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敏
原来,当物质条件摆上台面,萌生出的那一点“心动”真的会动摇。
眼前这个接触了几次的男人,可以说是30岁小学教师邓若的“最优选”:身高183厘米,长相7分,比自己小一岁;本科学历,有房有车,两人还有较多共同话题。
这个男人很主动, “聊天感觉最好”,外露的好感也最为汹涌。但他身上有一个“致命缺陷”—年收入不到10万,比自己的年薪低不少。这是邓若最在意的地方。
几乎同一时间,接触的另外两位相亲对象也向她传达继续接触的意愿。而她只能留下一人。这3人身上都有令她感到纠结的特点—要么薪资低,要么聊天不够积极,要么双方没有共同话题。
该留下谁?邓若犯了难。
她决定先听旁观者的意见。为此,邓若做了张表,3个男人的条件被塞进了办公工具—Excel表格里,分别对应3个简称:“男1本地郊区人”“男2本地农村人”“男3本地市区人”。
接着,每列填上各自的身高、年龄、职业、薪资、房、车等以及两人的交流状况。
她将Excel表格发到社交平台,评论区涌入上百条留言。
多数网友帮她做了一个初步筛选,男1“非常勉强”,男2、男3“完全不行”。有人还总结了问题所在:“2不喜欢你,3聊不到一起。”
她回复,“相比之下硬选只能1”。但在与男1的接触中,他安于现状的特性,又让邓若看不见未来收入提升的可能性。
最终,这3个男人,她都没再接触,删了微信。
邓若是当下青年寻觅爱情的一个缩影。寻觅人生的伴侣途中,理性和感性相互碰撞,用理性的表格筛选对象,成为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一份恋爱表格,将一段恋情或一个人细化为一项项指标。有人将择偶标准填进去,严格按指标找对象。有人寄渴望于用表格解决困惑、寻求最佳答案。
试图以此择偶的年轻人们,走向幸福道路了吗?
“相亲1v4,这周末先相谁?” 26岁的王琳在社交媒体问道。
看着相亲小程序上满屏的“心动互选”,王琳拿出电脑,绘制了一张“相亲排序表”。表格抬头列上年龄、薪资、房、车、身高等,心动互选的男嘉宾就这么被填充进Excel表格。
她解释,之所以把潜在对象都列入表格,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在相亲市场中的定位”。当在多个选项中拿不定主意时,王琳便将表格搬上网络平台,寻求网友的建议。
“大学时期的恋爱大概率是毕业就分手,浪费时间。”更多时候,她希望自己的恋情能一路开花结果。
王琳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家里雖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从小到大没让她吃过苦。父母对她的伴侣没有过多要求,只表示“不要找家庭条件太好的,会受气;也不要找太差的,会受苦”。
基于此,她将自己的择偶标准明确为:不高攀、不低嫁,在门当户对的人中找到一个合得来的正常男人,接着走入婚姻。
对王琳而言,恋爱是“荷尔蒙的心动”,只求快乐。而婚姻必须有物质基础。喜欢只有加上合适的前提,一段关系才能更进一步。
若要问更具象的结婚对象,则是身高不低于170厘米,学历至少本科,有正经工作,有房或者有购房能力。这是最低条件。
使用Excel表格筛选时,王琳说,工作薪资和家庭条件占最大的比重,长相身高紧接其后。也因此,王琳通常会仅看相亲页面上的个人信息,“硬性条件不满足任何一条都会被pass掉”。跨过了最低门槛,才有见面接触的可能。
29岁的张瑛,同样强调硬性条件的“重要地位”。在她的择偶表格里,相亲对象只要有一条未达标,“就不行”。
2023年初,她用Excel表格梳理了自己的择偶标准。表格里,列有择偶的硬性、软性指标。从常见的年龄、身高、长相、经济状况要求,再到更具象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小于24、秃头程度不过3级、无重男轻女观念等等。
早在几年前,从象牙塔踏入社会后,这套标准就在张瑛的心里逐渐搭建起来。在恋爱实践中,她便按照“理想型”,分阶段筛选结婚人选。
张瑛解释,在初期接触阶段,具象指标是第一道坎。只有对方符合条件,她才会开始一段恋情。恋爱初期,她会尽快在3个月内判断剩余的指标,尤其是抽象指标。
