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繼林 蔣宏影
燕山大學 秦皇島 066004 中國
福建師範大學 福州 350007 中國
關鍵字:新文科;語言服務;翻譯技術;本地化;微專業;人才培養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language service,translation technology; localization,micro-specialty;talent cultivation
在當前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計劃和“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素質高、動態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能力強、服務國家戰略的交叉複合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設的根本目標(夏文斌,2021)。目前,“翻譯技術”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基本在翻譯專業開設,尚未輻射到其他專業,未能在培養兼通翻譯與其他專業的複合型翻譯人才,服務國家加強國際傳播的戰略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胡富茂,2022:83)。為此,我們有必要結合新文科建設,破除翻譯技術教學中傳統的、守舊的思維模式,將其推向更多的領域和專業,以翻譯技術教學為紐帶,推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胡開寶等,2022:1—8),培養懂技術、會翻譯的融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人才(吳岩,2019:3—7)。翻譯技術教學創新在新文科建設和新時代背景下找到了契機。為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發展對融合型、操作型“全人”型人才的需求,縮小適需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多樣化成長以及儲備職場必備技能的需要,國內很多高校如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都充分發揮本校學科、專業和教學的綜合優勢,圍繞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紛紛開展微專業建設,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提升跨學科專業的學習研究能力。
燕山大學也加入了微專業建設的大軍中,開始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探索,以回應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關切。學校著手對教學理念進行革新,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對教學模式進行重塑,於2021 年秋季學期開始,陸續建成了智能感知工程、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等14 個微專業,其中也包括了外國語學院開設的“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結合技術賦能和專業融合發展的共識,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設計並實施了微專業教學方案,並完成了一輪教學實踐,培養了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熟悉翻譯技術和翻譯項目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同時為推進翻譯專業的新文科建設做出嘗試和探索。
“微專業”是基於學科綜合優勢,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需求,加快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的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是構建新型跨學科專業組織模式、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和產學研用協同發展而實施的多樣化辦學模式的有益探索(夏春明金曉怡王曉軍趙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專業建設研究與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 年第2 期)。微專業培養周期短、課程設置相對系統、小巧靈活,是由5—10 門專業核心課程組成的課程群。通過這一組課程的學習,學生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從而快速達到某一崗位或領域的工作要求。簡而概之,微專業就是為滿足行業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職業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為導向,供給某一行業、崗位或領域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專業知識技能融合型人才的課程群(張旭,2022 )。
“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旨在培養具有“第一專業+翻譯技術+語言服務”的融合應用型人才,幫助學生習得當下最前沿的翻譯技術,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語言服務實踐能力、快速學習能力,能夠熟練使用翻譯軟件、平臺,能夠勝任一般應用文翻譯、財經商務翻譯等工作。
在大數據、全球化和AI生成式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推動下,我國語言服務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其範疇也由傳統翻譯拓展為本地化與翻譯服務、翻譯技術工具開發與應用等領域,成為全球化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翻譯協會發布語言行業發展規劃報告顯示,以軟件本地化、遊戲本地化、多媒體本地化及手機應用本地化等為主的本地化服務內容比重由2011 年的9.82%上升至2018 年的43.1%。本地化服務在受訪語言服務機構的主營業務中占比迅速發展。以各類專業技能背景人才為培養對象的語言服務及本地化工程教育已成為高校翻譯教育的大勢所趨。
