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研、赛、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创新育人策略研究
——以涉农专业为例

2024-01-09 11:58付涛刘文霞何月秋胡琼芳宋天祥
食品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思政

付涛,刘文霞,何月秋,胡琼芳,宋天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园林绿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宁波 315100)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但为我国思政教育指明发展方向,也对课程思政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在教育领域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转变,将其他学科视作为育人的渠道,并与思政课程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值得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1]。

关于课程思政研究大多局限于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多是说教,学生代入感不强,难以从根本上转变学生思想,育人效果不显著,因此加大第二课堂(科研、竞赛、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让学生动起来并深度参与其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第一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出真正的“德技并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2年,浙江出台《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要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力育人。因此,如何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是必须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无论是国内课程思政教育还是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符合各自意识形态的高素质、有理想、有技能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理想信念有所动摇,总有些不和谐声音不时出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培养出信仰坚定、高素质、有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赵鹤玲[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岛”困境,专业课教学与思想理论课之间长期存在“两张皮”的情况。张华等[3]认为我国高校协同育人主要存在问题是缺乏协同育人意识、缺乏协同育人交流的平台、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蒙丽媛[4]认为不能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混淆,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提出不应将专业课“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而是应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高德毅等[5]指出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容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郑敬斌等[6]提出要想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就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视野出发,若要真正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和学科藩篱,着眼“大思政”格局,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张丽等[7]以习近平总书记金句为统领,整合习总书记对知识点和技能点及课程思政点的简明提示,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辩证法、职业素养的点睛,整体构架教材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四个一”课程思政结构体等。

国外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定义其课程内容,而是将隐性教育寓于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学科课程培养公民合乎国家要求的道德品质及价值观念。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提出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在道德品质的知、情、意、信、行的结构中,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具备3种环境的胜任能力:物质的胜任能力即对物体的影响力,人际的胜任能力即对人的影响能力,公民的胜任能力即对公共事物影响的能力[8]。托马斯·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模式认为完善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这三方面实质是知善、欲善和行善,而且三方面是道德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9]。赫伯特·海曼在其著作《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之研究》中对政治教育做了相关研究,研究个体是怎样接受政治教育,进而对政治思想进行传播,并最终形成政治观念[10]。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指出,学生除了正规课程的学习之外,还伴随着理想、态度、道德习惯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学习,即附带学习,提出教育必须重视正规课程以外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11]。内尔·诺丁斯在《21世纪的教育与民主》中阐释教育界民主的真正内涵,并提及有关爱国思想、全球公民意识、崇高道德情怀方面的学校教育[12]。汉斯·维尔纳-库恩在《德国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中,阐述德国的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的客观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意愿,从而产生主动承担公共生活责任的态度[1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个漫长而又全方位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因此,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德技并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校,其课程思政研究还主要集中于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教育中的融入极少,因此,大学应当加大第二课堂的教育,加大课程思政元素在第二课堂中的融入。涉农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无论是第一课堂或是第二课堂,其融入程度都不够,因此,亟需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创新育人策略,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2 “教、研、赛、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创新育人具体策略

高职院校主要还是依托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综合培养出高素质、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课程思政元素仅处于融入第一课堂阶段,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还鲜见报道,因此,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为例,开发一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即“教、研、赛、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创新育人模式(图1)。

图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即“教、研、赛、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创新育人策略

2.1 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园艺专业隶属农学类,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2.1.1 爱国情怀和“大国三农”情怀的融入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课堂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所学应用于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树立学生远大的爱国情怀和大国“三农”情怀。

2.1.2 环境保护意识的融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的发展,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课程中融入鲜活例子如山体乱砍乱伐导致的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气候变化、植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生态问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此外,呼吁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碗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以及相关公益活动等,从自己做起,切实做到一个合格的“园艺人”。

2.1.3 植物保护与正确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的融入

课堂上通过列举由于人类近年来滥采滥伐导致许多植物濒临灭绝的例子,提高学生对野外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应个人喜好在野外肆意破坏野生植物。此外,在课堂中介绍不同植物应用价值时,如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应树立正确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切不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大肆破坏性的乱采乱伐导致其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增强学生保护植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意识。

