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迎难而上

2024-01-11 02:38
南风窗 2023年26期
关键词:小国中国式生产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这两个明确判断,都是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着重强调的。前者是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后者是方法论,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技术的坚定倚重,以及科技领域开放、争先的极端重要性。

转眼之间,2023年又已从指缝溜走。如果说这一年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的宏观层面有一个贯穿全年的关键词组,那么它就是“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在全国两会上,还是在全国各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前沿技术”“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等殷殷期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极大发展的生产力,才能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化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越来越快的时代敏感,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研判。在今天,大国竞争已经全面展开,且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强烈地肯定了这一论述的前瞻性。“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是对这一理念承前启后的延伸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中国有超过14亿人口,如此规模庞大的共同富裕,必须得到极大发展的生产力支持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逻辑上就意味着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达与先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国的现代化。大国是无法依靠单一比较优势实现现代化的,这是大国固有的“负累”。小国,如新加坡,依靠国际贸易、加工业和旅游业,就可以支持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一个原因是小国体量小,无论其某一产业如何强大,都不足以对大国的利益构成足够引人注目的挑战;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国因其影响力有限,相对超脱于国际政治竞争之外,在价值观差异中,往往可以很大程度上“中立”,成为拉拢的对象,而不会被视为“对手”。

大国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国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政治、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格局必然发生变动。无论你是否愿意,都会被卷入冲突与对抗当中。即便你的目的只是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提升人民福祉,你的发展本身依然会被视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就是当前世界依然被某些国家延续的大国竞争观念。

因此,在这样一个联动紧密的世界里,决不会出现一个实力羸弱卻又生存得十分“滋润”的大国。身为大国,使命就只能是成为强国,别无选择。不能成为强国的大国,就只能沦为二流。二流不是二等奖,而是意味着内部贫困交加,社会问题纷乱无解,外部则遭受蔑视与欺凌,基本权利无法保障。

目前我们面临的恶意打压,已经很清晰地证明了上述意见,也很清晰地肯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意义。一提到“自立自强”,中国社会经常存在两种误读,一种是实践层面发生局部的错误行动,认为要减少对外交流借鉴,削弱国际往来,另一种是在思维层面极端化解释,将之等同于“闭关锁国”,在此主观扭曲认识的基础上发表相左意见。我们必须清楚,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闭关锁国,与这两者没有一毛钱关系。“自立自强”这一词语本身,就意味着把自身置于开放环境之中,在辩证认知中获得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有交流与竞争,也就谈不上自立自强。自立自强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面对的一个百年命题,今天在精神上没有差异,只有时代内容的区别。

既要全方位开放交流,也要全方位自立自强,这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唯一选项。世事艰难,但必须迎难而上。

猜你喜欢
小国中国式生产力
中国式民主
小国名企斯太尔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中国式失败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