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翔,廉 记,王 珺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旅游与会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30,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1。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道路,构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农村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近几年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农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强“统与分”两个层面的协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多元化形式快速增长,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户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反映了广大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梳理现有文献,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研究较少,但对乡村发展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方面的丰富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一,新农村建设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2],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3],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4],发挥村庄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政治社会管理体制[5],找到农民满意的生活方式[6],要以村民自治法的制定为框架构建新农村的运作机制从而增进公共利益[7]。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整合外部动力与内生驱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双驱动[8]。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9],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10],要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谐美、建设美[11],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农户多元主体的力量,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发展观念的保守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滞后,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动力严重不足[12],应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13]。舒川根认为文化创意能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14],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貌”[15]。陆天华、于涛认为社会关系的异化将引起美丽乡村空间形态的变化[16],政府要起到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主导作用[17],从局部到全域推进过程遵循优先发展资源禀赋示范村、辐射引领周边村落的路径[18]。
第二,乡村振兴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19],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规避发展目标理想化倾向、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21],保证农业的主体地位与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22]。从区域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实际出发[2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减贫效益[24],整合农村内部与外部发展要素,健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元投入增长机制[25],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是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26]。乡村振兴需要强调全球视角,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平等伙伴的“城乡融合经济”发展模式[27],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发展共同体。
现有文献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城市宜居研究较多,乡村宜居研究有待加强,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28],村规民约在促进生态宜居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9]。引导乡村人口优化聚集迁移,有利于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30]。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党在乡村发展思想上的理论升华,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的体现。现代化乡村要居住舒适、就业方便、秩序井然、文化丰富,是宜居、宜业、和美的内在协同发展与交互推动的结果,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本文将从内涵、逻辑、困境、模式、路径和政策建议方面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初步的探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乡村发展的认知与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1]。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3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3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1。党对农村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不断凝练创新,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34]
从宜居视角:提升农村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需要改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美丽、交通便捷的特色村落,并将历史、文化和特色融入规划设计中,目标是将现代理念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相融合,最终实现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完美结合。
从宜业视角:为了提供就业机会,需在农民需求范围内建立产业圈,并将农村和城市的产业发展相融合,多元产业的融合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首先,需要发展农业生产,依托土地整合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来提供就业机会;其次,通过建立基础交通设施,将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半径内;最后,也可以发展本地多元产业,提供当地的就业机会。
从和美视角:和美乡村是精神美与物质美的和谐统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境界,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它强调提升社会治理和精神建设,体现现代乡村的和谐之美。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社会治理方面,要打造安定和谐的治安环境,为宜居宜业创造基础条件;在精神建设层面,要重塑农村文化,以党的精神为指导,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现代乡村文化秩序。
