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然
北大的鹅腿阿姨最近火得不行。甚至到后来,画面变得格外荒诞:据媒体报道,“走红”之后的“鹅腿阿姨”就像许多平民“网红”一样,变成了一群自媒体博主蹭流量的“地标”。再后来,阿姨出现在北大校門外,来送学生们订购的鹅腿时,一瞬间就被各路人等包围,已分不出谁是学生,谁是来蹭热度的。最后她索性决定歇业几天。
大家已经很会批评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的蹭热度现象了。不过,蹭热度的何止是网红们呢?
就在鹅腿阿姨走红后,好几间著名大学的后勤餐饮部门也立刻表态说,正在为同学们研发美味的烤鹅腿,还有学校赶紧在社交平台上上传了餐饮中心制作一排鹅腿的照片。
这不也是流量的一部分吗?大家讨论什么,就赶紧做什么,表明自己正在为同学们用心服务,也提升一下学校的名望和在潜在生源中的可见度。
不过可以猜想,大学自行研发的鹅腿,到最后大概率不会走红。因为对大学生来说,真正稀缺的并不是鹅腿,而是鹅腿阿姨。
如果把鹅腿阿姨认真地当作一家餐饮服务商,那么我们会发现,她其实完全符合了我们想象中定制化的“高端餐饮”的样子。
首先是独创—鹅腿是阿姨自行研发的产品。她掌握着独家配方,甚至根据网上流传的段子,某些大学后勤部门想要模仿制作,还要想方设法先混入鹅腿购买群。
其次是限量,阿姨每天就做那么多鹅腿,并不打算开分店,也不无序扩张。这就和快餐、工业化预制菜拉开了距离。
再次是会员制,阿姨多年如一日服务一个小社群,要加入微信群才能提前预订,并不是想吃的时候就能立刻买到。这和私房菜如出一辙。
最后是拒绝流量,走红之后干脆休息几天避热度,就像那些直接谢绝直播和外拍的精品餐厅、咖啡店一样。
正是因为这样,阿姨提供的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和稀缺商品:放在互联网时代的订阅经济里,鹅腿阿姨是“客户成功学”的好例子—鹅腿当然好吃,但从阿姨这里买鹅腿的体验,才是独一无二别处买不到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阿姨拒绝网红的原因之一,是蜂拥而至的流量会减弱熟客的良好体验,所以宁可暂时不做生意,也要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复制性。
我想,这也是大学生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大众消费已经开始过剩,产品又高度工业化的时代,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提供的服务价值会越来越高,也让年轻人越来越消费不起。只花一点点钱就吃到了带有私房菜性质的烤鹅腿,这么好的事情还能去哪里找?所以,大学餐饮部门无论如何研发都难以企及。鹅腿不过是形式,大家追寻的是互动中的意义和人情味。
这件事情中还有一层错位:鹅腿阿姨的风格和经营做派是高端的,但她的生意本身却是最传统的“走鬼”经营、小本生意。这当然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花一点钱就能买到实际上的稀缺品的福利。但回过头来说,我们能接受一个人情味差异化和个性产品都变得高端稀缺和昂贵的未来社会吗?
目前看来,越涉及人就越贵,越不涉及人就越便宜,这是市场规律和趋势。但如若我们想要保留更多“鹅腿阿姨”这样的社会角色,又要避免劳动者营收不足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要考虑在社会的转型中,挹注更多公共资源去鼓励和支持小型而社区化的经营者,给他们提供经营和发展的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