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组织之力 筑振兴之基

2024-01-10 06:14张新建
党课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群众

张新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农”是国之根基,是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盘”和“压舱石”。要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建势能高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夯实基层基础,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带领农村群众谋发展、奔富裕、开新局的堡垒和阵地。要坚持强基固本,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肯奉献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注重向外“引一批”、向内“育一批”、适当“聘一批”新生力量,推动培养结构合理、年龄合适、能力合岗的村级干部队伍。健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容错纠错机制,用好“领航书记”“设擂比武”等载体,为村干部精准“画像”,树牢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激励村干部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以党支部“评星定级”为抓手,区分“示范”“创优”“强基”3类村党组织,一村一策、分类施治,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更健全、运行更规范、功能更完善。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落实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措施,逐村分析症结,逐个限时转化销号。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推动党员深刻认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实践要求、方法路径,以实际行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农政策送入千家万户。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职责,用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合理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广大党员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好务、办好事。

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充分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打破条块、行业、层级、领域壁垒,引导人才、项目、资金、土地、技术、政策等多元要素富集农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党委政府“政策引”、相关部门“合力推”、合作组织“利益联”等,擦亮本土产品品牌。通过培育“乡村网红”、打造电商平台等方式,推动农业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实现从基本农副产品输出到生态、文化、体验输出的转型,以产品附加值增长带动集体增收。统筹发挥集体经济引领发展、兜底保障、带动增收的作用,分配足够份额用于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项目,不断提升资产增值效能。加大在教育、卫生、养老、乡风培育等方面的支出,推动形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收益分红制度,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引导广大致富能人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优化治理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幸福感的关键。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常规事务定时公开、专项事务随时公开、群众点题事务及时公开,充分保证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行村级财务收支联审联签,村级财务收支由村党组织书記、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联审联签,杜绝“一个人说了算”。推行“党建+网格+微治理”模式,健全“乡镇党委—村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街巷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使党的组织体系有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党建工作区”等形式,将镇级工作重心下移,把力量、思路、支持、保障输送到基层前沿,推动基层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细致服务转型。优化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布局,积极构建乡村综合服务阵地网络,推行“一门式”办理和“一站式”服务,确保服务送到家门口、业务办在最基层。着眼治疾于“未病”、解愁于“未难”,依托“商量工作室”“周末议事厅”等载体,发挥“两委”干部、“五老”、村民小组长等关键群体作用,高效收集、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小问题不变大矛盾。探索建立“书记工作室”“轮值调解室”等平台,用好驻村法律顾问,健全矛盾预警、纠纷调处、协商化解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发现、提前介入、提前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平稳、祥和、安定的农村环境。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群众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