基于上述内涵的研究,本文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概念进行了以下界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依据区域特色、民俗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整体规划,形成的社会秩序良好、经济发展稳定、文化生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落;是适合农民居住、方便村民就业,基础设施完备、生活公共服务完善,一村一容,各美其美,融合村貌之美、环境之美、和谐之美的现代化村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战略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宜居要求农村适宜居住,这就要求在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有较大的提升,达到与城市相近的生活水平。宜业就是要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承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需要满足农村劳动力构成特征。和美乡村建设就是打造现代乡村精神生活、治理环境,只有从物质、精神全方位提升农村环境,才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反作用。农业和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说明了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全面的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的变革。整体上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以便进一步实现农村内部和城市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源配置。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土地和科技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会影响最终产量。边际成本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力在达到最高产量后,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在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城乡总产量将会减缓甚至下降,除非科技有巨大突破并增加土地供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旨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有效资源配置和帕累托优化改进,逐步将城镇的现代化扩散到乡村。同时利用社会发展中较高能量极点的辐射和引导作用,将能量和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传递到乡村,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4)宜居、宜业、和美的协同机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内部共生协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宜居是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宜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之基,和美是政治、文化目标和精神保障,这三个维度全面融合了现代农村、现代农业、现代农户的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宜居是打造物质基础、留住人才,提高物质生活的舒适度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共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村居民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通过产业融合创造就业机会,在促进就业的同时改善生计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中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济,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美乡村是宜居宜业的政治和精神保障,政治层面要坚持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维护乡村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精神层面要重塑乡村文化,发扬优秀历史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打造新时代农村的文化产业,保护文化传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多个维度、多个层次,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内容体系庞大复杂,其中核心思路是“农村资源—农村资产—农村资本”转化路径,只有将资源转为资产,资产转为资本才能更好地将乡村的发展资源与城市对接、与社会资本对接、与国家政策对接,全面带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资源转为乡村资本需要基于顶层设计,建立资源转化的制度、管理、分配机制,并基于农村两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进行开发、转化,才能形成产权明晰、交易公平、独立经营的乡村资本,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并给村民带来稳定的收益,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部良性互动。
图1 宜居、宜业、和美的协同机理
(5)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管理美学思考。和美乡村建设是将管理美学应用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它包括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之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之美、村容村貌与村民精神的和谐之美,以及历史文化与现代化乡村的和谐之美等等。研究表明,管理科学的核心是认识和深层次发现人性,以体现对管理对象的尊重和激励。因此,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要重视当地村民的主动性,激发内在的发展动力,实现人性美与制度美的有机结合。只有当地村民对本地的民俗特征、历史传承和村容风貌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因地制宜,实现宜地和美的目标,呈现出多样且有特色的乡村建设。
(1)乡村空心化严重。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在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劣势,导致农村劳动力和资本向城市流动,加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业收益低,乡村就业机会少,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困难,落后地区的空心化问题更为严重。农村空心化导致农业内部资源不断外流,缺乏内生动力,无法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内部驱动。
(2)村民自治主体缺位。首先,农村的空心化导致乡村常住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对乡村发展事务参与的能力有限,无法参与村集体事务。因此,无论是村委选举还是村务公开,都会导致村民自治主体在农村缺失。其次,行政替代也是原因之一。村两委主要任务是执行乡镇下派的工作任务,村民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更强。同时,村两委对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主要的管理权。由于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关注程度不高,加上农村集体经济与村两委通常是一套班子,村两委在农村事务中权力加大,对村民自治有一定的行政替代性。
(3)乡村文化秩序需要重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传统乡村社会主要通过传统习俗、宗族文化等非制度性的规范来自我整合和治理,农民的道德主张及社会的伦理关系约束着人们的交往行为[35]。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乡村文化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农村居民不再依赖土地和宗族经济,更追求个体发展,这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经济和组织基础缺失,导致乡村文化无序发展。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树立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思想,同时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以建立新时代的乡村文化秩序。
(4)乡村政策与财政资源有待整合。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非常重视。在操作层面上,各个部门也都有相应的支农措施和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多个部门、多个渠道、多个项目进入农村,推动农村社区和经济的发展。然而,支持乡村发展的财政资金和政策缺乏协同合力,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发挥更大的乘数作用,也未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财政资金的绩效还有待提升。因此,为了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统一规划,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进行连片规划和精准帮扶,以提高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整体效益。
(1)基层党建引领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建设良好的民风民俗。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且有权威的基层党员干部,引领全体村民共同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基层党组织和村两委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乡村精英的集合体,在群众中有一定权威,发起农民合作社或股份制农业企业能得到农民认可,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村两委更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舵手,是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创新者和群众自治的代言人,可以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障。
