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扎西郎措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实践路径,从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四个必然要求”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必须深刻认识、认真领会。
(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经过几千年共同奋斗缔造的,追求团结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而不懈努力,实现空前的大团结,社会总体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深深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的“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抵御渗透、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国家层面建立起最高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而如何顺应这种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因此,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至关重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四)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党的民族工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实现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有针对性地改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适应的薄弱环节,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正确认识“四个与共”
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历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将各民族团结融合、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对各族人民历史记忆的整合与重塑,也是对各族人民精神情感的挖掘与阐释,讲清楚了各民族在何种意义上如何“与共”,贯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要深化“四个与共”教育,强化家国情怀,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中,特别要讲清楚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事实、讲明白各民族荣辱与共的历史故事、阐释好各民族生死与共的历史佳话、弘扬好各民族命运与共的精神实质。
(二)树牢正确的“五观”
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祖国统一的观念,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把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当作自己必须维护好的根本利益和应尽义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明确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是要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要自觉把本民族放到中华民族整体中去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就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合力前进,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纽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要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坚定“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进“五个认同”,以此凝聚广泛共识、汇聚磅礴力量。坚定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关键要把国家好,各民族才能好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各族人民自觉捍卫国家利益、自觉为国家尽责,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定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关键是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特点,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关键是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关键要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关键要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深刻认识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
(四)把握“四个关系”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要把握好“四个关系”,实现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始终存在于民族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当前,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关键要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重要原则。针对一些过度凸显民族差异性、弱化共同性的问题,一些与实际不匹配、与发展不适应的工作模式,要立足实际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层次关系,明确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于主导地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认识到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被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一方面,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把握“管肚子”的工作,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做好“管脑子”的工作,旗幟鲜明反对民族领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把其全面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之中,全面系统地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基石、思想基石、物质基石、社会基石、治理基石、组织基石,切实把这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工程做实做细做好。
(一)筑牢道路基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党的民族工作能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一百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多个方面谋划了民族地区步入现代化的路径,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注入了新内容,增添了新动力。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党的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筑牢思想基石,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構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二要面向各族干部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四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五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六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立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三)筑牢物质基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要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四)筑牢社会基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要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并将之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五)筑牢治理基石,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树立法治思维。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严密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依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把外交工作、民族工作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安全稳定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考虑、全面谋划。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六)筑牢组织基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涉民族领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抓好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二要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讨论题:
1.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