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文化视野中南宋山水画山石技法初步研究

2024-01-09 08:34冯狄豪绍兴文理学院
天工 2023年25期
关键词:马远宋韵皴法

冯狄豪 绍兴文理学院

一、“宋韵”之说

气势浩大,所遇披靡,可谓唐风;细韵悠长,余味不断,可谓宋韵。我们往往将唐风宋韵放到一起论述。中华上下五千年,多朝更替,斗转星移,以各朝代的发展时间论,自秦朝至宋朝发展了一千两百多年,从宋朝至清朝又延续了近千年,宋朝几乎处于中心阶段的位置;以地理位置看,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北宋的发展中心是位于中原的河南开封,南宋则是迁都至江南的浙江杭州,两者皆没有远离秦岭——淮河一线。

宋朝虽然长期处于军事防御状态,但是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例如结束了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使国家完成统一;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吸取前人的教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广开言路,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突出,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发展到活字印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并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远洋船只建造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宋代艺术空前发展,书法和绘画延续了前代的优点,同时也创造出许多宋代独有的技法,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创新,丰富了传统的绘画语言,无论是画家还是欣赏者,都产生了新奇的体验。客观地说,虽然宋朝在军事力量上表现不足,但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人为之惊叹。

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宋代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飞花,但是宋韵文化是现在人们应该探寻的珍宝。宋朝繁盛的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悠长的气韵,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影响至今。

我们置身于新时代,以现代的视角来追溯宋韵文化,可以从精神基调、思想要义、审美精髓、生活意趣来体会,发现“宋韵”文化的特点:一是延续了古今的气韵生动,同时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在精神与物质等领域中都做了积极有效的变通;二是在世俗中挺立自己,风骨犹存,于困守中独立、求真理。 范仲淹在《灵乌赋》中表达了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不折意志。朱熹讲“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学说虽相互抵牾,但都有一种振作精神、穷究真理的哲人气概。

二、南宋山水画之变革

毫无疑问,宋代的山水画是有很大建树的。南宋时期的山水画虽然没有北宋“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的论述,但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创造和对后人绘画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以刘、李、马、夏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对比之前的北宋山水画有何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山水画中的人与景的关系加强了。可以理解为,山水画中所出现的人物的活动增加了,使人物在画中不仅起到点景的作用,有些山水几乎成了以人物为活动中心的环境,同时将画家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使之成为介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的山水境界。以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为例,其早期作品《万壑松风图》(见图1)和后来的《江山小景图》(见图2)、《清溪渔隐图》(见图3),在画面内容上,突破了由无人转向有人的情境,在单调的山水、云石中,增加了名为“人”的新元素。这一变化,使南宋山水画在向“有我之境”转变中,慢慢强调人物在画卷内容与构图中的融入,突出人物主体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这个现象就如同北宋后期以诗句为题的山水画创作,造就了向“画中有诗”过渡的氛围意向。

图1 《万壑松风图》局部 李唐/作

图2 《江山小景图》局部 李唐/作

图3 《清溪渔隐图》局部 李唐 /作

第二,因为“师造化”的原因,南派山水逐渐取代了北宋时期的北派山水,南宋的山水画家善于在构思画面上下功夫,不像董源、巨然那样的传统构图,而是通过裁剪、布势,改变了北宋山水画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突显出“人化自然”的主观意向。南宋的画家虽然也画大幅、饱满的作品,但是他们更擅长将画面元素虚化、留白,将画面整体内容部分画成一角、半边等图式,更突出画作的尺度感、空间感。例如马远的代表作《梅石溪凫图》(见图4),兼工带写,作画微妙且洁爽,马远取了个小空间画面,山石用大斧劈皴画法,简洁概括,又用重墨勾勒轮廓,再渲染,使之产生微妙的明暗过渡。画面中还故意留出大片空白,给人一种朦胧的水雾缭绕之感,具有虚渺的意境,而这种取景,这种构图,既留白又营造意境的笔法,称作“边角之景”,所以,马远又名“马一角”,他仅画山石一角、春水一湾,上不空天,下不留地,与宋代普遍全景式的山水构图完全不一样。

图4 《梅石溪凫图》局部 马远/作

第三,基于南宋之前的那些传统画法,抑制不住抒发内心情感的南宋画家掀起了探索新画法和新风格的热潮,使得南宋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并出,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界限难以区分。在山水画绘画技法创新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创造了许多新的皴法,就如李唐在其作品《万壑松风图》中所使用的“斧劈皴”法,表现了山石山崖的自然形貌,且与现实的匹配度极高,深度还原了山体,极大地体现了其中所蕴含的“宋韵文化”。

三、李唐《万壑松风图》山石之创新

李唐的代表作《万壑松风图》为淡设色绢本大轴,纵188.7 厘米,横139.8 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尺度巨大,采用顶天立地的构图,其中描绘了一处主山峰,尤为峻峭,同时又有左右两山环绕,伴有白云飘浮,却无碍于呈现完整的地貌,山脚下有一片松林。从整个画面可以看到,山峰耸立高远的构图,瀑布飞泻而下,山泉奔腾,山腰又有云雾缭绕,若静若动,画中山上又有茂密的松林,略低于山头的位置,松林和后方的山体之间运用留白的方法来表现白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若静若动的感觉,用留白的方法来表现白云,是这幅画比较有特点的地方。从构图来看,此画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见图5)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采用了顶天立地的构图,但是李唐的作品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在这种雄壮的感觉之外,又加了一层苍劲,这是层次的丰富,人的通感。从技巧来看,采用了一些水分较多的湿笔,来表现出云气蒸腾的气象、气息、感受。