抽象指标囊括了一个人的人品、性格及基本观念。人要善良,性格得踏实、温和,而未来定居的城市、小孩教育问题、消费观等基本观念方面,两人不能相差太大。这些信息,通常得交往一段时间才会开始显露,“只能慢慢发现”。
张瑛说,3个月时间,通常双方还没有太深的情感基础,“不合适就马上拜拜”。
半年后,若抽象指标也全都符合条件,她才会开始往结婚发展。
一张表格,直白地记录了潜在恋爱对象的个人情况。条条框框下,是年轻人当下追求便捷高效的求爱需求。
关于爱情,王琳谈不上有多少经验。大学阶段,她就读男女比例1∶7的专业,结识的异性并不多。曾有人向她表达爱意,她也没有过“春心萌动”的感觉。
“大学时期的恋爱大概率是毕业就分手,浪费时间。”王琳不向往校园恋爱,更多时候,她希望自己的恋情能一路开花结果。
她原以为,毕业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但踏出校园后,王琳的社交圈子迅速收缩。等她开始想恋爱时,才猛然发现,身边的适龄异性“寸草不生”,而父母的催婚压力不减反增。
眼看快到了自己心中的适婚年龄,“28岁”,孤独和不安感向王琳袭来。
“职场和情场总得有一样吧。”这么想时,王琳咬牙掏出了12000元,购入了某平台为期3个月的“1v1”相亲会员。
就这样,王琳一头扎进了相亲大潮。
万元换购的,是不断涌进王琳生活的异性。3个月内,她见了24个人。最夸张的一个周末,她得见四五个人。
这促使了王琳掏出了Excel表—她不想将整个周末都耗费在相亲上。表格里,信息一目了然,不仅有对比效果,也方便筛选。
33岁的程序员刘晓月也是这样。她的相亲之旅,开启在3年前,而立之年。
花在相亲约会上的时间数不过来,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3年,她见过的异性近百个,有时候,一年见20多副新面孔。每次出门见一面,来回就得花两三小时。
她曾遇到过“照片与本人不符”的情况。最常见的是谎报身高,拿旧照交友,实际上“真人比照片胖二三十斤”。后来,每次决定是否见面前,她都会追问对方的净身高,同时要求提供一年内的近照。
见面前的表格筛选,为刘晓月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张瑛同样通过表格提高了寻爱的效率,“优点就是直奔主题,尽可能不浪费时间,”她给爱情设立了不同阶段,“用Excel表格,也能更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在相亲市场,人人都是爱情捕手。茫茫人海中,筛选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评判自己。
将那三位相亲对象都删去后,小学教师邓若仍游荡在相亲市场。她已记不得这是相亲的第几年,也数不清见过多少异性,又删去了多少联系方式。
很多时候,她并不需要表格,她更习惯用修图软件,将潜在恋爱对象的信息记录汇集,做成聊天背景图。每次点开聊天框,就能清晰看到对方的信息,也防止弄混。
在她的心里有一杆秤,软、硬条件成了“砝码”,衡量着每一位男嘉宾。
物质是衡量婚姻“幸福感”的标准之一,不可或缺。“比如他特别穷,但是跟我比较聊得来,我也不会选择跟他走到最后。”因为在她设想的幸福婚姻里,将来她会有一个孩子。养育孩子会是笔不小的开支。
她的薪资不算太高,这就要求她的另一半经济状况得跟自己持平,或更甚。
邓若了解后才发现,男方认为她工作不错的理由,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这份对她而言收入并不高的工作,却是相亲对象眼中“不错的工作”。只是,邓若了解后才发现,男方认为她工作不错的理由,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不止一人对她明里暗里表达过教师的优势:擅长孩童教育、假期多、带娃时间充裕。
王琳也曾被这样的言论刺痛,“当听到别人赤裸裸地说出来时,会觉得似乎他并不在意我是谁,只是在意我的工具人属性。”
在一次相亲中,大自己8岁的男人夸赞王琳的工作稳定,适合结婚过日子。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选择自己的人,并非真的喜欢她。
