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艳,王 鸽,安民兵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安庆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在当前的动态环境中,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组织以往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工作模式难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激发员工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提高适应性绩效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现有研究指出,工作经历或工作特征对员工适应性绩效有重要影响,并且适应性绩效的实现与企业变革活动密切相关,如采用新的技术开展工作[2]。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频繁发生变化,员工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应用程序办公已屡见不鲜。组织向员工提出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要求,极大地改变了员工的工作经历。已有学者证实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与表现的关键因素,如工作效率[3]、工作退缩行为[4]、工作幸福感[5]等,但其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将围绕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渠道更加通畅,员工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广泛,此时员工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6]。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指出,个体的心理感知与行为表现取决于社会情境可获取的信息以及对该信息的加工与理解,主要遵循“社会信息→感知→行为→产出”的反应范式[7]。一方面,员工接触的工作信息更丰富,因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前进展到哪一步[8],即进展感知。例如,员工在飞书程序中可以看到自身的任务开展进度以及同事的目标完成情况,在捕获这些信息之后,员工对工作的不确定性感知会下降,更加明确接下来该如何完成目标[9],于是有充足的信心与资源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动态环境,适应性绩效随即提高。另一方面,员工需要随时随地处理与回复工作信息,他们会将其解读为信息技术给自身带来的持续干扰[10],即技术入侵。此时员工会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抵触感会上升[11],不利于提高适应性绩效。可见,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员工对工作信息的不同解读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路径。然而,在探索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作用机制时,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12]、努力—恢复模型[3]等视角探索其单一路径机制,忽视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索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双刃剑”效应。
此外,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影响作用与员工个体特征密切相关,如自我调节性格[3]、个体边界控制力[12]。有研究表明个体对过往工作经历的关注程度会改变其对现有工作要求的判断与感知[13]。这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一致,即过去的工作经历是一种社会信息,影响员工对于当前工作信息的理解[7]。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传统工作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员工是否在意过往的工作经历会影响其对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认知。聚焦过去指的是个体对过去事件的关注程度,是个体的一个重要特征[13]。聚焦过去的员工往往将传统的工作要求作为与当前信息通信技术要求进行比较的标准,由此产生的对比效应会改变其后续态度与行为[14]。因此,本研究结合个体差异视角,考察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员工适应性绩效是指在动态变化的组织中员工应对、响应或支持变化的行为表现[1]。学者们大多从工作特征和工作经历方面探索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形成机制,如任务复杂性[2]、工作自主性[15]。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指的是组织要求员工使用信息技术办公的程度[16]。Kao等[3]指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会引发工作家庭冲突,不利于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Park等[4]研究表明,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员工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进而出现工作退缩行为;Wang等[17]则认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使组织工作流程被简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可见,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前因,但其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究。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情境提供的信息会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7]。首先,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员工不仅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而且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工作信息。这些海量信息帮助员工了解组织发展动向与工作现状,员工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自身行为及时做出调整与改善[6],从而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的适应性会增强。其次,信息技术本身复杂多变,蕴含的信息量庞大,员工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系统、技术与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多任务处理能力得以增强[6]。员工在这些能力的加持下可以有效解决动态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有利于适应性绩效的提升。最后,信息技术向员工传递了“随时在线”的信息,不断收发工作消息的过程会破坏员工正常的工作节奏,员工便对工作产生不满,处理复杂事务的主动性也随之下降[23],这反而消减了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部分积极作用,对适应性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可见,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存在不同方向,但总体效应利大于弊。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1 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正向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
