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
Tou-Sè-Wè Arts Studio was specialized in watercolor painting, pencil painting and oil painting. Its paintings of flowers, plants and figures, facsimiles and sketches won 19 awards from Nanyang Industrial Exposition. Subsequently, stained glass was added into product mix. Tou-Sè-WèArts Studio used to be the first stained glass producer in China.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独特影响。从1864年至1960年的近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创造了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建筑、出版等领域的多个第一。一大批深得中西文化精髓熏陶的人才从这里走出,无数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美术作品在这里诞生,走向世界,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而闻名的地标性建筑载入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册。
清咸丰五年(1855),天主教耶稣会薛孔昭神父在青浦的横塘镇创办孤儿院,后来迁到上海西乡的蔡家湾。咸丰十年(1860),因战乱,蔡家湾一部分孤儿寄居于沪南的董家渡。同治二年(1863),法国耶稣会士鄂尔璧担任江南宗座代牧区代理主教,他看中了徐家汇南面约半里地的土山湾。起初这块土地的主人坚决不肯出让,但经不起鄂尔璧再三请求,最终出让了这块土地,包括土山和西北良田十余亩。鄂尔璧购买土地后开始筹建孤儿院,1864年秋,“于土山之旁,造大楼房一长埭,上下俱十九间,两头又加大半间,置两部大扶梯。此楼即今之土山湾南楼是也。”同年11月,董家渡孤儿院迁至土山湾(原蒲西路448号),之后此处被称为“土山湾孤儿院”。
土山湾孤儿院在创设的同时,还在院内创办了工艺院,并办有各种工场,其中就包括了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图画馆。图画馆的前身是1852年西班牙人范廷佐在徐家汇创办的美术学校,范廷佐负责教授素描和雕塑,另一位和他一起工作的意大利人马义谷讲授油画,马义谷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在上海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油画技法的外国人。在最初的那几年中,徐家汇美术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范廷佐、马义谷的杰作和学生们的成绩,吸引了大批人士前来参观。很快,徐家汇美术学校成为了在上海的欧洲人最喜爱的参观打卡的地方。1872年,
徐家汇美术学校正式搬到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的一个部门——图画馆,俗称土山湾画馆。张璜曾在《徐匯纪略》中记载:“图画馆分水彩铅笔油画等,其所绘花草人物,摹真写影等件,前经南洋劝业会颁奖牌奖凭,十九件之多。近日新添彩绘玻璃……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
说起彩绘玻璃,这是一项起源于欧洲的古老艺术,最初主要运用于教堂装饰。哥特式建筑诞生之后,为了解决建筑本身的承重与采光问题,建造者在墙体上增加窗户数量,加大窗户面积,而彩绘玻璃因其色彩斑斓、神秘绚丽的光耀之美逐渐取代之前惯用的壁画和壁面镶嵌,这不仅为彩绘玻璃工匠师提供了施展绝技的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彩绘玻璃工艺的兴起。公元13至14世纪,彩绘玻璃窗已经成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是彩绘玻璃业最为蓬勃发展的时期,它不仅为教堂建筑服务,更成为一种流行的装饰艺术,被广泛运用于居家空间与各种公共建筑中。上海开埠以后,彩绘玻璃装饰艺术从西方传入,之后法籍传教士将彩绘玻璃工艺技术引进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史式徽在1914年出版的《土山湾孤儿院:历史与现状》一书中记载到:“一年前,花玻璃被引进土山湾,花玻璃的最初烧制就成功了”,据此推算,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引进欧洲彩绘玻璃制作工艺的具体时间应不晚于1913年,土山湾也成为中国彩绘玻璃的“第一发明家”。
彩绘玻璃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经过金属氧化物着色后产生颜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另一种则是在玻璃上绘图后,经过烧制、镶嵌等工序制作而成,而土山湾出品的彩绘玻璃大多采用第二种制作工艺。首先,画馆的学员们设计出人物花鸟、自然风光等内容的样稿,再使用自行调制的有色颜料将画作直接绘于透明的玻璃上。为方便绘画,学员们通常将玻璃放置在油画架上,使得勾线及着色更加方便、精准。其次,将绘制完成的玻璃放入炉窑中炙烤,使色彩完全渗入并附着在玻璃质料中,即使在室外经日晒雨淋,玻璃也永久不会褪色。最后,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样稿进行工艺切割,通过铅条镶嵌和焊接后,拼装成各种精致的彩绘玻璃画,“嵌入窗中,透明而有色彩,仿佛一幅图画也”。由于彩绘玻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水平。土山湾画馆的成员不仅长期接受西方绘画技巧的训练,更懂得玻璃制造工艺,因此土山湾生产的彩绘玻璃毫不逊色于任何同期的国外作品,“为远东独步者也”。
