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话语特质探析

2024-01-10 01:50邹欢艳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形势与政策

邹欢艳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有其独特的话语特质。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建设与使命担当进行知识梳理,分析并尝试重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话语特质,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实施效度”多维度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话语特质,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话语特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所在,“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而“实际”就是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的实际,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新奋斗目标的“实际”。高职院校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职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思想特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前提下,促使大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使命担当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是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展开教学,对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传,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武装教育,向大学生正确反映国家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创造性纵深化发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组织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重要职责。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重要会议相继召开,例如全国教育大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在相关会议精神指导下,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发展也一并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本科生2学分专科生1学分,“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了本专科生每学期的必修课。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从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可以看出,新时期实施并落实文件精神不仅有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提供新机遇,同时为课程改革带来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程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教育使命,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创新理论成果促使“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教学改革新机遇,新时代的大学生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只有让大学生树立起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促使大学生更好落实党中央的教育精神,才能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中求得突破,并更好的完成思政工作者的教育任务。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话语特质

“形势与政策”课程明显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类和职业类课程,不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为教学目的,属于典型的“非授知性”必修课程,即为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特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话语重构,凸显高职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高职思政课话语范式,充分发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现状

当前,高职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质并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正因为如此,就凸显了高职思政课话语特质研究的重要性,如何没有发挥,体现在思政课话语权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个走向是思政课程话语权威逐渐削减,另一个走向是思政课程话语霸权。因此,要凸显高职思政课话语特质,还应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着手,影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发挥话语特色的因素具有多方面,重点在于教师话语权和学生话语权两者是否达到均衡。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话语重构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在于教师主动构建课堂话语范式,高职思政课不能等同于本科思政课,教师依然担任课堂“首席官”身份,否则课堂会出现不可控的状态,但是“首席官”并不是“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个体价值和潜能开发,引导学生获取全面完整独立的话语权,引导课堂成为一个互动、讨论、鼓舞的开放性话语活动空间。

第一,对话式话语构建。教师单纯进行知识性授课在课堂中容易演变成“传声筒”的角色,教师首先摒除个人话语权威或代表者的身份,“接受”学生为独立个体,与学生平等、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形势与政策”课堂中,教师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时政热点思政话题的参与中按照“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完成对话语境,在对话交流中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探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营造新型开放的教学活动语境,达到“思维—思想—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第二,话语角色转换。针对思政课教师独白式授课导致的教学效率较低的情况,重构“形势与政策”课话语体系,可以转换课堂话语角色,将教师话语主角权转变为学生话语主角权,教师成为不同角色的“话语配角”,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还可以是“导演”“监制”等角色,以配角的方式将话语权让渡,实则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掌控课堂话语走向。但这种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话语霸权,而是一种新的话语权威,在幕后掌控着整个思政课,让课堂中的“主角”们大放异彩,激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索,促进师生平等、真诚的对话与交流。

第三,话语内容重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话语重构成为思政课话语特质发挥的重要环节,高职思政课话语特质没有充分凸显的很大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话语占主导地位。重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话语体系,可通过归纳和提炼出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教育话语内容,还原形象、生动、活泼的生活性话语内容,不要刻意规避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成理性化的德育教学话语体系,从而成功构建起有效度并具有鲜明话语特质的“形势与政策”课堂。

三、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话语特质

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政热点的话语特质,尤其是发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应有作用,是高职思政课课程话语特质表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其他思政课协同发挥育人功效,实现思政育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效果的整体提升。具体来说,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时政热点话语权,可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实施效度”多维度着手考虑。

(一)从“供给侧”牢牢把握教学内容

围绕高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关注点,研究学生的困惑点,将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密切关注的时政热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有针对性做好备课工作。在授课过程中,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故事,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面临的重大机遇的各种现实,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好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活动,全过程突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政治性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助推其他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内容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必须从“供给侧”角度着手,对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从大一到大三,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尤其是针对即将进入社会就业的高职大三学生,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学生离校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功效。“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与说服力在于各种各样的“实际”,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与国际社会发展实际、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助推作用,从而进一步讲清教学理论问题,有效深化大学生的理性认识。

(二)从“需求侧”紧密把握教学对象

基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高等教育专门开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课程,针对如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用人才而设置教育目标,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高职思政课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来体现高职思政课的效果,始终铭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立场坚定,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从高职教学主体视角和需求出发,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符合新时代高职“00后”大学生需求,对大学生的不解和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的新要求,让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脱离社会和现实。

教育家叶澜曾经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因此,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时政热点话语功能,很大突破口在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将师生之间传统教学的单向关系,转向一种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将会对激发学生表达见解、思考知识和发展理解判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性参与学习与教师主导性引导教学的有机统一,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与互动。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教学改革,讓“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传授知识”并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问题探究,让学生真正“感悟知识”并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从实施效度准确把握课程价值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分类,归根结底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对人的一种价值教育,如果单纯停留在一般意识的表层教育,没有达到学习者接受和内化的程度,则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使命。因此,从根本上提高受教育者认知水平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旨归,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个体品质则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前,困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有效性转化的问题,如何避免将“形势与政策”课上成入学教育指导课,关键点在于呈现给大学生的学科知识逻辑如何牢牢抓住学习者的思维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关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在于教学人才储备,如何有效助推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关键支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才拥有最宝贵的教学财富,进而产出高质量的思政课堂,为培育出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提供摇篮。另一方面,师与生的关系也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认识活动,以教材为中介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传统的单向知识授受关系显然已经不适合“00后”大学生的教学需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逐步对课程知识观进行平衡转型,对个人“权威者”形象进行适当修正,转变为平等、双向的“促进者”身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辟一片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天地。

四、结语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家国情怀,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集中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的话语特质中。“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质表达的关键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其完成从思维训练,上升到思想深处,最后外化为行动目标,整个德育过程体现出“知、信、行”的转化,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迪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金德,范廷玉,盛鹏飞.“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9):103.

[2]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07-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4-13.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8.

[5]王卉.价值体系与主体关系——后现代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J].河南社会学,2012,(08):73.

【注: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特质和教学实践研究”(19VSZ120)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网络舆情中意识形态问题的鉴别与引导研究”(2021GXSZ16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形势与政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大学生党建会与形势政策学习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问题及对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