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高,叶俊武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福建 南平 354300)
茶产业是武夷山市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武夷山凝聚全市之力,注重提升茶品质、茶品味、茶品牌,全力打造茶文旅融合项目,开展绿色生态茶园推广和“三茶”统筹创新推进工作,巩固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内动力,注重产业发展形势,强化产业管理营销,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完善茶叶溯源体系建设,品牌影响持续扩大,产业发展规范有序,文化宣传力度加大,生态茶园与项目建设成效明显[1],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支撑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着力打造“三茶统筹”先行示范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对工作经验和技术措施进行梳理归纳,以求给各地发展一点启发。
结合武夷山实际,突出生态优势,抢抓“三茶”统筹机遇,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全面系统梳理武夷山茶产业链情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始终牢记一个嘱托,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严守两条底线,即生态环保底线和食品安全底线;推进三大提升,即实现武夷山茶品质、茶品味、茶品牌的提升;实现四个增强,即增强武夷山茶品牌的竞争力、带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致力让茶产业成为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加快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3][4]
武夷山市围绕“三茶”统筹发展要求,注重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一二三产融合,全面落实发展措施,推动茶企茶农增产增效。疫情防控确保春茶生产顺利,保障采茶人员绿色通道服务工作,组织人员下沉一线,对接茶企茶农,开展春茶生产实行闭环式管理服务,多次在“武夷山茶产业”公众号上发布《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效益——致全市茶企茶农茶叶安全生产的公开信》,实现春茶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2]
增强茶产业竞争力,科技助力茶产业绿色发展[4],在茶品种创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延伸茶产业链、推动茶产业集聚发展、数字化发展。在全市建成各种类型生态茶园的基础上,持续推广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以虫治虫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进一步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品质。重点打造燕子窠“三茶统筹”先行区。[2]
全面完成茶树优异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开发利用,建立多个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圃。加强与院士合作,推进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品质研究,完成武夷岩茶品质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分析和成果发布,启动武夷红茶品质研究,出版发行《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密码》书籍。完善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标准修订和实物标准样品复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研究开发茶叶产品,通过引进科技企业,利用茶废弃物发展特色产品,提升茶产业链附加值。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科技引领型高新茶企。
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一批茶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新型茶业经营主体及带头人、种养大户,推广“合作社+茶农”模式,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发展生态低碳茶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茶场,鼓励茶企茶农“抱团发展”,增强茶产品竞争力,促进茶青价格稳定增长。加强“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科技赋力”[6],紧扣茶产业发展脉搏,深入基层搞好乡村振兴和有关工作,引领广大茶企茶人搞好生产、提高质量、共同维护茶业品牌形象,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4]、提质增效,促进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构建“三茶统筹、六茶共舞”新时代共富发展新格局[7]。
加强武夷茶地理标志管理。探索整合武夷茶地理标志标识管理办法,落实“认标购茶”、正本清源措施,突出“土特产”要求,加大原产地茶叶品牌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力度,在全市推广首批“大众茶馆”,推广平价优质民生茶,办好展会,参加会展,走出去,引进来,在巩固南方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及国际市场拓展,提升武夷茶市场占有率,推动茶企茶农增产增效。
2.5.1 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成立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建立茶叶创新驱动服务站。在产茶乡镇及村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加大人才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学者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骨干的常态化加工制作培训、茶知识讲座、春茶制作技艺交流、乡土人才培训等活动,教育引导茶企茶农树立茶叶生产和质量安全意识,科学管护茶山,制定《修复茶产业不良生态专项行动计划》,从源头上提升茶的整体品质。实施茶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0余场,培育制茶能手,“技能比武”,提高茶叶品质。
2.5.2 完善茶叶溯源体系建设。持续规范“一品一码”管理,探索建立武夷茶溯源大数据平台,完善茶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深入推进茶业生产和茶产品“三品一标”,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规模,从茶叶采摘、生产加工、销售等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茶叶产量和销量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动态监管,持续净化武夷茶叶市场,加快推进数字茶乡茶村及智慧茶业发展。