进展感知指的是员工对工作进展情况的自我评价[18]。现有进展感知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求职情境中,Da等[9]指出,个体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进展感知对求职强度有正向预测作用;Wanberg等[18]研究指出,个体求职的进展感知正向影响个体积极情绪。现如今组织内很多任务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够被完成,因此员工对当前工作进展的把握会影响其后续的行为表现[19]。然而遗憾的是,较少研究关注组织管理情境下员工的进展感知。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有助于员工对当前工作进展的评估[7]。首先,信息技术拓宽了信息的传输渠道,组织环境中与工作现状相关的信息更易被员工接收[6]。于是,员工根据丰富的信息能够精确地判断自己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其次,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使组织核心业务流程均在数字化平台上运行,因而信息更透明化[23]。在系统里员工可以清晰看到业务开展的进度,并且能够大致了解同事的任务进展,对比情况能侧面反映员工自身的工作进展程度。最后,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更加高效,对于员工所做的任务,领导可以及时进行纠错,给予反馈[6]。透过这些信息,员工能够了解任务进展情况,工作进展感知随即提高。
同时,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还指出,员工对工作信息的加工情况会进一步影响其后续行为[7]。一方面,员工提高工作进展感知后可以及时修正偏离绩效标准的行为,并且根据进展程度判断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如何进行调整[9],这能够帮助员工应对组织中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甚至更好地预测变化,此时适应性绩效便会提高。另一方面,员工了解自身的工作进展后,他们工作的动力和努力程度会提高,并且不确定感知与不安情绪会减弱[8]。在这种状态下,员工更有内在动机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乐于寻找问题解决的多元办法,这能显著提高解决动态问题的效率,进而有利于适应性绩效的提升。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2 信息通信技术要求通过进展感知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技术入侵指的是信息技术入侵员工工作与生活的程度,即员工必须持续在线以至于感到难以从技术和工作中解脱出来[20]。Tarafdar等[20]的研究表明,员工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是引发技术入侵的主要来源;Wu等[11]指出,员工频繁学习新技术或在非工作时间使用信息技术办公会导致技术入侵,进而使员工产生工作焦虑感;Pfaffinger等[21]研究表明,技术入侵会降低员工的幸福感与绩效水平。可见,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引发的技术入侵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表现存在消极影响,但鲜有文献从技术入侵的角度对员工适应性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信息技术传递的信息会激活员工的社会信息处理过程[7]。首先,信息技术使员工随时会接收到工作信息,并且需要及时处理与回复[6]。这些信息要求员工持续保持在线状态,员工会感到难以从工作中脱离[21],进而技术入侵感会增强。其次,信息技术可以记录员工的访问轨迹与检索历史,并且还可以智能分析员工在网络环境中的想法[6],组织通过这些功能能够监督员工的日常行为,这让员工感觉隐私权遭受威胁,技术入侵感随即提高。最后,一些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短,信息系统更新速度快,员工需要频繁学习新的技术以跟上数字化工作的步伐[22]。于是员工会感到信息技术额外占用了时间与精力,并且萌生被技术束缚的感觉,技术入侵感便会提高。
同时,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还指出,员工处理信息后形成的感知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表现[7]。一方面,技术入侵意味着员工时刻与工作保持联系,这种持续的连接迫使员工专注于当前收发信息的操作任务,不断消耗着员工的精力[10]。于是,员工正常的工作节奏被打乱,难以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原先的任务上,从而无暇应对实际工作中复杂多变的问题[23],面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随即降低。另一方面,员工感到技术入侵后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对工作也会心生不满[11]。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员工的认知灵活性受损[24],即难以通过认知范围的扩大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进而不能很好地应对组织中的动态情况,不利于适应性绩效的提升。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3 信息通信技术要求通过技术入侵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聚焦过去指个体对过去经历的重视程度[13]。关于聚焦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后效研究方面,Muro等[25]指出,聚焦过去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降低幸福感;Zacher[26]的研究表明,较多关注过去的员工不利于核心自我评价。此外,还有少量研究关注聚焦过去所发挥的边界作用,Shipp等[13]指出,员工聚焦过去能够调节现有工作特征(如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这是由于员工会将过去的工作特征与当前进行对比。由此可见,聚焦过去会影响工作特征的有效性。现有研究还表明,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的影响作用会受到下属特征的影响[3],但尚未关注聚焦过去所发挥的边界作用。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过去的工作经历会影响个体对当前工作信息的意义建构与解释[7]。聚焦过去的员工受传统工作要求的影响较大,这类员工会无意识地将现有工作经历与传统的工作经历相联系,并使用过去的信息来评估当前的工作要求[14]。具体而言,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改变了员工与组织的互动方式,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传递的线上渠道,但聚焦过去的员工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与领导沟通的习惯倾向于线下。信息技术给员工带来的便利不易被这类员工捕捉,反而会被其解读为一种负担[14]。于是这类员工对线上消息以及任务反馈情况的反应灵敏度会下降,不利于其对自身工作进展的把握。此外,聚焦过去的员工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这类员工与过去相比会更容易感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干扰,进而技术入侵感会更强烈。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4a 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进展感知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
假设4b 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技术入侵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员工通过解读信息技术带来的工作信息形成相应感知,进而塑造其后续工作表现。但由于员工对过去的关注程度不同,其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存在区别,后续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为信息传递提供了线上渠道,但聚焦过去的员工更乐于在线下接收信息,线上获取信息的便利难以对其产生影响。因此,这类员工对工作进展的把握程度会下降,工作中存在更多未知状况干扰其后续工作,其适应性绩效随之下降。信息技术向员工传递了“随时待命”的信息,在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下,聚焦过去的员工更易将此信息解读为信息技术对工作与生活的侵入。于是,技术入侵带来的持续损耗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认知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力,适应性绩效便会下降。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假设5a 聚焦过去负向调节进展感知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员工聚焦过去的程度越强,进展感知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弱;
