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 阜新 123100)
随着马铃薯在我国的大面积发展和集约化种植,马铃薯的各种病虫害也不断发生扩展,威胁着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储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产量,降低块茎商品价值,严重时造成毁灭性危害,绝产绝收。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由马铃薯环腐菌侵染造成的。病原菌一般在薯块内越冬生存,种薯带菌传播是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传染途径,病原菌种薯包装物上的病原菌也会有长期存活的情况,但此病原菌土壤中生存能力较差,不能长期在土壤中生存。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传播时期在收获期,健康薯块受损伤后维管束接触到病菌即可染病,在收获、搬运、贮藏入窖等相关活动中薯块碰伤破损情况较多,增加了染病几率。播前种薯切块时病原菌极易通过切刀传播,经切块的伤口侵入健康种块。病薯播到土壤中,薯块发芽、幼苗生长后,环腐菌从薯块的维管束侵染到幼苗的维管束内,随着幼苗生长,病菌会在整个植株进行系统侵染,由病茎侵染到叶柄,出现植株地上茎叶萎蔫枯死,病菌在地下沿着维管束侵染匍匐茎和新薯块的维管束,造成新薯块环腐。
2.1 温湿度。生长期高温高湿是引起该病原菌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该病迅速发展,地温在16 ℃以下时该病发展缓慢,地温19 ℃~23 ℃时该病迅速发展,当地温达到30℃以上时病害扩展受到抑制。种薯贮藏时高温环境比低温环境下贮藏的发病率高。
2.2 播种期与收获期。马铃薯的播种期、收获期早晚与病情发生关系明显,一般播种早时发病较重,收获晚发病重。春播马铃薯由于生长期温度高、降雨较多,因而发病重;夏播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较为冷凉,秋高气爽,发病较轻。
3.1 植株症状。病株在苗期症状不明显,一般生长较正常,花期后症状逐渐显现,一般表现为叶片出现沿中脉向内卷曲、叶缘向上的情况,叶片变小、颜色褪绿或变浅。发病较轻时在温度高、阳光足时叶片出现萎蔫,但早晨和晚上叶片能恢复;发病严重时植株出苗较晚,生长缓慢,长势较差,分枝较少甚至不分枝,叶片小;最严重时茎叶出现萎蔫下垂现象,甚至整株叶片枯萎,但枯萎的叶片仍挂在茎秆上不脱落,且茎秆保持生命状态的绿色,剖开茎秆会发现维管束变黄。
3.2 薯块症状。病株结薯块数量较少,薯块小。刚收获的染病薯块外表和健康薯块差异不大,只是一般尾部会出现轻微的褐色斑块。储存一段时间后,病薯脐部出现褐色塌陷状褶皱,将病薯块对半切开可以看到皮层内维管束出现乳黄色或黄褐色坏死,轻者出现半环状腐烂,重者出现全环腐烂,因此称为环腐病。严重时用手按压出现黏稠的乳黄色液体流出。
4.1 选择优良品种。目前,国内有许多对马铃薯环腐病高抗的品种,但并没研发出免疫品种。市场上常见的东农303、克新1 号、荷兰7 号等对马铃薯环腐病抗性较好。
4.2 严格进行植物检疫。马铃薯环腐病是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之一。在种薯生产、调运环节要做好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工作,严格执行种薯的生产标准和检疫要求,确保生产与调运的种薯无检疫对象。
4.3 科学储藏与运输。种薯收获后要放在通风避光的场所摊放15~20 d 后,对种薯进行严格筛选,去除病虫危害、生长畸形、腐烂、损伤、发芽、萎蔫、冻伤的薯块,入库储藏,入库前对贮藏场所进行彻底消毒。贮藏期要经常通风透气,温度控制在1 ℃~3 ℃,相对湿度90%左右,贮藏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薯要及时清除,同时剔除周围薯块。运输种薯要做到轻搬轻放,同时做到不受冻、不伤热。
4.4 整薯播种。马铃薯环腐病主要通过种薯伤口进行传播,因此推广小种薯整薯播种,就可以减少或杜绝种薯伤口,能够减轻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马铃薯小种薯整薯播种要比切块播种发病率减轻50%以上。
4.5 种薯切块消毒。消毒工作的重点是在切块时做好刀具消毒,推荐使用75%的酒精进行刀具消毒,每切1 个种薯再重复消毒1 次。切后薯块在播前可用40%的福尔马林200 倍液浸种薯30 min。
4.6 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地块最好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实施2 年以上的,忌连作。播前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2 t/亩,之后进行深翻整地,整地深度超过30 cm为宜。化肥选择高钾复合肥,施用量70~90 kg/亩。播种时将化肥施于底层,与薯块隔离10 cm 以上,避免烧种。播种后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害,做好中耕除草和水肥管理工作,提高植株抗逆性。收获期要做到适时收获,并尽可能的减少收获时马铃薯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