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卉
(成都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是百余年来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据有关学者统计,这批封泥数量已近5000枚,是研究秦官制、行政、历史地理等问题的重要材料,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最近获赠日本艺文书院出版的《新出相家巷秦封泥》一书,(1)[日]平出秀俊:《新出相家巷秦封泥》,艺文书院,2004年。书中收录封泥250枚,数量虽然不多,但印文属于中央官印的有100余种,属于郡县官印的有20余种,所涉及的品目,覆盖了其他收藏单位已发表印文的大部分,此外,有十余种更是前所未见,意义重大。该书公布后,已有学者对封泥文字的释读有所指正(2)参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仍有个别文字存在误释、缺释现象,今略写成小文,以就正于方家。
1.酆丞
整理者将图一封泥文字释为“鄷丞”。
图一 (27页上2)(3)原书无编号,为讨论方便,每页之中,从右开始编号。
案:王伟对其首字释读提出质疑,认为疑似“邓”字,并指出该封泥“与其他字迹清晰的‘酆丞’封泥对照,字体风格有明显差异,且印面格式也不同,故怀疑释‘酆丞’有误。”(4)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注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12页。
整理者将图二封泥文字认为一字,但是未作释读。
图二 (30页下第4)
3.苏叚、桓叚
整理者将图三封泥文字释为“苏段”,图四、图五释为“桓段”。
图三 (31页上1)
先秦秦汉“假”常被作为人名使用,如传世文献记载春秋鲁国有“公肩假(叚)”,战国有“魏王假(叚)”。此外,秦汉玺印封泥也有“于叚”“夏叚”“吴叚”“陆叚”等,前一字为姓氏,“叚”为其名。(12)参见赵平安:《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中西书局,2019年,第271页。“苏叚”“桓叚”,在秦代封泥中亦有发现,但前人多误释。“苏叚”,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藏三枚,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简称“古陶”)藏两枚,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公布了“古陶”所藏的两枚(编号三·一·39),释为“苏段”。(1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86页。傅嘉仪《秦封泥汇考》将这五枚悉数收录,编号1493-1497,亦释为“苏段”。(14)傅嘉仪:《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页。“桓叚”,“书博”藏五枚,“古陶”八枚,“二闰”一枚。《秦封泥集》公布了“古陶”所藏的八枚和“二闰山房”的一枚(编号三·一·16),释为“桓段”。(1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74页。《秦封泥汇考》著录十三枚,编号1476-1488(“书博”五枚,“古陶”八枚),亦释为“桓段”。(16)傅嘉仪:《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240页,彩版第71页。经对比,日本所藏的“苏叚”“桓叚”封泥,与“书博”“古陶”所藏皆非同一枚。
整理者将图六封泥文字看作两字,且文字缺释。
图六 (31页上第4)
整理者将图七封泥文字的首字释为“王”,其余文字缺释。
图七 (31页下第1)
6.赵易
整理者对图八封泥文字缺释。
图八 (31页下第2)
案:该印上半部残缺,从残存部分来看,应有两字。首字笔画能看出“止”“月”。判断,应为“赵”字。第二字,只残存下面的“勿”旁,上面或为“日”旁,则为“易”字。当为私印,赵为姓氏,易为其名。
7.永陵丞印
整理者将图九封泥文字释为“永囗丞印”,第二字缺释。
图九 (32页上3)
案:第二字,王伟释为“阳”。(26)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14页。该字只残存左边的“阜”旁,右边不清。是否为“阳”字,有待今后出土资料的验证。此外,秦封泥中有“永陵丞印”,(27)杨广泰:《新出封泥汇编》第1004-1007号,西泠印社,2010年,第42页;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610页。故也不排除,该封泥第二字,为“陵”字的可能。
8.彼死
整理者将图十封泥文字释为“假囗”,下面第二字未作释读。
图十 (33页上2)
彼死,当如“辟死”,亦即“避死”,《睡虎地秦简·效率》35,《法律答问》174,“彼”皆通假为“避”。类似人名常见于秦汉简牍玺印中,如:
《里耶》8-1490+8-1518:“廿八年六月己巳朔甲午,仓武敢言之:令史敞、彼死共走兴。今彼死次不当得走,令史畸当得未有走。今令畸袭彼死处,与敞共走。”(33)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8页。
《龙岗》牍13正·1:“鞠之:辟死论不当为城旦。吏论失者已坐以论。九月丙申,沙羡丞甲、史丙免辟死为庶人,令自尚也。”(34)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61页;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秦简牍合集〔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5页。
《汉印文字征》“死”字条,收录有“冯辟死”汉印。(35)罗福颐:《汉印文字征》第四·十二,文物出版社,1978年。
《汉印文字征补遗》“连”字条,收录有“连辟死”汉印。(36)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补二·第四,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上引里耶秦简、龙岗秦简及汉印中,“彼死”“辟死”“去死”皆为人名。此外传世及出土文献中还有“去死”“去疾”“去病”“去疢”“毋死”“延年”“益寿”等,甚至有用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来命名,皆是用来表达避免疾病、死亡,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