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强调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建构起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就决定了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从学情出发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能力与关键品格,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
教学活动本质上说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目标明确,指向清楚,学生一看活动要求就明白自己在学习中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否则学生缺失活动目标,难以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往往是分阶段完成的,对于每一阶段的活动,教师提出的要求以三个为限,不宜过多。如六年级上册《草原》,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课后练习也有“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的训练要求。据此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读课文的学习活动:一是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体会出入草原的独特情感;二是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愉悦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作者描写草原美景的典范语言表达。这样的活动设计目标明确,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承载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课文这一活动来落实,指向精准;再看具体安排的系列读课文活动,分为默读、轻松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三个层次,互相关联,能够确保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有序开展。
教学活动需要设计是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按步骤进行,有条不紊;二是学生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参与度高,能够成为学习主体。如四年级下册《母鸡》,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课后练习安排有“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的训练。根据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在《母鸡》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向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有的教师以朗读来设计学习活动,虽然能够体现简便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活动不具备操作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活动方式,落实《母鸡》一课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把自己的体会用简短的语句批注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默读、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感情。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聚焦学习的关键点,借此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从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作支撑,才能体现生长性的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课后练习提出的学习要求有体会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据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孤抱回来后,渔夫在深夜也回来了,人物之间既有对话又有心理活动,但他们谈的话与心里想的事,看上去有些对不上号,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用批注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这样的活动设计,与课后练习相比,抓住了學习的关键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努力寻找机会,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说出桑娜想说的话,比如“鱼打得怎么样”“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自觉追求明确性、操作性、生长性,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