图5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作

李唐在《万壑松风图》中使用的皴法非常特殊,他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的皴法技巧综合运用于所画的山石之中,对我们研究南宋山水画山石技法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画中的笔痕非常干爽,用笔时显得非常“瘦”和“硬”,采用了几种典型的皴法,其中一种我们称为“丁头皴”,起笔的部分有一个突出的笔痕,就像钉子的头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这种皴法叫作“刮铁皴”,因为在起笔之后,行笔时笔肚再略微按压下,拖行的时间再长一点,那么这个“丁头皴”就变成了“刮铁皴”,就像先用一把坚硬的小刀在铁片上刮一下所呈现的效果一样,既有“苍”的破败感,又有“劲”的力度感,就像是在画面上看到的“刮铁皴”这种效果。有的时候,他的皴法就像雨点一样落下,这种皴笔就被称为“雨点皴”。这些皴法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有一个大的归类,叫作“斧劈皴”,又叫“小斧劈皴”,其画面的效果,似斧子劈砍木头或石头所留下的破裂的痕迹。“小斧劈皴”的出现,可以表现浙江杭州周边地区的山崖山岩的自然形貌。而且浙江这一带,山崖山体往往都是湿漉漉的,带有潮湿的气息,同时又有一些水的光泽,在山崖上呈现很湿润的山体,这种笔法和我们看到的这种自然现象的匹配度是极高的,而且这种笔法可以有效表达出石块坚实、凝重的感觉,他探索出一种更加率意、更加充满写意情趣的创作理念。

从用皴法的归属来讲,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主峰多用“刮铁皴”与“丁头皴”,中部山石偶用“解索皴”,再加上首创的“马牙皴”,画出了岩石的凹凸和风化状。山麓坡石,多用斫笔和“丁头皴”,兼用“豆瓣皴”和“刮铁皴”,充分表现了山石的结构、纹理,近处的松树枝干纠缠,虬曲有力,露出的树根更展现出线条的功力。此画虽然以山景为主,然而左侧之水全用线条画出,形成流水逐级而下之状,其跳荡之势使沉雄森严的山峰更加充满活力。

四、马远、夏圭山石之再造

宋孝宗时期的画院山水画家不多,艺术成就较高的有阎次平。跨越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有李迪、刘松年,而后则有李嵩、马远、夏圭等大家。理宗时期,擅长山水的画家有陈清波、刘远等,虽各有所长,但只能看作是院体山水画的余波,因为继承李唐并持续其革新,在马远、夏圭时代就已经完成了。

马远的代表作《梅石溪凫图》为设色绢本册页,纵27 厘米,横28 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属于小景一类,画面仅仅截取了一角山麓、溪水,野梅红、白,斜出于山崖,溪水清澈,群凫活跃,冒着春寒游泳,大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趣。署款“马远”两个小字于左角山石上。近处的山石沿用了李唐在其作品《万壑松风图》中的画法,用浓墨“大斧劈皴”勾勒点染,对岸山石施以淡墨,清刚猛烈,简洁概括,山石的尖梢处如同铁钉一般尖利峭拔,由于墨色浓淡的不同,拉开了空间距离,表现了透视的关系。远处的山坡细石,则是先用充分吸收水分的毛笔迅速渲染、晕淡,一遍成形,其中还会产生一些微妙的明暗过渡,这种画法不同于对山水的层层积染的画法。相比于李唐,马远的山石不那样抖擞精神、清爽,反而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自然气息,山石的线条感、肌理感比较少,注重整体的感觉,这就是继李唐之后山石绘画技法的又一创新。

《溪山清远图》(见图6)是夏圭的代表作,此画为水墨纸本长卷,纵46.5 厘米,横889.1 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先作近景,巨石用“大斧劈皴”和力度很足的勾斫,凸现其质地和块面,丛生的杂树后露出了背景的一片松林,楼阁屋宇藏于其中,石畔画两三艘渔船,渔夫正携网而归。近景之上,淡墨作远山、树影,连接更淡的空蒙山水,过渡到中段。中段画峭壁直插江心,溪桥通向幽壑,水天一色的浩渺江天使远景难辨,山下画竹林、草屋和隐约可见的隐世高人。后段高峰险峻,近处山林茂盛,溪流曲折,展现了从阔远到深远之变。夏圭不仅在皴法上学习了李唐和米友仁,在风格上也兼得二人之所长。正如董其昌所说:“夏圭师李唐而更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他人破觚为圆,此则琢圆为觚耳。”

图6 《溪山清远图》局部 夏圭/作

五、结束语

“宋韵”隐喻世人在不失原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同时,还应当坚持文化自信,保持优良气概。就像南宋山水画山石的技法一样,在继承前人经验、技巧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前人没有的,适合自身的,创新的画法,来体现山石本身。陈寅恪先生曾说:“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历史中的宋韵文化,期待着我们将它唤醒,在新时代的生活中“活起来”并“传下去”。

猜你喜欢
马远宋韵皴法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南宋绘画专题
丫环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