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錦州市教師進修學院 錦州市 121000 中國
關鍵字:建構主義支架理論;思維導圖;英語思維
教育部2017 年頒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把思維品質的定義聚焦為: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準。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徵。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於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2022 年頒佈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把思維品質的定義聚焦為: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準。思維品質的握升有助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可見,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之一。
建構主義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而是逐漸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很顯然,新課程標準所宣導的“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準”和建構主義要實現意義建構等四大因素在內的學習方式方面不謀而合。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英語教學更有利於落實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之一。“支架式教學”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從建築行業借用的一個術語,用來說明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憑藉由父母、教師、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輔助物完成原本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些由社會、學校和家庭提供給學生,用來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各種輔助物,就被稱為“支架”。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研究”在教學中引用了思維導圖這種視覺化工具,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搭建起英語語言的知識和技能支架,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思考的活力,有思考的方向,有思考的空間。從而,把英語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場思維碰撞的盛宴。
傳統的英語教學通常圍繞瑣碎和繁雜的知識點展開,導致學生缺乏對英語知識的結構框架和內容體系的認知,不能説明學生系統化掌握知識,不能形成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Wiggins,2005),不夠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鄭葳劉月霞,2019)。為此,中學英語教學提出一種一種高度沉浸、不斷擴展延伸和持續深化大單元主題教學模式,“思維品質研究”用思維導圖穿起零散的單節點教學內容,對於深化學生思維、落實培養英語核心素養、推動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案例,通過對“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12”大單元主題內容的整體設計,以整體的思路設計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實現單元知識和能力的整體建構,以此來説明學生實現思維層次的反覆運算更新。
圖一 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12”大單元主題內容的整體設計
可見,該設計結合學生現有的學習水準和主體需求,建構起一個由單元主題統領、內容緊密相關、邏輯清晰完整的教學單元,將淩亂的知識點串成線、構成片、織成網,厘清知識間的聯繫,並納入系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崔允漷,2019)。
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威爾斯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一書中說:“不掌握語法幾乎不能表達,而沒有詞彙則什麼都不能表達(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Wilkins,1972)。由此可見,作為語言規則的語法和作為語言建築材料的詞彙是多麼的重要。目前國內中學英語教材在編寫時,都將詞彙以及功能型話題分佈在各個單元或者模組裡,其目的是説明學生構建單元話題與詞彙之間的聯繫,建立詞彙認知體系。借助思維導圖工具,可以使所學詞彙與單元話題之間邏輯清晰,讓在學生頭腦風暴構建思維導圖過程中提高發散性思維能力,這不僅能幫助減少記憶負擔,還能給學生圍繞單元主題使用所學詞彙進行深度表達提供很好的支架。例如:
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5”時,學生已掌握動物類單詞“cat,dog,sheep”等詞彙,也學習了描述動物外貌的詞彙“black,white,tall,short”等,如何將學生已有的詞彙背景同本單元的主題Why do you like pandas?揉合到一起教學,這就需要一個支點。在詞彙學習方面,以“Animal”創設核心情境,向外展開延伸出Names,Description,Abilities,Why in Danger,How to save them 這五個分支。接下來,讓孩子們以頭腦風暴競賽為活動形式完成思維導圖,為闡述單元主題——動物保護奠定詞彙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了很好的練兵場。
當然,用思維導圖歸納詞彙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時,老師首先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構建了教材上所有俱樂部的短語,並用What club does your school have?What’s your favorite club?等句型使學生不但認識了club 的體系,而且能夠根據生活實際正確運用各種club 表達自己的思想:
緊接著,又通過頭腦風暴構建“Ican…in a music club.”的思維導圖;再通過頭腦風暴構建“Can you…in a language club?”等思維導圖,給學生接下來聽“How can we choose the chub?”和說寫表達應聘及招聘club 成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通過構建上述思維導圖讓學生體驗到:英語單詞並不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孤立的字母的隨意排列,而是由些含有具體意義的“構件”所構成的“有機結構體”。這種“有機體”搭建了詞彙、短語與主題語境之間的腳手架,這種腳手架不僅增強了記憶力度,還增加了所學單詞、短語的提取和使用方式。就是說可以幫助學生在使用時從記憶庫中及時提取庫存的詞彙短語,減少資訊加工成本,為交際者贏得時間,提高表達的流利程度。
趙海燕(2016)在《按“圖”索驥,啟動口語交際的教與學》—文中認為:口語交際過程需要有大量的思維碰撞。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啟動學生的思維,豐富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思維導圖能夠引發學生的放射性思考,使他們深入思考勾畫思維底稿,並提供互動交際平臺,這樣讓學生“會想”、“能說”、“善辯”,有效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效率(趙海燕,2016)。朱璿(2016)在《用思維導圖化解口語交際教學》中認為:運用思維導圖,通過定主題一一畫主幹一一畫支幹,有助於增強學生表達的條理性、層次感,豐富口語際的內容,也有助於教師突破口語交際教學的難點。
同樣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5”中,在學生完成了上述利用思維導圖以主題語境為核心連結單詞短語後,根據教材課文How to save the elephant?的案例歸納出以下思維導圖,該導圖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並運用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
