计制作成主题空间的窗帘、床帘、座椅靠垫等;可将手工艺人竹藤编制器具再设计为点缀空间的照明灯具;利用小泡酸坛、小青瓦等改造设计为特色餐厅的餐具等,以及农耕时代手工艺人编织出功能各异的生产生活用具,结合旅游市场需求,转向编制造型精致的工艺品、装饰品等。
“侗之味”侗族主题餐厅是以侗族物质文化之取“象”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之“意”为灵魂,打造主题餐饮空间,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设计基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现代设计理解,在功能设计合理之后,充分挖掘侗族文化内涵特征,选择侗寨物质文化的建筑群、蓝天白云和侗族鼓楼为原始形象进行取“象”,并将获取的抽象符号结合空间天花和墙面进行重叠和嵌套,结合局部照明成为空间视觉中心(图5)。其中取侗寨及鼓楼建筑之“象”营造优美的侗乡风情意象:首先从侗寨层叠的建筑群中提炼出抽象的斜屋面符号,以表达侗乡人民“家”的情怀;其次空间以吊脚楼中古朴浓郁的木质褐色系为主色调,辅以窗外的青山绿水色系,以表达侗乡因地取材、民淳俗厚的居住环境;最后选择侗族纹样图案、泡酸坛、竹编用具等生产生活实物符号结合重点照明,在前台接待区、包间、桌椅垫布等空间进行软装展示应用,点缀出侗乡纯朴意象的视觉意向。
图5 侗族文化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
“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自信的当下,其设计学衍生意义为室内设计创新提供了新视角。“观物取象”的设计学理解为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感受以后进行抽象、简化,并创新出图像符号,是以具象形式对抽象思想、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而“立象尽意”是设计师在确定设计作品的主题后,借以适合的形象符号表现主题立意,因此“尽意”是“取象”的直接目的。以侗族文化为例,其所取之“象”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文化两部分,而所尽之“意”则是侗族的文化内涵,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实物图像符号直接展陈、抽象图像符号应用于硬装以及具象图像符号二次设计应用于软装等。研究旨在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衍生其现代意义,实现“古为今用,借古开今”,为创新现代室内设计作参考,为文化自信的主旋律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