新時代語言服務類微專業建設是服務國家戰略,快速培養當前新時代所需的懂技術、會翻譯的“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融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的有效培養模式和途徑。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2.0 時代的到來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趨勢、技術要求以及人才培養導向都由之發生重大變化,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理念與模式亟需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社會需求的變化做出相應改革和調整。外語類專業作為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一方面要力求以職業化為導向,培養學生職場應對能力和素養,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面向各類專業背景的培養對象,開展基於產學融合基地的微專業教學。通過校內校外交叉協同培養,加強翻譯技術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產教融合,培養職業化、實用性、高層次語言服務及本地化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的設計理念,首先是培養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第一專業+翻譯技術+語言服務”的融合型應用型人才,實現學習者服務國家戰略、推動譯者職業化發展。同時,課程體系要滿足學習者服務於國家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需求,體現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和創新專業開發模式的探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要求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布局交叉學科專業,培育學科增長點”。高校翻譯專業應該承擔起新時代語言服務及本地化教育人才的培養重任,錨定市場需求,加強與企業的協同合作,調整培養目標,推進學科交叉,促進知識融合、加速技術集成,使產學研緊密結合互動,培養專業背景多樣、知識複合、技術實用的創新型高端職業化語言服務人才。
在新時代語言服務對人才能力要求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以語言專業類學生為培養主體,以文本語言轉換為主要培養內容的傳統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已不適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所需。在對新文科產學融合背景下,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嘗試進行新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探索,以翻譯技術和本地化管理為核心課程進行微專業建設,將傳統的語言服務能力培養的主體擴展到費語言專業背景的學生,著眼於產品和服務的本地化工程實施及管理能力培養,對培養模式和體系進行體系化探討和構建(圖一)。
圖一 培養內容與主體的轉變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以培養具有不同專業領域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背景的,具備現代語言服務能力和本地化工程管理素質的人才為目標,調整課程建設認知,依托“外語+”優勢,形成複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建構一種“第一專業+翻譯技術+語言服務”的“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以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為核心素養和培養內容,在現行語言服務及本地化類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提出“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全校各專業領域的高質量課程的建設體系。
專業組織建設方面,以“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為契機,研究交叉融合各學科新知識、新工具、新視角的“新文科”組織方式,打破現有專業設置界限,進一步整合優勢教學資源,探究具有開放性的、示範性的新時代專業教學組織建設模式。
教學體系准備和論證。2021 年春季學期,項目組完成了“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建設,並組織邀請了國內翻譯技術和本地化專家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修改,以及招生對象遴選資格和培養質量標准、教學團隊建設的基礎准備和論證。
招生工作。2021 年秋季學期,項目組發布“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招生簡章,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對象及要求以及修讀要求等包括學制、成績、證書、注冊、學費、退出等進行了詳細說明,並公布了培養方案。除了網絡通知外,項目組還錄制了招生短視頻,對課程設置和每門課程進行了詳細介紹。2021 年秋學期完成第一批招生工作,共計招收20 名學生(分別來自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工程與力學學院、理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等理工類學院與文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等文科學院等9 個學院)。
師資團隊。微專業授課團隊由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教師為主,整合了日語、英語兩個語種的翻譯技術課程及教師資源。團隊中包含教授2 名,副教授3 名,講師2 名,翻譯公司項目經理及技術人員2 名。團隊分工合作、系統推進實施。
教學文件及制度。項目組制定了各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包括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科學生見面會,進一步說明微專業培養目標,了解學生實際的知識能力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開課時間等,充分考慮論證學生需求並協調任課教師後對前期培養方案做進一步調整,充分體現微專業課程設置靈活、柔性化、開放式的特點。
課程體系。課程體系重在翻譯技術與語言服務行業崗位素質培養,形成知識、技能、素養三位一體的素質培養體系。課程體系由四個模塊構成,包含8 門課程,全部為必修課(表一)。每門課程2 學分,32 學時。微專業全部課程16 學分,共256 學時。引進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超星平臺上有相關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語言服務實踐”課程全部引入企業教師授課和實踐,體現產學研一體化的特點。為進行規範化管理,推進微專業課程建設完善高效,進行了制度化建設,細化課程考核實施方案,強化形成性過程化評價機制;建立微專業教學組會制度,每月召開一次,進行常態化教學反思和經驗交流。
表一 “翻譯技術與當地語系化管理”微專業課程體系
