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升忠
[摘 要]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面临的挑战,要在继续开展现有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的同时,重点做好建立粤港澳三个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领导机构、完善促进港澳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协同机制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强粤港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队伍的交流学习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120-04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能够进行基础、原创、重大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活动的学科型“双创”人才,还需要能在岗位上进行技术改良、勇于从事“门店作坊”式创业活动的技能型“双创”人才(本文所指的“技能型‘双创人才”既包括能在生产服务基层从事新设企业活动工作的人才,也包括能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开展内部创业活动的人才)。将粤港澳三个地区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经验整合起来,构建完善科学的协同机制,培养技能型“双创”人才,能够为培养大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大湾区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要素
一个有效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系统,主要由“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双创”人才培养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构成。粤港澳三个地区职业教育机构应通过协同机制,做好上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素的质量提升,從而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技能型“双创”人才。
(一)“双创”人才培养制度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同道理,要提升“双创”人才培养工作质量,首先要做好“双创”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粤港澳三个地区的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各有千秋,比如香港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澳门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内地九市注重开设“双创”课程等,都为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积累了成功的“双创”人才培养经验。如若粤港澳三个地区从事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的机构,能够借助协同机制形成“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共建、共享,必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技能型“双创”人才。
(二)“双创”人才培养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任何活动,没有优质的人来参与,就难以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香港强调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权威技能标准;澳门强调教师要了解产业尤其是当地旅游业的需求;内地则强调教师要具备课程思政、创新思维等素养。总的来说,粤港澳三个地区通过上述师资队伍的培育培训措施,各自组建了一批符合自身实际要求、质量较高的“双创”人才培养队伍。然而,如何组建、训练能够适应新问题、新形势的“双创”人才培养队伍,成为摆在大湾区面前的新挑战。优质方向是,粤港澳三个地区通过共享各自的经验以实现互相促进,例如组织大湾区“双创”人才培养学术会议以增加工作队伍的交流促进、举办大湾区“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大赛以增加互相观摩的机会,等等。
(三)“双创”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技能型“双创”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它的支撑。香港“双创”课程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八大特质”和“四大核心价值”,课程考核既强调“双创”成果,也重视“双创”知识的考察[1]。澳门则较为注重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以从事部分高职教育的澳门大学为例,其专司“双创”教育的“双创”中心主要通过“双创”教育证书、选修、讲座等三种形态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2]。内地九市不仅注重第一课堂“双创”理论课程教学,还重视“双创”实践资源的开发,如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分享经验、鼓励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创”项目竞赛等等。粤港澳三个地区应当建设好协同机制以发挥各自“双创”人才培养优势,通过组织大湾区优秀人才合编“双创”教材、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开展课程建设研讨会等措施,以优化各“双创”人才培养课程。
(四)“双创”实训基地
课堂教学只是启蒙,实训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粤港澳三个地区都比较重视“双创”人才的实训培养工作。香港职训局下设的各行业训练委员会与广泛学校合作建设各种类型的“双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机会。澳门职教机构则为刚刚起步的创业团队提供多媒体办公室空间、会客厅及配套办公室设施等措施鼓励学生开展“双创”实践。内地九市高职院校则广泛通过“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兼结合”构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构建实训“双创”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粤港澳三个地区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也各有短板,如港澳具有实训基地建设上的丰富经验,但场地受限制;内地九市具有空间、市场等优势,但经验还不足等。为此,粤港澳三个地区应当携手共享、共建“双创”实训基地,通过协同机制继续办好大湾区“双创”大赛、优化大湾区“双创”孵化园管理机制、消除港澳学生在内地“双创”的壁垒等,以提升大湾区技能型“双创”人才的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二、大湾区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粤港澳三个地区技能型“双创”人才规格定位不同
由于发展模式、实际要求等各有不同,粤港澳三个地区对“双创”人才的规格定位也存在差异。为服务好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定位,香港职训局坚持与国际职业教育全面接轨的方式,一直采用如悉尼协议等国际通用教学标准开展技能型“双创”人才培育,以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双创”人才;内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双创”人才的主阵地,注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引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双创”课程及实践,培育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开展“双创”活动的人才;根据澳门当前大多数技能型人员服务于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现状,澳门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课程则多以旅游、经管、贸易等人文类学科为主,理工科专业较少[3]。此外,由于港澳地区强调与国际接轨,在技能型“双创”人才规格上,对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
(二)粤港澳三个地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机构不同
与内地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不同,香港的高职教育主要由香港职训局来组织实施,如制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完善及发展操作工、技工、技术员及技师的培养训练计划,监督、指导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等旗下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等。其中,如何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该机构的关注重点[4]。负责澳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构较为复杂,其中教育暨青年局内设机构“中学暨技术职业教育处”负责开展社会经济需求调研、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指导建设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职业技术课程等;另外,劳工事务局下属的“职业培训厅”则侧重对在职人士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由于粤港澳三个地区的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实施机构职能不同,实施协同工作时容易产生沟通不畅。
