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晋
膝关节炎属临床常见骨关节疾病,其发病率多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通常为退行性膝关节病变[1-2]。据报道,人的一生中,至少一个膝关节出现症状性关节炎的风险高达44.7%[3]。我国膝关节炎的总体患病率约为18%,女性多于男性[4]。本症治疗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上多数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学将膝骨关节炎归于“骨痹”“痹证”“鹤膝风”等范畴,在治疗上颇有优势。本研究观察中药外敷与艾灸联合加味阳和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宁德市中医院收治的风寒湿痹型膝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14例,女36例;年龄45~77(61.92±6.4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82±0.69)年。对照组男17例,女33例;年龄44~79(63.83±9.11)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1.91±0.73)年。2组患者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炎诊断标准,经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2)X线影像分级Ⅰ~Ⅲ级;(3)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湿痹型。排除标准:(1)X线影像分级Ⅳ级;(2)有外伤史;(3)合并强直性关节炎;(4)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5)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6)近4周内接受过药物口服或关节腔内注射等相关治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加味阳和汤治疗,药物组方:熟地黄15 g,鹿角胶10 g(烊化),肉桂10 g,麻黄10 g,白芥15 g,炮姜6 g,鸡血藤20 g,汉防己10 g,木瓜6 g,甘草3 g。每天1剂以水煎留汁,分2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敷与艾灸治疗。外敷药物组方:鸡血藤30 g,威灵仙30 g,乳香20 g,独活15 g,川牛膝20 g,透骨草20 g,制草乌30 g,骨碎补20 g,没药20 g,川芎15 g,肉桂15 g,干姜8 g,蜈蚣2条。将上述诸药研末成粉,以蜂蜜调成膏状备用。每次使用时行局部皮肤消毒,将膏药均匀敷于患膝痛感最甚处,厚度约1 cm,以保鲜膜包裹覆盖并用胶布固定,以红外线灯照射10~15 min促进药物渗透。每次外敷时间6~8 h,每天1次。艾灸则取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膝阳关、委中、肾俞及阿是穴。局部皮肤清洁后于各穴位放置艾盒施灸,距离穴位2~3 cm,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个穴位灸20 min,每天1次。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方可进行下个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数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痛感强烈。
1.4.2 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关节功能3个方面,共24项条目,满分96分,得分越高则膝关节功能障碍越严重。
1.4.3 Lysholm膝关节评分:包括疼痛、肿胀度、闭锁感、不安定度、跛行、蹲姿、爬楼梯、使用支撑物等方面,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膝关节功能越好。
1.4.4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采用血液流变仪(北京普利生公司)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
1.4.5 血清与关节液中炎性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及患膝关节腔穿刺液,以ELISE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
1.4.6 复发情况:所有患者停药后持续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
2.1 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VAS评分、WOMAC评分较治疗前降低,Lysholm膝关节评分上升,且观察组降低或上升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较治疗前降低明显(P均<0.01),且观察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纤维蛋白原组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1β、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血清IL-1β、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2组血清IL-1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关节液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关节液中IL-1β、IL-6、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关节液炎性因子比较
2.5 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
中医认为,痹者,经脉阻塞不通也。《类证治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肾主骨,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本病的病位虽在膝,却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一旦肝肾亏虚,骨髓空虚,卫气不固,将任由风寒湿邪侵袭,无以抵御。《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留滞膝部,致脉阻血凝而不通,最终出现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等症状。总的来说,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亏虚,标实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瘀血是病理产物[5]。治疗原则通常从“虚”“瘀”两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本研究采用中药口服、外敷及艾灸等多种中医疗法治疗膝关节炎。加味阳和汤系名家名方,全方具有补益肝肾、温补和阳、散寒通络、宣通血脉等功效。动物实验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等途径阐述了加味阳和汤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性[6-7]。中药外敷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可通过透皮吸收的直接作用和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治疗。自拟方药中威灵仙、独活、透骨草、制草乌、川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鸡血藤、乳香、川牛膝、骨碎补、没药、蜈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肉桂、干姜温通经络、温中散寒。全方驱风胜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艾灸治疗的原理是对某些特定穴位产生温热效应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以膝周穴位为主)进行艾灸,达到温补肾阳、祛风化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观察组在口服中药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和艾灸治疗,内外合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更优,说明中医综合疗法可发挥协同、叠加作用。
活血化瘀是本研究治疗膝关节炎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医在活血化瘀方面是强项,这在血液流变学上具有体现。即便对照组单用加味阳和汤治疗,其低切全血黏度得到明显下降。而加用中药外敷和艾灸治疗,观察组在血浆黏度、低切和高切全血黏度方面较对照组进一步改善。证明加味阳和汤和自拟中药外敷方药、穴位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多种炎性递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膝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对骨代谢有重要影响。IL-1β、IL-6、IL-8均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可诱导白细胞在关节滑膜中的增殖与浸润。IL-6是一种强烈的骨吸收刺激因子,可刺激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IL-8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参与炎性反应,此外还可通过刺激软骨降解酶合成释放对关节滑膜产生破坏作用[8]。治疗后,2组血清及关节液中的IL-1β、IL-6、IL-8水平均明显降低。可见中医治疗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现代研究表明,多种祛风湿强筋骨中药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9]。而艾灸产生的热量可使局部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轻炎性反应[10]。然中医综合疗法对血清学和关节液中的炎性因子影响并不同,其对局部炎性因子的影响明显较对全身炎性因子的更显著。分析原因,中药外敷可在膝关节内形成较高浓度的药液,艾灸对膝部的刺激作用强,两种方法均对局部的治疗效果突出,因而在降低关节液中IL-1β、IL-6、IL-8水平方面的效果更显著。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控制膝关节炎症状,且持续时间长,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与艾灸联合加味阳和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可从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疗效显著且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