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入校一年后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变化
——以N 大学为例

2024-01-10 01:35:16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入校观察点信任度

朱 燕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信息灌输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即时,呈现出互动性强与多样化的特征[1]。新媒体创造了一个虚拟却又真实的网络传播空间,它来源于现实,映射着现实。作为互联网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已然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新媒体,他们在新媒体中的平台选择、日常关注和人际互动等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体情感、态度、思想等的变化[2]。本文以大学生入校时和入校一年后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为切入点,探索其间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所助益[3]。

1 大学生入校一年后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

本文以N 大学2021 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文科、理科不同专业的448 名新生为样本,从新媒体的“使用时间”“使用动机”“信任度”“选择平台”“日常关注” 等五个维度在大学生入校时开展首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新媒体使用行为。一年后,对同一群体再次发放相同问卷,回访数269 人,回访率60%。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发生了变化,具体如下:

1.1 新媒体的使用时间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手机、电脑、书报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形式中,绝大多数大学生日常使用新媒体,且依赖程度较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观察点 “每天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时间”(表1)中,入校一年后,选项 “30-60分钟” 的群体增加3%,选项 “2 小时以上” 的群体增幅最大,达到24%。观察点 “每天使用微信、QQ 等社交平台的时间”(表2)中,入校一年后,选项 “30-60 分钟” 的群体增加3%,增幅和每天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时间选项接近,“2 小时以上” 的群体增幅达9%。结合两个观察点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使用微信、QQ 等社交平台时间的增幅占新媒体使用时间总增幅的三分之一以上。

表1 每天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时间

表2 每天使用微信、QQ 等社交平台的时间

1.2 新媒体的使用动机

国内学者张咏华(2013)调查研究后认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主要是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刘俊冉(2016)通过调查认为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主要基于人际沟通需求、获取信息需求、娱乐放松需求和工具使用等四种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 “获取信息”“工具使用”“文体娱乐”“社交需要” 和 “其他” 作为观察点 “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表3)的选项。入校时,“获取信息”“工具使用”“文体娱乐” 和 “社交需要” 四个选项使用需求相对偏高,接近20%的选择率。入校一年后,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目的发生了显著改变,选择社交需要的人数增加了14%,达到40%,其他选项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该调查结果和国内其他学者提出的使用动机有一致之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是为了满足获取资讯、人际沟通、娱乐放松等的需要,而随着在校时间的变化,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动机在发生改变,自我社交的需要不断提高。

表3 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

1.3 新媒体平台的信任度

新媒体的融合开放性,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网络安全把关的难度。调查发现,入校时,观察点 “对当下获取信息平台的信任度”(表4)中选项“很信任” 占比是29%;入校一年后,选择 “很信任”的占比只有17%,下降12%。观察点 “在媒体平台中个人隐私的安全性”(表5)中,入校一年后,大学生觉得 “很安全” 和 “很差” 的比率同时降低,选择感觉个人隐私安全性 “一般” 占比是70%,增加10%。可见,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信任度降低,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在不断提升。

表4 对当下获取信息平台的信任度

表5 在媒体平台中个人隐私的安全性

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参与日常生活表达的渠道[4]。针对观察点 “喜欢转发哪类属性的资讯”(表6)和 “喜欢对哪类资讯进行评论”(表7)调查时,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 “积极正面”信息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分别降低12%和8%;对 “爆料性(负面)信息” 的转发率降低10%;对于 “都不会转发”“都不会评论” 的选择分别上升13%和10%。可见,入校一年后,大学生转发和评论的参与率显著降低,这个结果和表4、表5 中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信任度降低有直接关系。

表6 喜欢转发哪类属性的资讯

表7 喜欢对那些资讯进行评论

1.4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新媒体的复合多元性,使得大学生对平台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观察点 “经常使用的媒体平台”(表8)中,入校一年后大学生使用 “社交平台”“媒体平台”“资讯平台”“电商平台” 的比例略有降低,使用率下降相对较大的是 “网游、手游等游戏平台”,下降达到6%;而对 “抖音、B 站等视频类平台” 的使用率显著提升,增量达10%。可见,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视频类新媒体平台使用率明显增加[5]。

