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改善对策

2024-01-10 03:46王敏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心理

王敏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以笔者原任职学校最近进行的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为例:32%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教师由于长期的心理障碍,导致出现躯体症状,处于长休状态。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感到作为教师的角色压力很大,教师感受越来越不容易的占91%,工作中烦恼大于欢乐的教师近60%,有时忍不住要发火的教师占70%,如果可以选择,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在上海也有类似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达45%,而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生率约18.2%,以上的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健康的心理状态、精熟的教学技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对一名优秀教师进行评价的标准。“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泛指个人没有疾病、不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心理、生理及社会行为等保持较优的状态”。真正意义的健康应该包括社会行为、心理与生理三个方面。对外: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个体的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相互协调。具体表现为:

1.热爱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认同教师的角色。

2.积极上进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认知——能有效监控自己和良好的自我体验,能深入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的一切。

3.神经系统功能正常,身体与心理健康。

4.人际关系良好,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

1.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自身缺乏充足的承受能力。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又一个茁壮成长的个体,教师在这种职业的神圣感面前,不得不抑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克己慎独,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教育理念,鼓励着教师不断追求完美,对他人对自己都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内在角色的冲突、外在期望的压力,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以及职业成功感较低,所以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容易发生。

2.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存在矛盾。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全面发展”,还要面对较高的“升学率”要求,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行为规范管理或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师都要付出加倍的精力与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学校单一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教师们工作身心疲惫、不堪重负。

3.产生职业倦怠,幸福感或缺。很多时候教好学生就是衡量教师价值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教师缺乏幸福感,教师的专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策略

1.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站稳讲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收获职业成长带来的幸福;为自己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理顺人际关系;在发现教育、批评学生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努力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教师学会自己拥有幸福感,同时把幸福的感觉传染给学生。

2.为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的负担。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将创设和谐、愉悦的工作和管理氛围与严要求、高标准整合在一起,培养教师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成就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充分的舞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在被肯定、悦纳的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身心愉悦地发展与成长。教师的职业及其劳动还应该得到广泛的尊重,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和家长理解教师的付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为教师创造舒适的精神文化空间,消除不分清红皂白的舆论,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

3.针对教师的心理状况制定和实施辅导计划,构建辅导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学校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共同的心理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增强教师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保持教师的心态平衡。(2)想方设法让教师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排除和疏导,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咨询活动,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的特殊心理问题。(3)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开展科学的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如有教师出现中度或较轻心理障碍,要适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积极进行有针對性的心理辅导;如在测试中发现部分教师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换岗或转岗,同时聘请心理医生介入治疗。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科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那是替代不了的。”中小学生处于探索实践、体验模仿、性格养成和感悟修养的认知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的最佳时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度较高。有效改善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追寻并获得幸福。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心理感受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