王琳期待的,是互相扶持、携手同行的感情,而不是做结婚生子的工具。“或许是我不够成熟吧。明明都选择相亲了,还在纠结拧巴,不切实际。”
“明码标价”式的相亲方式,也曾让刘晓月觉得功利。“两个人恋爱还没见面,先将条件摆到桌面上,互相看一眼,合适了才见面。”但現实如此,她也逐渐开始理解并接受。反观自己,她也对另一半有明确的要求。
硬性条件仍是她选择一个人的基础。刘晓月见面后,大部分男嘉宾会因为没有眼缘,被她直接pass。若眼缘过关,“最终两个人能不能谈恋爱,还是得看人品、性格、三观”。这些标准始终无法动摇。
有好几次,她见过一面不喜欢但也不反感的“差不多”男人,被她纳入了备选。她想着,或许还能通过再接触,发现对方的优点。可刘晓月发现,接触过后,还是没有心动的感觉,“这些约会就像完成任务一样”。
33岁了,即使父母催婚的“轰炸”已经高达每周一次,刘晓月也坚定地表示,不想将就。
她告诉自己,越着急的情况下,越是不能急。“哪怕见了很多个,只要最后一个成功了就可以了,对不对?”
当爱情发生时,一些女性却发现,表格只是形式。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遇见心目中理想的他。
现在,张瑛已经结婚两年。淘汰两个抽象指标不符合的人选后,她遇到了现任丈夫。经过半年考察后,他们开始往结婚发展,再过了半年,他们结了婚。他完全符合表格里的每一项指标,而丈夫也看过她的表格,“说列得没毛病”。
她也知道,用表格寻爱不一定幸福,也不意味着婚后一定不会离婚。但表格适用于她,“按表格找,会有效提高幸福的概率”。
至于小学教师邓若,仍在相亲市场寻寻觅觅。她的爱情观深受家庭的影响—她有一个全身心投入家庭的母亲和一位没尽到家庭责任的父亲。
“我一定会把我自己放在最前,我的伴侣、朋友,包括我的家庭,一定放在我后面。”
母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全职家庭主妇,她不仅要工作,要带小孩,因家里养了狗,还得带狗。无论是年轻还是现在退休,她仍没有办法享受自己的生活。邓若曾想带退休母亲旅游放松。可母亲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出门离家,家务活会不会没有人干?狗会不会没有人带?会不会没有人做饭?
有时,邓若会觉得母亲成全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可母亲告诉她,自己这样做很快乐。她无法理解,“这完全没有自己了,怎么快乐?”
邓若不想变成母亲那样,而是希望一切以自我优先。“我一定会把我自己放在最前,我的伴侣、朋友,包括我的家庭,一定放在我后面。”
也因此,若不是她理想的爱情,她宁可不要。
“结婚肯定是为了更幸福,有比我自己单身更好的选择,我才会进入婚姻。”在相亲过程中,邓若愈加明晰自己期望的婚恋。对方条件跨过物质门槛后,她的感性会出来判断,这个人的三观是否适合交往。
但有些人的标准,只是为不喜欢的人定的。
王琳2023年的相亲会员之旅,止于最后一个相亲对象。那是一个比自己大6岁的国企IT经理。见了三次面,两人就决定在一起了。
对方并非完全符合王琳的理想条件。例如,他的实际身高没有170厘米,年纪不在父母期望的3—5岁年龄差内,以及属相跟自己不合。
放在之前,这些信息可能会成为“不及格”的理由。但现在,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和他在一起,王琳获得了满满的安全感,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照顾。更重要的是,她不是一个工具。在对方满是爱意的眼里,她看到了自己。
对于未来,王琳没有太多设想。两人相爱的时间还不长。他们的共同想法是,待恋爱一两年后,合适了,再考虑结婚。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但至少现在,他们步调一致。
而她,仍旧是她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