表8 经常使用的媒体平台

针对观察点 “从哪个平台获取主流信息”(表9)调查时,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选择中央、省市官方媒体获取信息的比率有显著提升,增量达到12%;选择自媒体和社交朋友圈获取主流媒体信息的比率降低了。可见,入校一年后,大学生从官方平台中获取主流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

表9 从哪个平台获取主流信息

1.5 新媒体中关注的内容

新媒体的时空无限性,冲击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针对观察点 “社交平台中关注朋友哪方面的内容” 调查时,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关注朋友的选择差变化不大,以关注朋友 “目前的状态”“兴趣爱好”“观点评论” 的为主,占比分别接近40%、30%、20%,关注朋友 “出行记录” 的最低,仅占5%。而观察点 “关注中西方节日” 调查时,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 “关注中国传统节日” 占比为55%,增加6%;选择 “两种同样关注” 的下降明显,降低16%;选择 “都不关注” 的增加10%。可知,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朋友关注内容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中西方节日的整体关注度在下降,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有明显提高。

2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及应用对策

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在新媒体中的使用时间、动机、信任度、选择平台和日常关注等方面随着在校时长的变化在不断变化。新媒体平台使用行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1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依懒性增强

入校一年后,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时间增加是最显著的一个变化,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2020 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0多所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 小时。对这种依赖性,有国内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因为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工具和平台,这种依赖是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有效规划的积极体现;也有人认为这种依赖性是病态化的行为成瘾,因为这种依赖性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不管怎样,高校都应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提前做好时间规划。

2.2 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的日益明显

从新媒体的使用动机调查看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是出于展示自我和社交的需要。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当人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入校一年后,大学生日益熟悉校园生活,开始寻求校园群体的归属感、同学间的融洽度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针对大学生入校后社交需求的变化,高校应分级分层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团队性活动,满足大学生不断提高的人际交往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增进适应能力,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

从调查中看到,大学生网络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体现在对新媒体平台的信任度降低,在网络中转发和评论更加谨慎。高校要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法治安全、网络反诈工作融入日常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学法守法,提高对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的辨别和识骗能力,筑牢防骗堡垒和网络安全底线。同时鼓励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理性参与网络评论,切实保护好个人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权益。

2.4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蔓延

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视频类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增加。以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新媒体视频平台 “B 站”“抖音”“小红书” 为例,“B 站” 平均时长在5分钟之内,“小红书” 正常用户能够发布视频最长的时间是5 分钟,“抖音” 发布的平均时长是15 秒,视频类新媒体平台代表着 “碎片化” 的信息传播[6]。入校一年后,大学生对上述视频平台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大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偏移。学者对于碎片化阅读持毁誉参半的态度,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内容包罗万象,有利于语言类词汇与事实类知识的积累,是阅读方式变迁的时代特征;也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是阅读方式惰性化的体现、阅读能力浅层化的显露,会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压抑和焦虑[7]。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积极倡导高质量阅读,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线下读书交流会、评比最美读书笔记等活动,提高阅读内容和方式的质量,使学生能体悟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

2.5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逐步构建

新媒体中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官方媒体新闻报道时,往往会以 “共同规范”“社会共识” 的方式进行编码[8],将新闻事件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意义勾连,引导大众对新闻事件的意义进行解码,从而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塑造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共识[9],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共识和认同[10]。入校一年后大学生从官方平台中获取主流信息的高认可度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高关注度,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不断提高。高校应该继续加强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接地气” 地运营高校新媒体公众号,“聚人气” 地建设校园楼堂馆所宣传设施,“有底气” 地开展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新媒体平台使用行为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在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变化,发现入校一年后,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的思政工作不断创新育人的方式方法,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教育领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碎片化阅读方式,加强大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其构建起更加牢固的知识体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入校观察点信任度
大大的熊抱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河北农业(2021年12期)2021-11-30 10:39:03
入校
北京大学:“刷脸入校”闸机西南门试运行
全球民调: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最高
环球时报(2018-01-23)2018-01-23 05:25:53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人民周刊(2016年8期)2016-04-29 15:21:55
基于信任度评估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
计算机工程(2015年4期)2015-07-05 08:27:45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
异星客历险记(四)
奥秘(2014年4期)2014-04-29 19:56:04
2014,如何获得信任
IT经理世界(2014年5期)2014-03-19 08: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