(2)乡村社区综合合作模式。农民合作社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效载体,一人一票民主管理的合作制度,可以有效保障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的注入,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农村综合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实现乡村的政经分离。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载体参与市场活动,打造“综合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促进本地就业,筑牢宜居宜业的经济基础。
(3)公共服务平台模式。互联网时代农村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是信息相对闭塞,在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可以构建公共服务的平台,免费为乡村提供政策、经济、健康等生产、生活、文化的信息服务,依托网络课程开展职业农民的培训,采取企业服务、政府购买的形式进行建设,逐步扩大平台服务功能,促进农村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对接。
(4)产业融合互动模式。从空间经济学视角,不同区位的乡村资源禀赋、文化传承、人口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产业导入中也存在一定区别,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这种产业融合的模式也有很多类型,如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农商融合模式,可以将农业生产、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多元模式的创新。
(5)多部门协同模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三农”内部发展问题。俯瞰整个问题可以发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多部门协同,因为农业、文旅、环保等多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这些政策与资金缺乏统一协同,没有形成规模与合力。为了实现东中西地区的协调发展,省际、市际合作与援助也是推进内地乡村发展的重要模式。因此,要基于大数据资源整体规划,构建多部门协同整体推进的模式,推动特定区域乡村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形成合力。
(6)精神信仰的带动模式。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俗性、现实功利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需要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的民间信仰,促进精神层面的和美乡村发展,通过国家的福利政策、经济补助、文化创新,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化为引导逐步打造良好的民风民俗。
(1)粮食生产现代化主导路径。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化粮食产业的发展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前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生产组织体系,“期货交易所+研发机构+国企+粮食合作社+家庭农场”是主导路径。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主动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整合农村种粮产业资源,带动农民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2)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明确城市和乡村各自的功能、规模和区位,形成工补农、城带乡、优势互补的融合路径。这包括共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供给城乡公共服务、加强城乡人才资源互通、平衡城乡土地供给、促进城乡产业互补、协同城乡政策等。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城乡社会福利的共享,也是社会福利增长的共享。
(3)智慧乡村数字农业路径。智慧乡村数字农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农村、农业资源的整理与整合,同时也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基础,现代农业信息科技是未来最活跃的农业生产力,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提升农业生产者决策和管理行为的智能化;农业传感器、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将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转型升级;数字化技术将使管理者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农业生产对象及其与各生产要素、环境要素、技术措施等相互作用关系。
(4)乡村跨区联动路径。从经济地理视角,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必然是连片的同质化村落。为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增加政策的精准性,可以发展同类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和跨区域的联动,可以构建同类型村落圈层,以产业、资源、文化等特征实现村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合、原始资本的聚集,进而实现乡村抱团跨区发展的路径,构建产业共同体。
(5)区域间产业分工与转移路径。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需要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这是中西地区或者发展中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契机。通过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可利用相对竞争优势承接产业的转移,如人力资源、土地价格等,这也是发展中地区弯道超车的机遇。
(6)现代农村信用体系发展路径。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在农村建立一个好的信用体系,金融体系的支持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现有的评估体系中,农村资产一直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导致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户往往难以获得贷款。为此,需要根据现代农村的发展目标和区位特征,建立现代农村信用体系,并逐步与城市信用体系接轨。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将政策、资金统筹考虑,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准性和规模效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精神层面引导要加强统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思想,但是在产业选择、村容设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要依据现有条件,发挥农民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扬管理美学的思维,从目标美、方法美、过程美、结果美全方位提升乡村建设者的美学素养,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的特色乡村建设,实现万村万容的和美乡村。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依然要坚持粮食产业的主导地位,拉长粮食产业链的链条,提升粮食产业的附加值,以及国有企业在粮食产业中的垄断地位,构建“国企+合作社+现代粮农”产业模式,稳定粮食产业的发展,将二、三产业融入粮食产业中,发展粮食产业深加工、数字农业、文创融合等,吸引规模经营的现代农户深入参与,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多元化发展路径,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肩负着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而且量化到村民个人账户,需要集体管理,这与农民合作社的原则和功能是不谋而合的,以社区为门槛建立的社区综合型合作社,注入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民主管理,提高与外部资本对接效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实现乡村资源到乡村资本的转化,只有乡村资源转化为乡村资本,社会资本才能有效地对接,所有在现有条件下需要明确的乡村资源的产权、权益、股份,构建乡村资源的交易市场,在政府的监管下合理流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乡村资源的代理人,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将农户权益量化、虚拟化、资本化,与外部资本进行对接,以此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村干部是农村的精英,也是党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村两委掌控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命脉,起到了与政府、社会资本对接的关键作用。优秀的村两委能够带领村民发展社区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风俗村貌,这就需要村两委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愿意为乡村公共事业服务。加强基层两委的选拔与考核,鼓励年轻人走向基层管理队伍,优先选拔其至国家公务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