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龙年,龙年说福。中国人将十二年作为一个轮回周期,并以动物作为纪年的生肖。在兔走龙回、新旧交替的时刻,我们说说中国人的吉祥符号—“福”与福运观念。
福,在中国是美好的表达。“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原型是双手举酒祭天,祈求生活美好。人生天地间,无数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影响与制约着人的生活。我们的先民为了人事的顺遂,对天地始终保持礼敬之心,而酒正是通达神灵的佳品。商代的青铜器中,酒器最为生动丰富。周代的金文“福”字,继续以酒祭天,“敬天保民”是周朝统治者的伦理。到秦汉时期的篆、隶书体中,“福”字形态已经脱离酒器,但依然具有祭祀的含义。《说文解字》云:“福,佑也。”从“福”字的左右结构看,左为表示祭祀的“示”,右为“畐”,可以解释为一、口、田的合体。一为天的符号,口为人口,田为土地,“畐”就是指人生天地间,天覆地载,以祭祀沟通天地祈福。诚如《荀子·礼论》所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天祈福是中国人早期有关信仰、情感与伦理的风俗礼仪。
在中国人心中,福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总称。我们常说“福满乾坤”“福满人间”“福如东海”“福寿双全”,沾了“福”字,就象征着愉悦平安、幸运绵延。所以中国人取名常离不开“福”字,如福生、有福、福瑞、文福,最有名的要数清顺治皇帝“福临”。我们常用“五福临门”象征家户幸福美满,“五福不请自来,家中富贵无灾”。福有哪五种呢?中华经典《尚书·洪范》中早有成训—“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寿命长、钱财富足、身心健康、德行美好、归宿圆满。具有这样身心俱佳的五种生活品质与状态,的确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但现实生活中“五福”更多是一种生活理想。
福是美好的生活境界。如何达到或实现有福的生活状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半是天意,一半是人事。中国人很看重天意,这不仅是福字原本的意义,也是中国农耕文明中“靠天吃饭”的生计方式所决定的。如果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生活富足安逸,人们自然就富足有福;如果老天不仁义,风不调,雨不足,农业歉收,人们就会贫寒凄苦。所以中国人在岁月轮回、新旧交替的大年时节,特别重视祈福仪式,有些地方依旧保留在厅堂神龛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拈香上供、对其叩拜的傳统习俗,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要朝吉利方向出行,即“出天方”,以拜天祈福。新年期间的大红福字更是千门万户的装饰,寓意福至门前,福到家内,福气满堂。哪怕是平日并不幸福的人,此时也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幸福的感觉驱走了冬寒,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对春天幸福的期待。
祈福未来,是一种心理满足与期待。中国人从来不是等着“福从天降”,从农人对农事节气与生产节奏的掌握、农业管理的勤劳,到百工技艺,以及商贸往来的习得与计算,再到文人士子“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学,各行各业都在为生计、为幸福的生活操劳。“勤则不匮”“人勤地不懒”“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遍地是黄金,单等勤劳人”,这些谚语就是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人看来只有发奋图强,没有“躺平”之说。
福还是人们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调节。“吃亏是福”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对个人得失的豁达心态。福不是恒定的财富结果与富足状态,它与个人的理解和修为有关。中国人认为福是一种可以流转的财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鼓励人们积德行善,为子孙后代积福。其实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储备,是良好家风的传承,也是无形的文化资产。我们应该提倡这种福运观念,为基层社会的守望相助、互惠互利营造社会氛围与生活土壤。
福是从奉献中来的。民间故事中有许多“求好运”、找幸福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在寻找好运与幸福的“金羊毛”过程中,不断帮助他人,结果忘记了自己的所求,最终因为其无私助人的奉献,获得意外的幸福或奖赏,这是一种“福报”。因此,我们平时应积极慈善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社会,这些看起来无益于生活的安逸与财富增长,有时耗力费神也未必得到他人的理解,但积极的奉献者会从中获得利他的快乐,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样的福报,只有不计功利、不计眼前得失的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享有。
福祸相依。祸自外招,福向内求。趋福避祸,人之常情。我们应保持良善之心,克勤克俭,自强不息。今日龙跃中华,但还不是“飞龙在天”,我们还需要保持“终日乾乾”、日夜谨慎的姿态,牢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警世箴言。龙年无论福祸,我们都要保持清醒与克制,在福祸转化中,求得福的先机,为家、为国、为民族创造美好未来。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