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芊瑞
(茂县中医医院,四川 茂县 6232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急性心肌细胞缺血,并发心功能障碍,随症状进展或多次反复急性发作,可并发心力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为该病主要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血管收缩以维持心肌细胞血流灌注量,减轻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室重构,但效果相对有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主要成分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具舒张血管、排钾利尿、保护心脏等作用[1]。有研究发现,在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减轻患者心肌细胞损伤、抑制心室重构。心肌缺血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主要原因,发病基础为缺血引发的氧自由基增加、炎性浸润等,造成心脏细胞炎性、纤维化病变,出现心脏结构及功能病变[2]。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为临床常见血清炎症指标,其血清水平升高具促炎作用,对患者心室重构具促进作用。但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否可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研究较少。为此,本次研究选我院收治的98 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其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旨在进一步证实该药临床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接收的98 例急性心梗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B 组,各49 例;研究符合医学伦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4],经心电图、超声等诊断确诊合并心力衰竭;(2)心功能Killip 分级Ⅱ-Ⅲ级;(3)年龄<80 岁;(4)认知基本正常,具备配合治疗能力;(5)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衰竭;(2)合并感染性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4)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5)近期心血管手术病史;(6)研究期间转院、失访。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硝酸酯类、强心药、β 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同时指导其低钠饮食、控制饮水量。在此基础上,A 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即应用依那普利(上海现代,H31021937)口服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5-10 mg/d,分1-2 次口服,若未能有效控制,治疗2 周后增加用药剂量,最高不超过40 mg/d。B 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Novartis Singapor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rivate.Ltd,HJ20170362)口服治疗,起始用药剂量为50 mg/次,2 次/d,结合患者耐受情况,治疗后2 周药物剂量倍增,直至达到200 mg/次,2 次/d 后维持治疗。治疗期间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药物耐受情况。
两组均持续治疗2 个月时评价疗效。
(1)治疗效果:①显效:治疗后心功能Killip 分级达到Ⅰ级,或改善≥2 级;②有效:治疗后心功能Killip 分级未能达到Ⅰ级,但改善≥1 级;③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有效率=(①+②)/例数×100%;(2)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应用心脏超声(美国GE Vivid E9)检测其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3)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4)不良反应。
B 组一般资料与A 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
B 组治疗有效率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B 组LVEDD、LVESD、LVEF 水平与A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 组LVEDD、LVESD 水平较A 组低,LVEF 水平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治疗前B 组TNF-α、IL-6 水平与A 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 组TNF-α、IL-6 水平均较A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ng/L)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ng/L)
?
B 组治疗期间发生2 例低血压、1 例血管性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3/49);A 组治疗期间发生1 例心动过速、1 例心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B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 组相近(χ2=0.000,P=1.000<0.0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需积极治疗以抑制心室重构,保持其心功能稳定。在对其基础药物治疗中,依那普利片为常用抗心力衰竭药物,属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用药治疗中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Ⅱ转化,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细胞血流灌注,降低心脏负荷;该药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症状;同时该药治疗中,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肺血管阻力,以增加患者心输出量,以缓解左室淤血、心肌细胞缺血引发的心功能损伤,改善患者心衰症状。
沙库巴曲缬沙坦中沙库巴曲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通过LBQ657 增加脑啡肽酶降解的肽类水平,以起到保护心肌细胞损伤作用;同时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阻断AT1 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以降低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患者心肌负荷,同时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醛固酮释放,减轻患者水钠潴留症状,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善心肌细胞血流灌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 组治疗有效率较A 组高,治疗后LVEDD、LVESD 水平较A 组低,LVEF 水平较A 组高,考虑原因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中,可同样发挥抑制血管收缩、降低外周阻力作用,为心肌细胞提供良好血液循环支持基础,促进心功能自我修复;在此基础上,通过沙库巴曲治疗,可增强患者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细胞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性渗出及炎性浸润对心肌细胞影响,避免在高炎症水平基础上发生组织纤维化病变,维持心室壁结构及功能稳定性,进而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升治疗效果。吴丹娜在研究中,对高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LVEF 水平,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5],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 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A 组低,考虑原因为:随患者心室结构及功能稳定,可加速患者心肌细胞自我功能修复进程,抑制炎性渗出、降低炎症因子生成,进而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保持患者心功能稳定性、改善预后具积极意义[6]。本次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具良好治疗安全性。但B组治疗期间发生2 例低血压、1 例血管性水肿,因此在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管性水肿情况,必要时更换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以进一步提升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局限性为病例相对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将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可提升治疗效果,抑制患者心室重构,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