假设5b 聚焦过去正向调节技术入侵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员工聚焦过去的程度越强,技术入侵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本研究依托电子问卷发放平台Credamo见数进行问卷调研,样本数据来源于全国的企业与机构,涵盖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为减少同源方法偏差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多时点方式调研。在正式调研之前,通过见数平台发布招募被试的通知,通知内容包括被试需要参加多阶段的调研以及完成调研后所能得到的报酬数额。之后,见数平台对参与报名的被试发放问卷。最后,每个阶段调研结束后,被试都会被分配16-18元的报酬,完成三阶段调研之后,被试还可以抽取2-20元不等的红包。利用该电子问卷发放平台进行调研已获得管理研究领域的认可[27]。
本次调研第一阶段投放710份问卷,共收回655份有效问卷;第二阶段,于四周后向参加第一阶段调研的对象发放第二阶段问卷,共收回600份有效问卷;第三阶段,于四周后向参加第一、第二阶段的调研对象发放第三阶段问卷,共收回5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84%。其中,在性别方面,男性占比41.81%,女性占比58.19%;在年龄方面,25岁及以下占比17.24%,26-35岁占比71.95%,36-45岁占比8.01%,46岁及以上占比2.8%;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下占比9.58%,本科占比77.00%,硕士占比11.84%,博士及博士后占比1.58%;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占比72.82%,已婚占比27.18%。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测量均采用国外成熟量表。测量时使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1到5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测量采用Park等[12]的4条目量表,代表性题项包括“组织要求我随时保持联系(如通过手机、短信)”等。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6。
进展感知的测量采用Ock[28]的做法,使用单题项测量进展感知,该题项为“我能感知到我的工作进展程度”。
技术入侵的测量采用Tarafdar等[20]的4条目量表,代表性题项包括“我觉得工作中所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干扰了我的生活”等。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1。
聚焦过去的测量采用Shipp等[13]的4条目量表,代表性题项包括“我经常回想起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等。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2。
适应性绩效的测量采用Griffin等[29]的9条目量表,代表性题项包括“我能够很好地适应任务内容的变化”等。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6。
控制变量。为了避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相关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将员工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分析法进行同源方法偏差检验。Harman单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最大特征根因子解释了整体变异量的18.948%,小于40%。因此本研究所使用数据的同源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
为了检验关键变量间的区分效度,本研究利用Mplus8.3软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进展感知采用的是单题目测量,因此本研究并未将此变量放入验证性因子分析当中。结果表明四因子模型各项指标拟合最佳。因此,本研究变量的区分效度符合要求。
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进展感知(r=0.082,p<0.05)、技术入侵(r=0.419,p<0.01)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适应性绩效(r=0.044,p>0.05)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进展感知与适应性绩效(r=0.248,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入侵与适应性绩效(r=-0.283,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Mplus8.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假定理论模型中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不存在直接效应;嵌套模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直接效应;替代模型中不存在中介效应,信息通信技术要求、进展感知、技术入侵均直接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理论模型、嵌套模型、替代模型各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理论模型、嵌套模型和替代模型各拟合指标的比较
本研究采用卡方差异检验的方法比较理论模型与嵌套模型。与嵌套模型相比,理论模型的卡方值未发生显著变化(△χ2(1)=2.081,p>0.05),这说明增加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到员工适应性绩效的直接路径并不能显著改善模型。此外,本研究通过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来比较理论模型与替代模型,当△BIC>10 时,BIC较小的模型更优。理论模型的BIC为27848.066,替代模型的BIC为27971.861,△BIC=123.795,说明理论模型优于替代模型。综上,本研究采用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
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进行控制后,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进展感知(β=0.487,p<0.01)、技术入侵(β=0.392,p<0.001)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展感知(β=0.746,p<0.01)、技术入侵(β=-0.359,p<0.001)分别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使用Mplus8.3进行了Bootstrap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Bootstrap运行2000次的结果表明,总效应在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为[0.016,0.260],不包括0,效应值为0.138;进展感知的中介效应在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为[0.114,0.337],不包括0,效应值为0.225;技术入侵的中介效应在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为[-0.137,-0.038],不包括0,效应值为-0.087。因此假设1、假设2、假设3得到验证。
表2 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法检验聚焦过去的调节效应,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如图2)与基准模型(不含交互项)。由于Mplus在执行LMS时无法提供常用的CFI、TLI等拟合指标,因此可以通过AIC和似然比对模型拟合情况进行检验。与基准模型(AIC=27433.119,Log Likelihood=-13623.559,df=93)相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IC=27419.208,Log Likelihood=-13614.604,df=95)AIC减少了13.911,表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标有所改善。同时,本研究基于-2LL进行卡方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与基准模型相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自由度增加2,-2LL的卡方差异显著增加26.918,这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优于基准模型。
Mplus8.3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进行控制后,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聚焦过去的交互项对进展感知(β=-0.241,p<0.05)和技术入侵(β=0.149,p<0.01)的影响显著,说明聚焦过去分别调节了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进展感知、技术入侵的关系,假设4a假设4b得到验证。为进一步解释调节效应,本研究绘制了调节效应检验图,如图3、图4所示。
图2 SEM路径分析
