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祝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基于“原本性音乐”,这是一种改变人们单纯作为听众欣赏,而需要自己通过动作、舞蹈和语言全面参与的音乐;与此相应,奥尔夫音乐教育则是一种改革传统以唱歌为主的新型、独特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们精神世界的开发和创造,把音乐当成自身内心需求去表达,给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乐趣传递。
有了上述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特点把握,本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积极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學方法,并紧密结合校情学情实际大胆探索,勤于实践,创造出富有灵性和美感的音乐课堂,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二、注重体验,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特点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回归人本,诉诸感性,重视参与,并在教学过程中即兴创造,让师生完全融入其中。这与我国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坚持的三大课程理念之一“重视艺术体验”,是高度一致的。所谓“重视艺术体验”,就是强调艺术实践,重视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为此,我在初中七年级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就是按以下方式、步骤设计和教学的。
第一环节:让学生在活动合作中互相认识。老师播放音乐《小脚踏》,并通过简单的节奏声势律动,做课前热身,活跃气氛,带动学生自然参与进来,让全班学生围成内外两圈,两两面面相对。接着,随着音乐律动(如图1),学生在音乐间奏部分内外两圈按不同方向,踩着稳定拍点碎步转圈;主歌再次响起时则迅速停下脚步,并同时找到与你对应的新朋友;然后,继续随着音乐跳动起来,重复交友仪式,互相快乐认识打招呼。
第二环节:让学生认识声音四个基本要素:高低、快慢(断连)、强弱、音色。采取游戏接龙的方式,学生一个接一个,一边继续随节奏律动,一边向全班念出自己名字(如图2)。
游戏可从简单开始,慢慢增加难度,层层叠进,直到把声音的四个基本要素都用上。第一遍用音色的不同来进行名字接龙,第二遍可换成强弱的不同来接龙,如第一个学生念自己名字是大声的强音,第二个学生则相反,用小声的弱音念出名字;接着,再用高低、快慢(断连)、和节奏念出名字,最后相互调换,循环一遍或多遍念出名字。如此,通过简单易学的节奏律动和要素变化,不仅在互动合作中锻炼了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律动感,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声音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时在第一节新课中让学生彼此加深认识,增进友谊,为建立活泼和谐的教学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突出创新,以美育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通过艺术课程教学,同时培育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我始终坚持育人导向,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课例:《伏尔加船夫曲》
这是一首俄罗斯民歌,歌中反复出现的劳动号子“哎呦呵”贯穿整首曲子,强烈地传达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身处困境的主题。本节欣赏课有规定教学目标,对于欣赏课类型,“传统认识只顾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结果”,忽略了认识的最初阶段,而“自发活动的概念意味着只有通过主动的参与,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与舞蹈”。为了避免将欣赏课变成枯燥的讲解和灌输,我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努力从两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一是看图识声,用好学具。《伏尔加船夫曲》一课的单元主题是美妙的人声,因此,课堂初始环节从探索认识人声开始。为让学生能辨别出人声类别,在初始环节先用图形符号线条的走势和形态,即,让学生联想各种动物的声音,学生能够依次选出蚊子、知了、猫、公鸡的叫声所对应的图形符号;再请两个学生代表发声念“yi”,根据自己气息的长短剪出不同长短的彩色绳,分别摆出高低起伏的线条,其他学生用“ya”的声音从绳子最左端至最右端,按走势发出高低音。
二是由浅到深,由情入理。完成以上环节后,我按照声音的强弱要素、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带领学生深入参与到音乐中,从认识声音到听到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劳动号子,一起张嘴演唱,动身踏步感知从弱→强→弱的力度变化,并从中想象和体会出纤夫们悲惨的生活,从而由情入理,理解歌曲的思想意义。在全曲巩固环节,还让学生听音乐画图形谱(要求:用的点线面,需按照粗细区分出强弱;听到劳动号子“哎呦呵”时,统一用同一种颜色的彩笔图画)。图形谱的样式没有统一规定,但要求清晰、简单易懂,有如以下图3、图4。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听力、记忆力、沟通力、创造力等,都是有益的锻炼。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它能唤起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使学生们自发主动去学习,从而得到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美育发展,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创造、合作和分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