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寿
所谓战略家,是指制定正确战略方针并获得最终胜利的人。也有一说,是指富有远见卓识,长于全局性、前瞻性、实践性思考和谋划,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战争年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平时期洞察国际国内大势、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制定正确方针者,就是战略家。
毛泽东是百年党史产生的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梳理党的经典文献不难发现,从邓小平开始,党的历任领导人无不公认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政治地位。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时间,谨以此文缅怀伟人,致敬这个引领中华民族走向革命与建设恢弘胜利的伟大战略家。
最早把毛泽东称为战略家的经典文献,是由邓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重要论断,代表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的客观评价。制定这“百年党史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其主要初衷和意义就在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
1993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
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变化的是时间和话语,不变的是评价,是对毛泽东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地位的高度认可,是对毛泽东战略家气概和风采发自肺腑的由衷崇敬。
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实至名归的。毛泽东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仅领导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领导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寶贵精神财富。
民主革命的28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22年,毛泽东的战略才华就已得到充分展现。
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也实至名归。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载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贯穿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说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同样实至名归。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的战略才华都有鲜明的展现。
民主革命的28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22年,毛泽东的战略才华就已得到充分展现。最早展现毛泽东战略才华的,要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其实,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虽然是被动但绝非盲目,“八七会议”上他就提出了“上山”的思想。而当秋收起义军攻打长沙、浏阳和醴陵宣告失败后,毛泽东当机立断地率领秋收起义的余部经文家市会议和三湾改编后走上井冈山,开创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这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选择,也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抉择,展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
更为可贵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并不局限于单一武装斗争,而是立足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探索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大战略问题。他先后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按照“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逻辑,全面深入分析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大理论问题,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了卓越战略思维和杰出战略家风范。沿着中国革命新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毛泽东杰出战略家风采的又一次鲜明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了20多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挑起朝鲜战争,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所谓“联合国军”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面对国际国内一些谈美色变政治力量的各种担心,毛泽东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气魄和胆识,迂衡全局,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不仅派出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与朝鲜军民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而且全程掌控战争全局,把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结合起来,把战场较量与谈判桌的较量密切结合,相互支援,相得益彰。经过33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迫使傲慢的帝国主义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最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中国自己的民主革命道路是从毛泽东开始一样,新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也是从毛泽东开始的。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强调:“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年后的今天,人们无不感叹这是一场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是毛泽东作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普遍尊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问题,虽然学术界存在分歧,但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者,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正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中国自己的民主革命道路是从毛泽东开始一样,新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也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时间内,毛泽东从内政、国防、外交等领域,都以深邃的理论思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内政方面,尤其是经济建设领域,毛泽东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而且作出了战略性部署。
由于旧中国一穷二白,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部署,是从经济建设开始的。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后,毛泽东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并尽快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借鉴苏联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照毛澤东的战略部署,新中国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事业大踏步前进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毛泽东的战略引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不仅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建设思想,确定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经济建设方针,而且,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极“左”错误,违背了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导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严重失误,造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但是,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其次,在国防领域,毛泽东不仅确定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发展战略,而且作出了战略性谋划和部署。
在指导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我国的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设施、国防体制和国防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谋划,提出了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毛泽东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主要体现在: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变化,调整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一体发展的方针,夯实国防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发展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依托,掌握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主动权;以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为先导,引领国防现代化全面建设发展的方向;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基点,结合基本国情,构筑军民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力量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效发展。
毛澤东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在其军事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毛泽东在新中国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经济基础落后、遭受西方敌对势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以非凡的魄力和胆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解决了新中国在国防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对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再次,在外交战线,毛泽东不仅为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战略和方针,而且亲手擘画了新中国的外交蓝图。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战略和方针的主要制定者、奠基者。他始终关注着世界风云的变幻,并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毛泽东给新中国制定的最主要的外交战略就是独立自主。为捍卫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运用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为此,新中国不仅坚决划清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线,而且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允许外国干涉我国内政,从而捍卫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和客观公正的国际形象,为新中国最终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不仅坚决划清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线,而且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允许外国干涉我国内政,从而捍卫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和客观公正的国际形象。
在外交上,始终推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积极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基于对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的分析与判断,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为中国外交确定了正确的方向。经过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新中国外交在毛泽东外交战略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和包围,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付出了智慧和心血。尽管在探索中经历了弯路挫折,但“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作为已被我国现代化实践证明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刻的战略前瞻性、战略全局性与战略稳定性,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事业取得先进成果的鲜亮标识,是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不断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法宝。在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将取得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