图3 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进展感知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图
本研究运用Mplus8.3的Bootstrap方法检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Bootstrap运行2000次的结果如表3所示。在高低聚焦过去两种情况下进展感知的中介效应差异值为-0.220,置信区间为[-0.363,-0.077],不包含0;在高低聚焦过去两种情况下技术入侵的中介效应差异值为-0.066,置信区间为[-0.123,-0.008],不包含0。由此,假设5a和假设5b得到了验证。
图4 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技术入侵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图
此外,在低聚焦过去情况下,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总效应值为0.281,置信区间为[0.096,0.466],不包含0;在高聚焦过去情况下,总效应值为-0.005,置信区间为[-0.090,0.080],包含0;在高低聚焦过去两种情况下总效应差异值为-0.286,置信区间为[-0.441,-0.131],不包含0。结果表明组织向聚焦过去程度较低的员工提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更加合适。
本研究的校准变量包括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技术入侵、进展感知、聚焦过去、员工适应性绩效,设定90%、10%及交叉点50%的标准,将全部变量的原始数值转化为[0,1]的隶属值。由表4可知,员工适应性绩效前因变量的一致性指数和覆盖率均低于0.9的标准,这说明各单独变量均不构成结果的绝对必要条件,需要进一步分析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前因构型。
表3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表4 必要条件分析
本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可接受的个案数设为1。员工适应性绩效共存在一种前因构型,该前因构型的单独一致性超过0.8的标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构型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存在,聚焦过去缺失,进展感知存在,技术入侵缺失”。该前因构型表明,聚焦过去程度较低的员工,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下,技术入侵感会减弱,进展感知会增强,进而有利于提高适应性绩效,这与本研究理论假设一致。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探索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正向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信息通信技术要求通过进展感知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传递正向影响;信息通信技术要求通过技术入侵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传递负向影响;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进展感知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进而削弱了进展感知的中介效应;聚焦过去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技术入侵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进而强化了技术入侵的中介效应。此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高适应性绩效存在一种前因构型,该构型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存在,聚焦过去缺失,进展感知存在,技术入侵缺失”。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首先,本研究丰富了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后效研究成果与适应性绩效的前因机制研究。考虑到工作特征或工作经历对员工绩效不可忽视的影响效力,研究者逐渐从关注个体差异、领导特征等因素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转而兼顾工作经历或工作要求的影响。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组织提出的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现有研究并未探讨。本研究考察并验证了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会正向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
其次,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一种整合性的框架,同时把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积极、消极两面影响都得以展现。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路径探讨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证实了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不仅会带来积极作用(提高进展感知),也会带来消极结果(增加技术入侵),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整合视角。
再次,本研究结合个体差异视角深化了对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权变关系的理解。研究发现聚焦过去的员工会增加信息通信技术要求带来的劣势并降低其优势,这帮助我们清晰理解组织向何种员工提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效果更佳。研究结论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关系积累了边界条件。
最后,本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而弥补了传统定量分析对变量因果关系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支持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该方法的引入增强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首先,组织管理者应在组织内积极推行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以提高员工适应性绩效。例如:组织要求员工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员工业务流程均在数字化平台上运行等等。但组织在管理实践中需注意何时以及如何提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避免该工作要求的潜在消极影响。
其次,组织管理者需要设法提升员工对工作进展的把握程度。例如:管理者为员工创造更多线上或线下获取工作信息的便利条件、定期举行员工任务进度讨论会、及时向员工反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
再次,组织管理者应采取措施降低技术入侵,如避免因员工非工作时间未及时回复消息而责备员工、减少通过信息技术对员工进行非必要监督、避免把员工工作数据报告直接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等等。
最后,组织在提出信息通信技术要求时需考虑员工对过去工作经历的重视程度。在招聘阶段,组织可以利用心理测验等方式识别聚焦过去的员工;在任用阶段,组织可以让聚焦过去的员工更多地承担传统工作任务;在培训阶段,领导可以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项目,帮助员工培养长远眼光,同时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引导员工向前看。
首先,本研究虽分时点进行调研,但并未采用领导员工配对的方式获取数据,未来研究可以在此方面进行改进,更好地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其次,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分析了进展感知与技术入侵的中介作用,但是并未识别其它潜在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尝试从其他视角出发继续进行探究。最后,本研究仅考虑了聚焦过去的调节作用,然而信息通信技术要求的影响作用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将个体时间价值观、情境因素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同时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