學生面對紛紜複雜的話題,或者是“免開尊口”,無話可言;或者是“東一耙子,西一掃帚”,毫無中心可言;或者就是千篇一律,索然無味。怎樣才能讓學生打開思路、完成表達提綱、讓表達變得得心應口呢?“思維導圖是發散思維的自然表達,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是人類思維的第二次演變”(康緒清韓燕,2016)。因此,將思維導圖遷移到話題表達中,能使表達更加積生動高效,有趣有意義。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隨著語法知識不斷增加,學生對已學習的語法經常感到內容繁雜、不易理解、記憶吃力,導致對在此基礎上延伸的新的語法知識更加不易吸收。這種情況不僅令學生在運用語法知識時出現錯誤,同時還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由此可見,複習語法知識、反思並解決語法知識漏洞、構建完善的語法體系是在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這也充分落實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的宣導:秉承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宣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啟動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關聯迴圈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堅持學思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堅持學用結合,引導學生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理解井初步應用;堅持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繫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
如果說英語是一座房子,時態就是英語這座房子的房梁,不理解時態,就學不好語法;學不好語法,就無法理解英語。所謂時態,一半是時,表示一個動作所發生的時間;另一半是態,表示這個動作在某個時刻進行到了何種狀態。"時"與"態"都與動作息息相關,而所謂"時態"即通過改變動詞形式的方式來達到在不明確標明時間的情況下也能表明動作發生時間的目的。
在英語時態教學中,“思維品質研究”巧設思維導圖,用一條時間軸帶學生通過釣魚穿越所學的12 種重點時態,在學習時態的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提供的釣魚語境,嘗試用正確的英語時態去思考和表達,積累語言經驗和感覺,以便更加自然和流利地運用時態。通覽整個過程,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時態規律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看“圖”說話提高了學生使用時態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把釣魚情境替換為“週末學習總結和計畫”等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資訊化時代,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也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通過閱讀來提取資訊的能力應為人類所必備的技能。閱讀有三個層次:一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二為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三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思辨性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培養思維。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面,要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鼓勵學生借助視覺化,自主建構閱讀語篇內容的邏輯體系,拓展思路。而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拓展思路的比較好的教學工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能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借助表格、思維導圖等工具梳理書面語言的主要資訊,理解大意。
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Unit 1”時,利用思維導圖填空的方式,説明學生轉單一的線性思維為立體的邏輯思維方式,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學生對閱讀語篇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三級要求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15 萬詞以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必修階段要求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4.5 萬詞以上,選擇性必修階段要求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10 萬詞以上。思維導圖便是促進學生高效理解閱讀語篇很好的教學輔助工具。思維導圖在中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有利於推進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和英語閱讀教學的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是以情境為基礎的情境化學習。通過“同化”與“順應”等過程,一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實現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造與重組。思維導圖便是能夠使這種情境“看得見、摸得著”的邏輯化、視覺化工具。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5”時,進行了以讀促寫的嘗試,充分體現了用思維導圖搭建腳手架,助力學生從閱讀語篇中挖掘“表達新年願望”的寫作思路;再利用思維導圖搭建寫作提綱,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能力的提升。
首先,根據教材上的閱讀語篇引導學生構建了關於新年願望的思維導圖,不僅增加了學生對閱讀語篇的理解,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概括、抽象、推理、論證等能力在內的“集合體”,也為學生陳述自己的願望打下了思路上的伏筆。
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
作文寫作品質的前提在於作者對作文的構思能力,是指在動筆寫作之前,人們對文章的思路、線索、結構、表達方式等進行整體設計的能力。基於對高中生思維發展時代要求和現實狀況的分析,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關注高中生思維的培養和提升,這也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科學精神”和“學會學習”的內在要求(林崇德,2017)。為了對學生良好作習慣的培養和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構建了以下寫作提綱:
研究發現,基於思維導圖技術的寫作支架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畢景剛,2020);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優化學生作文教學實踐,進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最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鄧敏傑,2012);作為一種視覺化的思維圖解方法,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收集素材、整理資訊來實現思維的視覺化,在此模式下,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高(麼海燕,2019)。
總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之一就是提升思維品質:能夠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英語學習:初步從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看待審物,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使思維體現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而思維導圖正是能夠助力實現該目標的一種有利工具。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對思維導圖加以利用,運用顏色、線條等對英語單元主題、詞彙、語法、閱讀語篇和寫作提綱等進行構建,有利於語言資訊的合理傳達,提升對英語的知識結構的整合能力(王爽,2022),有利於學生建立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思維的良好訓練和思維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