經過前期的論證與准備,項目組於2021 年寒假開始實施“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課程教學,延續到2022 年春季學期完成全部教學計劃。由於選課學生周一至周五課程安排緊密,微專業部分課程開始於2021 年寒假進行,部分課程安排在2022 年春季學期周末進行。開展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學生可以線下結合線上一起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產出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目標,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項目模擬、在線翻譯實操、工作坊項目訓練等過程和形式提高動手實踐能力。開展了校企合作項目式學習(PBL),學生親自參與項目實踐實操,深入了解和體驗項目流程。開展對分課堂(PAD)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與實踐能力,在操作中提升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通過小組學習和操練,提升溝通和思辨能力。
貫徹多元考核和過程評價辦法。破除“期末試卷考試”、“標准答案考試”等傳統課堂教學評估辦法,施行多維多元化考核標准和方法,以靈活的考核方式、多樣的考核內容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評估評價。14 名選課學生在2022 年春季學期全部通過考核,順利結業(圖二)。
圖二 “翻譯技術與當地語系化管理”微專業學業成績單部分截圖
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經過一個學期的組織准備與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基本實現了培養“懂語言、懂市場、懂技術、懂管理”的語言服務人才的目標,在人才原有知識背景和技能儲備的基礎上開展翻譯工作所需本地化能力的培養,構建和落實了新文科所強調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理論為輔、重在實踐為原則,以大中型本地化項目翻譯技術與管理實踐為依托,以語言服務及本地化行業所需綜合素質和複合能力的產出為導向,建立了產學研協同機制和校企合作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融合、校企合作、項目進課堂、模擬本地化項目管理等教學模式,將實際的翻譯任務融入課題教學環節。為培養以專業領域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基礎、具有現代化語言服務和本地化工程管理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技術型人才提供產學協同機制保障。
圖三 微專業產學融合組織協調模式
項目組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研究制定語言服務類微專業教育質量認證標准,推動合理定位、規範辦學、特色發展。引用面向培養目標達成的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建立校企協同兩級質量保障機制,完善教學環節質量標准、教學反饋和評估機制,健全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完成翻譯技術與本地化微專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圖四 “翻譯技術與當地語系化管理”微專業培養品質保障體系
通過教學實踐,項目組構建了“翻譯技術與輔本地化管理”微專業知識、技能、素養三位一體職業崗位素質培養課程體系(圖五),通過理論知識挖掘、素養積累和技能提升,打造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人才培養工程。
圖五 三位一體職業崗位素質培養課程體系
項目組構建了“教、學、練、測、輔、督、評”七維聯動教學體系(圖六)。①教:理論課和核心基礎課開展線下授課,互動教學,促成學生素養積累和核心技能掌握。②學:學生在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和學習平臺上進行自適應學習。③練:開展項目式教學,通過平時作業和完成項目,在實戰練習中提升技能。④測:多種方式開展定位測評,對階段性學習目標進行檢驗。⑤輔:建立QQ、微信群等聯絡渠道,進行線上和線下答疑輔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體系建構,查缺補漏,解答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加強溝通交流。⑥督:教學督導進入課堂,督查教學執行情況,促進教學效果提升。⑦評:采用多層次、多維度、多元化、動態評估方法,打破傳統課程單一評估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展開全面客觀的測評。七個方面相互支撐、聯系互動,共同形成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七維聯動教學體系。
圖六 七維聯動教學體系
2023 年春季學期,燕山大學舉行首屆微專業學生結業儀式。選修“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共計14 人獲得微專業修讀證書。其中環境工程專業的一名同學考取了MTI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通過訪談了解到,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對其學業方向的選擇產生巨大影響,她本身對翻譯的興趣和微專業系列課程為其提高專業素養和能力提供了助力。
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同學中途退課,經過訪談了解其退出原因是由於課業負擔加重,時間精力等不足以完成所有課程,,權衡利弊後他們放棄微專業學習,畢竟微專業畢竟為“加餐”,不是學曆教育,也不同於輔修專業,放棄微專業修讀不會影響其成績績點和畢業。反思課程教學和學期分布,學生和老師都認為所有課程都集中在春季學期開設太過集中,占用了學生周末的大部分時間,影響了他們對學曆教育課程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雖然開設微專業是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專業、跨學科融合育人的需求(李志峰,2023)。但是,微專業小而精的特點,使其課時少,課程欠缺系統性。基於此,今後要推進微專業教學質量監控,保證建設和教學效能反饋制度,研究教學改善措施。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學培養計劃、教學大綱,使其更合理,更系統,更具有挑戰性。
微專業“小而美”,它打破了學院之間、專業之間的藩籬,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架構,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專業教育的創新之舉,是學生實現跨專業學習和個性化成長的新路徑(辛中,2021)。微專業催動了高校人才培養範式的深刻變革,更加注重由知識傳授向知識、能力、素養的系統性培養轉變,注重契合社會需要和國家戰略需求(張旭,2022)。翻譯技術與本地化管理微專業建設是新文科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性嘗試,要在跨學科交融、增強學生創新力、全方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要以培養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翻譯技能技術和翻譯職業素質為目標,培養“第一專業+翻譯技術+語言服務”的應用融合型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