2022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720.66亿元,品牌强度918,品牌价值比上年增加10.12亿元,连续五年位列茶叶类第二名。正山小种红茶品牌价值188.58亿元,品牌强度879,位列茶叶类第七名。武夷山市荣获2022年度茶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域、2022年度茶业百强县域、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称号。正山小种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现代茶产业专业园、产茶重镇名村,创建茶业现代化示范区,推介一批茶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案例、“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全国武夷岩茶产业集群“三茶统筹”先行示范区,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基地作为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列入第十一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
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武夷岩茶国标和武夷红茶省标及实物标准样品换样,武夷红茶实物标准样品已通过福建省茶标委验收。完成《武夷岩茶陈茶》《武夷红茶陈茶》等团体标准,完成《茶文化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地方标准。《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作为全国首个茶叶冲泡与品鉴地方标准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斗茶赛》《武夷岩茶冲泡品鉴茶具》《武夷龙须茶》《陈年武夷岩茶仓储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1]
编著《福茶大红袍一武夷言茶》《岩茶言语》《红茶言语》等武夷茶文化书籍刊物,编纂《武夷茶志》初稿,创作《敬世界一杯武夷茶》《品鉴武夷一壶茶》歌曲,对外发布《这就是武夷茶》22期故事版和3期茶文化宣教版的宣传短视频。建立武夷山市茶文化艺术型专家人才库。规范武夷茶文化内容,对知名茶企茶文化展陈进行审核指导,加强宣传讲解人员培训,规范宣传内容,提升讲解水平。成功举办“茶和天下.共享非遗.福茶香飘”主题活动。推进“八个一”重点工作,即一个馆(中国武夷茶博物馆、一批具有大红袍特色的大众茶馆)、一套书(《茶韵文脉》《武夷茶名丛研究》《武夷山一百个茶故事》)、一台剧(国内首部茶文化主题光影秀《我在·万里茶路》)、一支舞(武夷茶舞、《武夷茶香飘万里》)、一批传承人(十佳匠心传承者)、一个重大项目(“万里茶道”申遗)、一个视频号(“这就是武夷茶”短视频公众号)、一系列茶事活动(国际茶日、“喊山祭茶”、世遗大会百企茗茶品鉴、中国武夷红茶国际交流活动)。提升观光茶厂、乡村休闲茶旅,建设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武夷山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茶文化)”。
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召开生态茶园建设现场会,下发《国家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行动方案》,全市11601户茶农、1683户茶企自觉向社会作出禁用除草剂生产无公害茶承诺,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片2个,建设生态茶园示范片10个。完成国家级茶检中心大楼建设,已对接福建省质检院达成合作建设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初步意向。持续推进茶山整治,整治违规违法开垦茶山75.4hm2、茶山生态提升143.47hm2。筹划“三茶”重点项目31个,总投资50.05亿元,加快建设八马茶文化研学体验园、正山茶业综合实践区、武夷星武夷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产能提升生态高效项目。推进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改造升级机械设备及公共服务提升等,完成“三茶统筹”展示馆规划,建成燕子窠岩茶体验中心、福建省绿色生态茶园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666.7hm2,在全市建成多种类型绿色生态茶园8840hm2,获评首批南平市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0个,首批南平市最美绿色生态茶园6家,首批南平市最佳茶庄园5个。[2]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强化科学管理,实现茶树种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远发展。促进茶园花化、彩花、美化多样化发展,推进老旧茶园改造,顶部种好防护林,中间穿插道路和林带,底部及周边选种伴生草木,既可保水、积肥,又为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构成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现在生态管茶蔚然成风,耕作模式不断创新,该市已启动全域生态茶园建设。“给茶园做减法,老枞茶园变得疏朗了,茶草共生,茶树的采光通风更好。”3年后,茶树枝条更健壮、树冠变宽、芽叶肥厚,鲜叶产量回到密植时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成品茶的滋味和售价大大提升。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连续9年实施3轮现代茶业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出台省地方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创建的“树、草、水、肥、土、路与无公害农药”6+1高标准等高线梯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带动了全省茶园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有效控制了茶园水土流失。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认定,把茶园和周边的动植物生态链修复完好,形成良性循环。很多茶农接受了生物防治等新理念,茶园流行放养天敌营造小环境增加益虫和有益微生物自然生态调控作用,梯壁长满杂草,园中套种绿肥,种豆不收豆,种豆得茶,抓住晴好天气做好茶园清理、修剪侧枝、排除积水,机采茶园宜冬至后立春前芽头休眠期萌动前修整冠面,保持茶园通透,便于采摘管理,及时关注茶芽萌动情况,合理安排采摘时机,应采尽采,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及相关标准规定要求,及时进厂加工付制。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生态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80%。种生态茶,吃生态饭。到2025年,要全面建成生态茶园,推广有机肥的茶园面积超过95%,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应用生态学原理,在古茶园实施保护好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茶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社会需要,设计组装出多种不同目标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丛套草,茶林见花……,开发应用茶-林生态模式、茶-果(锥栗、梨、桃)生态模式、茶-农作物(箭舌豌豆、大豆)生态模式,茶-草(圆叶决明、紫花苜蓿)生态模式、茶-(林)-菌复合生态模式、茶-林-花(樱花、菊花、藤本月季、金银花)复合生态模式、茶-林-药(百合、丹参、柴葛、虎杖)共生生态模式等立体生态复合模式,相互渗透,共生共荣,形成了以茶为主的“茶一果一花一林一草一药”生态农林立体循环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