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和能力提升研究

2023-02-08 00:59杨婵珍王建雄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育人

杨婵珍,王建雄

〔1.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城市学院 现代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全方位育人工作。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应该与思想政治课程并驾齐驱,形成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对“课程思政”进行规范[1],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提出要求,指出高校辅导员要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实践活动,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发展。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各高校紧密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他们在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培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就要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理论扎实的辅导员队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和能力提升做全面分析,以期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重点

2014年,上海市第一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2],其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大思政”的办学环境,将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单独的学科管理人承担,转向由各个学科共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系统化地整体设计,需要在系统化思维指引下,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现实教育的基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个元素开展[3]。

高等教育应当紧密围绕“课程思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门人才培育计划要求,课程体系由公共、通识、专业及实践四大模块构成,然而,当下有很多教师认为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等属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将其渗透到专业课教育内容中,这也导致有些地区出现了重成才、轻成人的教育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育人功能植入专业课程的设置,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应当在各个学科中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引入一些具有时代性、鲜活性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学十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占比较低,这就削弱了其育人功能。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战场,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制定,也需要重视强化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4]。在内容上需要引入符合时代主题的价值观正确的内容,增强课程的鲜活性。

教学评价工作是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兜底网[5]。高校为落实育人工作,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渗透到各个专业教学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评价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要将育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保障立德树人工作顺利开展。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和育人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衔接学校、课程和学生的重要桥梁[6]。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等院校整体育人水平的提高。

辅导员职业定位和育人能力的提高是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础。若辅导员育人能力不合格,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才成长。辅导员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需要根据思政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并通过科学系统的育人方式,将其与思政教育的实践相结合。

育人能力的高低关系辅导员队伍的综合水平。高校辅导员提高育人能力,一方面需要从自身做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因此,需要从辅助和引导两个方向做好育人工作[7],辅导员要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高,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引路人。

四、高校辅导员在“课程思政”中定位与能力存在的短板

辅导员思政专业理论水平有待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然而,当下我国部分地区依然有少数辅导员岗位入职门槛较低,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有部分地区一些新入职的教师需要担任一年到两年的辅导员工作,这就导致有些辅导员并不是专业出身,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实践经验也不足,导致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效果不理想。

辅导员和思政学科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链接,存在沟通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8],导致教育合力不显著。当下,在很多地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政教师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分工的差异,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学生较为繁琐的日常管理,而思政教师是针对某门课程开展课程教育。因此,两者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有不同的侧重。两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沟通和协调,最终导致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常都会持有“术业有专攻”的传统意识,对于思政课的教师来说,他们的职责是进行相关专业教育,思想认知上的不同也导致两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内容不全面,他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集中在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方面,但对于相关的讲课方式、内容却很少进行沟通,这也会带来有些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和共享,教育效果不显著。

辅导员评价机制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当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评价考核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9]:一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二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三是日常管理和特色活动开展的结合。这些考评机制大多对一些可量化的工作进行考评,这就使得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加侧重到学生的量化管理上,如活动及班会开展的次数,学生的上课率、请假率等这些可量化的工作上。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等,这些无法量化的工作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体系并不是很全面,尤其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指标[10],因此,辅导员就会缺乏思政教育的动力,也没有科学的方法作引导,导致效果不理想。

五、“课程思政”对辅导员定位与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高校辅导员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是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和引路人,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他们开放自信、朝气蓬勃,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面对诱惑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往往容易走偏路,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风。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认可和期望[11],进一步提出教育工作者要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方针政策的提出,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使各门课程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全面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纪元,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接班人,辅导员必须担当起知识分子的使命,维护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育人为使命,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辅导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是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在立德树人的整体任务要求下,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误入歧途。

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12]。我国思想政治课大多配有专业的学科教师,其工作的内容侧重于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对学生思想道德却缺乏引导。自“课程思政”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开始投入到育人的环节中来,共同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付出辛勤的汗水。辅导员是与高校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他们由于工作职责,需要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班会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各学科教师主要承担的责任是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但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和专业学科教师应当协调配合,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职责,从而形成合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六、“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与能力提升的路径

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所教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13],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辅导员将管理人员的身份发挥的较好,却容易忽视教师这重身份。殊不知,课堂教学是每个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辅导员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从教师身份这个层面看,辅导员开展的课程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引导、就业指导等方面[14],在这些课程中必然也会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辅导员需要对课程内容的设置精心布局,利用课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加强学生正确意识的形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隐藏在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是情景教学等方式,内化教学内容,从而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培养正确的三观等来发挥育人功能。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的则是人们常说的“第二课堂”,即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将高尚的品格外化于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将其全面掌握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有助于更好地检验学习成果。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应当将其作为常态化机制运行下去,并将之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我、提升自我。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需要考虑到活动类型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将理论知识融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正确认知[15]。比如:开展红歌比赛,在此过程中植入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进社区活动,在此过程中渗透服务社会的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在此过程中向学生输入职业道德、社会品德的内容等。总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与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在高校工作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辅导员是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的人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任课教师则主要负责学生教学工作,侧重于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在育人领域发挥最大作用。

首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商处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学习任务量有所降低,很容易变得松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师的正常教学,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需要加大听课频率,这样不仅能更全面地发现问题,也能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也能给任课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再由专业教师加以调整,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课堂效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价值引导。其次,在科研方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也需要强化交流与沟通,共同开展交叉领域的教学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说,能从专业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增强工作的创新性。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辅导员身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能为其在课堂管理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后,两者还需要在社会实践领域共同协调,加强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行动上,实践活动则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反馈,通过实践活动,反映专业课程的开展效果。总之,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