(三)粤港澳三个地区构建“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不够便利
港澳作为两大特别行政区,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在职业教育机构“双创”人才培养方面较有经验,其在办学资源、培养方案、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实践均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借鉴。然而,由于粤港澳三个地区“三个关税区”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各参与主体共建协同培养机制时出现诸多不便。例如港澳相关职业教育机构或教师到广东进行交流学习时,需要同时满足广东省的相关政策与属地政府部门的要求,导致出现办一件事需要前往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的情况。与此同时,粤港澳三个地区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育观念也存在许多差异,再加上内地九市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与港澳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也严重影响了港澳参与构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积极性。
(四)粤港澳三个地区现有“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效果不佳
粤港澳三个地区地理相近、人文相亲、语言相通,为三个地区加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由于大湾区三个地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构、规格定位等均存在差异,再加上“一国两制”“中西文化并存”“三个关税区”“11个城市”的特殊格局,协同机制建设又刚刚起步,地区间合作“双创”的成功案例不多,合作平台有待建立和完善,各方合作基础不对称也不广泛,大部分为点对点,难以规模化[5]。具体表现为:其一,现有协同机制如职教联盟、大湾区赛事、“双创”基地等,多数以行政机构为主导,容易出现职业教育机构被动参与的情况;其二,现有协同机制主要以服务学术型“双创”人才为目标进行建设,较少关注到技能型“双创”人才的需求;其三,现有协同机制部分内容实施效果不佳,落实到具体院校、教师的措施还不够。
三、大湾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大湾区“双创”人才协同培养领导机构
当前,职教联盟是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新型合作模式和交流机制。比如,2017年12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湾区部分高职院校、香港澳门行业组织等3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以期推进粤港澳三个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促进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2019年,澳门旅游学院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导游协会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等[6]。为此,在继续做好上述“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协同机制运行面临的问题,促进粤港澳三个地区高职教育机构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机制,从更高层面设立粤港澳职业教育协调机制,建立粤港澳三个地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领导机构,发挥其统筹作用,培养出更多“双创”人才。
(二)完善促进港澳参与“双创”人才协同机制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发挥粤港澳三个地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优势,2008年以来,大湾区就已着手探索“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例如,将“支持在粤职业院校与香港组织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共建职业技能训练基地”纳入2010年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之中;将“完善职业教育师资交流学习制度,支持广东职业院校与澳门组织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以培养符合粤澳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纳入2011年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订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
在上述政策及相关行政部门的推动下,粤港澳三个地区职业教育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开展了相关的协同育人工作。但在当前协同合作机制中,港澳一般处于付出多、受益少的状况,为继续做好上述协同机制建设,应针对当前港澳参与积极性不太高的状况,完善激励机制:其一,在粤九市联合设立基金,给予参与协同建设的港澳单位或个人一定的资金扶持;其二,给予积极参与协同建设的港澳单位或个人更多在粤九市竞标项目、人才服务的机会;其三,给予积极参与协同建设的港澳职业教育机构学生在粤九市就业创业更加便利的政策。
(三)促進大湾区“双创”人才培养队伍的交流学习
为促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双创”人才培养队伍的交流学习,2019年1月,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有助于推进湾区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技能型“双创”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参与单位情况不同、特点不同、诉求不同,联盟实施的项目难以兼顾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要求。因此,粤港澳各职业教育机构可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各地区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对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跟班学习、教师互访等师资培训培养项目,以更好地提升粤港澳技能型“双创”人才培养队伍服务质量。
(四)完善大湾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孵化机制与基地
除各个职业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建设校内“双创”实践基地外,在粤湾九市还建成以大湾区(广东)“双创”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粤港共建18家青年“双创”基地,粤澳共建5家青年“双创”基地,通过引入港澳服务团队、宣传推介广东省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利用“港澳社群”的力量,辐射带动更多港澳本土青年来大湾区九市开展“双创”活动。当前,上述孵化机制与基地主要面向学术型“双创”人才,未来应认真研究技能型“双创”人才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入驻政策,为广大技能型“双创”人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机制和基地服务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探索与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港澳两地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能型“双创”人才孵化机制与基地建设,以吸引内地优秀青年到港澳就业创业,促进自身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为促进大湾区涌现更多既能在岗位上开展技术改良也能从事门店作坊式创业活动的技能型“双创”人才,粤港澳三个地区应紧抓“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双创”人才培养队伍、“双创”教育课程、“双创”实训基地等关键协同要素,进一步优化大湾区技能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协同育人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林照兴.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其启示[J].学园,2015(26):28-29.
[2] 陈思羽.澳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对内地高职院校的启示[J].河北职业教育,2022,6(6):104-108.
[3] 钱海军.珠澳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10-16.
[4] 王晓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两地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33-40.
[5] 侯伟强,吴春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4):100-103.
[6] 谢德新,王雅卓.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实基础、主要困境与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2(20):30-37.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