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9 11:58朱振军张芬丁郁
食品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产学研食品

朱振军,张芬,丁郁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广州 510632)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产学研融合协同与集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功能与资源上的优势,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措施、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必然选择以及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目前,高校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已成为提升各大高校育人实效的重要着力点。它不仅能够促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实现,还能够达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实效[3]。因此,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探索与实践高校课程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对社会负责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全国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已陆续展开,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部分核心课程也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例如,王华等[4]、朱士臣等[5]、李才明等[6]以及郭瑜等[7]分别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食品添加剂”、碳中和理念下“食品工厂设计”和OBE理念下“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为“食品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和参考。“食品分子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涵盖了分子营养、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学习内容,是理解现代食品研究科技内涵的重要理论基础[8]。然而,当下缺乏在产学研背景下关于“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此,文章以“食品分子生物学”这一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从产学研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着手,进一步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构建了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产学研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1.1 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9]。“食品分子生物学”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规律、现象及活动,为我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的课程体系中蕴含着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基因复制生命传承时,不仅要说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半保留复制特点,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说法,其很好地阐释了生命的传承,凸显了我国文化的前沿思维。此外,《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阐述的理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映射出周围环境对食物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与“食品分子生物学”中表观遗传学内容有机融合,能让同学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在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引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夯实精神基石,拓展知识面与视野,从而培养其知一万毕的创新能力与精神。

1.2 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推动下,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众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跃升,展现了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措施下我国科技研究取得的瞩目成就。然而,科技持续发展背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待加强。因此,在“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传授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战争中,核酸检测这个词已深入人心,其检测原理与技术是“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核酸检测关键应用技术之一,也是我国能够成功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我国作为世界上该项技术检测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引入我国一些优秀科学家经典事迹,凝聚成中国人物、中国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正如世界分子生物学界领军人物的中国代表施一公院士,将其“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获解析”重大发现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是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揭示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工作原理,被称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展现了中国学者开创世界上最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1.3 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食品产业得以加速发展。在这过程中,尽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得到修正,但行业中不规范、不合法的问题仍旧屡屡发生,无法满足国家实施的食品安全战略要求,也违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初衷[10]。主要是因为这些问题必须要求食品从业者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单靠国家法规政策、媒体曝光等手段的监管和监督是完全行不通的。比如,“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涉及诸多伦理问题,包括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使用、动物福利问题以及新型食品开发的潜在风险,这些对人类健康、生态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亟待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合到“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文化意识,让其未来面对这些伦理问题能够采用批判性的思维并做出明智决策,以对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2 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教师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者,教学体系为课程思政呈现的主要载体,而教学手段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方法。因此,针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难的问题,文章将从优化思政教学师资、创建思政教学体系及创新思政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全方位地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图1)。

图1 产学研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1 优化思政教学师资

教师是执行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主导者,在产学研背景下的教师除了要注重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具备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实效性[11],因此作为“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应以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为基础,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及提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高教国培、国情研修等国家级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领略红色革命路线、基地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举办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比,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此外,基于“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应用型性质,为满足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需求,教师还需通过深入企业实践,不断充实和加强个人传统中国生物技术智慧传承和二次创新能力,将企业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以及展现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实际课程理论教学进一步融合。并且,深刻体会理论实践过程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精神内涵,拓展课程思政实施的思路。

2.2 创建思政教学体系

围绕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精神实施要求[12],从“食品分子生物学”在产业中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将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课程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文章立足于食品类及分子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整体课程教学体系思政教育理念改革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大纲、关键知识点、学科发展史、科技前沿及行业典范等五个主要方面充分挖掘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重点关注我国学科发展领军人物和前沿技术、分子生物技术中的伦理事件和科研诚信、食品生物行业企业文化和经典新闻等方面素材,形成全面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方案。此外,在教学实践和评价反思中不断完善思政教学体系,整合集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多媒体等系列教学资源,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持续化“食品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体系,有效强化落实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精准融合。

2.3 创新思政教学手段

教师可从教材、课堂、实践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建成前沿性、特色性、专业性、层次性、自然性的思政教学体系[13]。首先,开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科技前沿进展特别是我国研究学者的科技原创成果,进行重构和补充,并分享最新的、证据更为充分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结论。同时注重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展开课程知识点的介绍,且内容的阐述做到起承转合。同时依托多媒体手段,比如应用雨课堂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发布、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相关领域课程知识学习,以及采用动图、视频、音频等对抽象与繁琐的思政信息进行展示和讲解,创设集经典问题为导向与智慧教育课堂为平台的科学生态课堂教学体系,形成线上线下教学闭环,不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掌握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拓展教学时空和塑造深度学习、知识内化。此外,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一维,邀请行业领域权威专家作专题讲座,了解行业前沿;二维,构建教师科研项目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应用实操能力;三维,科研机构与企业实践落实学以致用目的。通过三维实践教学,做到真正清楚企业和行业发展所需,加深学生对自身工作社会影响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综上,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达到育人育德的素质目标。

3 构建“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是“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有多方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也有全面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水平的效果[4],因此,打造一套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既要考虑到课程思政效果的全面性,也要评估到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性,只有科学的教学评价,才可更加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并更加准确地捕获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对于课程思政持续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食品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要求和课程思政的特点,提出构建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者结合的“多元化”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图2)。

图2 “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教师对学生课程平时学习情况及期末考核与学生对授课教师整体教学的双向互评基础上,增加以思想政治(当前高校四门必修的思政课程)、科学精神(包含崇尚真理、规范诚信、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人文精神(包含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等)等多个指标为思政教育考核要素,以教学班级辅导员、学业导师、企业专家等多方授业者为同行评价主体,建立“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综合评价”的过程性、“学生自评互评、不同系列教师评价、业内专家评价”的定性及“个体差异、自我实现、面向未来”的发展性三元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学本质从重教、重记忆、重结果、重传承转变为重思想、重能力、重过程、重创新,充分体现了技能、知识、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四方面的培养目标,为“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评价构建了一套全面且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4 结语

文章分析了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并基于此从优化思政教学师资、创建思政教学体系及创新思政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深化“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同时,依托过程性、定性和发展性三步评价策略,构建了“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改革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然而,要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为学生所吸收,教师必须坚持“以本为本”,继续保持对“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革新的摸索与实践,以满足食品行业和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要求。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产学研食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造假必严惩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