2.1.4 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融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园艺从业者的职业特性,讲解“工匠精神”的敬业、诚信、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创新创业等素养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企业“大工匠、插花大师、盆景大师”等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心。

2.2 科学研究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广大硕士、博士等科研人员,成立科研小组,把优秀学生融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中,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和成果撰写,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科研工作是多么艰辛与不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家是多么伟大,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此外,国家要富强、名族要复兴,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科学家,因此,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起到重塑学生正确价值观作用。

2.2.1 科学家爱国精神及科学有国界理念的融入

在平时科研例会上或平时科研工作交流中,让学生了解到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贡献科学家的光荣事迹,学生耳听目染,结合自身从事的科研工作,对其内心必然有所触动,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必然会受到国外势力的觊觎和威胁,近代中国百年耻辱就是典型例子。号召学生勿忘国耻,不可重蹈覆辙,严防影响国家安全等核心技术外流,坚决同窃取国家核心机密和一切反华势力做斗争。最后,呼吁出国留学的学子尽量回国,为国家的富强、名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2.2.2 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的融入

科研工作繁琐且辛苦,而且还要求学生能耐得住寂寞,能够摒弃一切杂念,甘坐冷板凳一心一意搞研究。因此,在平时科研工作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做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学生实际行动感受“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付出才有回报”等“真理”。

2.2.3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职业素养的融入

科研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很多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过程中获得,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还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平时科研实验方案设计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不断去求证、尝试与试错,直到获得最优解或问题解决,创造性地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而不是照抄照搬前人的步骤与流程。

2.2.4 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融入

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尊重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切不可随意篡改实验数据,科研成果要能经得起推敲和重复。因此,在指导学生写科研成果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做到基本的科研诚信,实事求是,绝不可有任何投机取巧行为,做到每句话、每个标点符号、每个数据都要准确无误。

2.3 竞赛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比赛项目越来越重视,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省级、国家级比赛,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如插花技艺、组合盆栽等技能型比赛,此外高校还有挑战杯比赛、互联网+比赛、乡村振兴比赛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依托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带领学生在做研究、实践等过程中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培育出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在此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案例,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园林园艺行业匠人、宁波帮等人物优秀事迹等,让学生认识到“一事精致,便能动人”,要有大国工匠精神。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商人是社会主义领导下的企业家,应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懂得回馈社会,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地唯利是图。

2.3.1 工匠精神的融入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在带领学生竞赛中往往会接触到行业大师或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因此,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大国工匠精神,从内心深处对这些大国工匠产生敬仰之情,树立学生对专业的强列认可与热爱,使之能够持之以恒用一生践行。

2.3.2 创新创业意识的融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若失去创新意识,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在带领学生参加有关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首选要带领学生了解创业过程的基本流程,深入了解那些创业成功者的创业历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创新创业讲座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积累经验,拓展学生商业思维与创新创业意识。

2.3.3 感恩与反哺精神的融入

国家鼓励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企业家要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力提倡感恩与反哺教育,让学生在未来无论发展如何,都应始终不忘初心,懂得回馈社会,多做善事,真正做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等伟大事业中。

2.4 社会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涉农专业实践活动较多,多与土地打交道,如很多教师承担社会服务工作(农村科技特派员、访问工程师、企业横向课题合作等),学校每年暑假都会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因此,在此过程中,融入学生成立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实践中磨练成长。

2.4.1 劳动教育的融入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然而,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涉农专业劳动机会较多,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人的意志,鼓励学生多到田间从事田间活动,多动手播种、育苗、施肥等,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2.4.2 脚踏实地优良品质的融入

做人要脚踏实地,切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受社会上一夜暴富、一夜爆红现象的普遍影响,很多大学生总想走捷径,不愿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事。因此,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让学生意识到现实与理想巨大差距,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脚踏实地朝着梦想前进,才能找到人生方向,获得人生目标。此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涉农专业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很难做大做强。

2.4.3 知行合一思想的融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书本知识,还应具备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

3 结语

国内课程思政研究还主要集中于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教育中的融入还极少,尤其是涉农专业,无论是第一课堂或是第二课堂,其融入程度都不够,急需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创新育人策略。构建涉农专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即“教、研、赛、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创新育人的具体策略,旨在培养出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德技并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