土山湾画馆所绘制的彩绘玻璃主要分为宗教题材、装饰题材及传统题材三类作品。画馆最初制作的彩绘玻璃,大多为宗教题材,上海各地的教堂,如徐家汇天主堂都以此装饰门窗。随着彩绘玻璃日益受到民众的欢迎,画馆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承接社会订单,故此产生了装饰题材的彩绘玻璃作品,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如震旦大学新校舍所配鸡鸣破晓之花玻璃,观者无不为之惊叹,即该堂之出品也”。民国时期,随着上海的花园洋房日渐兴盛,一些高档住宅、商店、银行、饭店等豪华建筑也竞相以装饰土山湾彩绘玻璃为时尚,土山湾画馆生产的所有作品经常被订购一空。据曾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场中从事画工工作的章俊民老先生介绍,当年虹口区长春路上一些花园洋房的二、三层楼上的彩绘玻璃,都是在土山湾制作完成的。俞永奎老先生10岁进土山湾当学徒,学画6年后,师从法国教师潘国磐学习五彩铅条玻璃制作技艺,1942年离开土山湾后独立创办五彩玻璃公司。他设计绘制的彩绘玻璃图样被广泛用于近代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等四大百货公司。此外,当年在上海有广泛影响力的法国总会、礼查饭店、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等亦无不采用土山湾彩绘玻璃。除建筑装饰外,土山湾画馆还生产各种室内装饰品,如土山湾彩绘玻璃经常用于制作各种灯罩,灯罩大多以透明贝壳制成,然后绘上各种彩色图案。
在这三类题材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传统题材的彩绘玻璃作品。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无论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都在徐家汇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片区域所构成的多元、开放的地域文化氛围,也为土山湾形成和传播近代海派手工技艺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土山湾画馆将西方创作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有别于宗教及装饰题材的彩绘玻璃样式,其中现存于土山湾博物馆的彩绘玻璃雕花橱柜正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代表性工艺品。
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首次正式亮相是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此后便一直留存于美国。1971年,美国旧金山的一家博物馆出售该橱柜,被一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生理学教授一眼相中。这位教授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惜背负一大笔债务购买了彩绘玻璃雕花橱柜。当教授将橱柜运回家中进行组装时,发现橱柜背部贴有两个英文标簽,其中一个翻译成中文是“美国海关,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品,序列号582,箱号20,批号7”。很显然,这是橱柜进入美国海关时为海关人员所张贴。在此后的40余年里,彩绘玻璃雕花橱柜和教授一起辗转于美国加州的狄克逊、费尔菲尔德、花岗石湾和俄克拉何马州的俄克拉何马市。2013年4月,徐汇区文化局获得橱柜的相关消息,启动回归事宜。2013年12月,历时百年的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远涉重洋,重新回到它的诞生地徐家汇。
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高约2.13米,宽1.52米,进深0.41米,主体材质为红柳桉木。橱柜正面是三扇镶嵌彩绘玻璃的柜门,中间是一长条形蓝色龙形纹饰嵌条的彩绘玻璃,两侧柜门各嵌有三块彩绘玻璃,其内容全部取材于民间流行的文学、戏曲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场景,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林逋赏梅”“刘备招亲”“七擒孟获”“琴瑟和合”“渊明对菊”“文君当垆”。六块彩绘玻璃在题材元素上相互借鉴,主题鲜明突出,布局巧妙合理,笔调流畅圆润,章法韵味有序,形象丰满生动,在淡化戏剧舞台样式的同时,呈现出写实风格。此外,橱柜左中部“刘备招亲”彩绘玻璃的底角写有“T′ou-Sè-Wè”法文字母,这些字母是土山湾的法文写法。中间的龙形纹饰嵌条和右下部“文君当垆”彩绘玻璃的底角也有竖写的“土山湾”中文字样,充分展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见的宗教和装饰题材的彩绘玻璃相比,此类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彩绘玻璃作品少之又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历史补遗。它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更代表了本土文化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精髓,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彰显了土山湾在上海和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身份和地位,这也正是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的珍贵之处及深远意义所在。
辉煌的历史已然逝去,却仍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当我们漫步在上海街头,总能发现当年土山湾彩绘玻璃的踪影:上海科学会堂、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永年大楼、瑞金宾馆等,令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史式徽.土山湾孤儿院:历史与现状[M].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14.
[2]张璜.徐汇纪略[M]. 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3.
[3]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M]. 上海:中华书局,1940.
[4]钟鸣旦.江南育婴堂记[M]. 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
[5]宋浩杰.土山湾记忆[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6] 孔得兵.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彩绘玻璃题材研究[J]. 上海工艺美术,2018(4):97-99
[7]冯志浩,苏富森. 外来与本来:土山湾海派工艺溯源[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