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篇目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探析*

2024-01-09 13:04:07张智慧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篇目高中语文人生

□ 张智慧 葛 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应得到高度重视。”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教育,提升生命,应成为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教育原本就是具有生命意识、关注与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1]本文首先探讨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元素,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然后结合高中语文教材,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素材

(一)生命观在我国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的影响力开始式微,维持各个诸侯国之间平衡的力量不复存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面对战争,人们常常有朝不保夕之感,怎样面对生命成为先秦思想家思考的重要问题。“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由于社会动荡,维系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人们对生活失去希望。诸侯国之间的无序状态使大国攻小国,强国攻弱国,诸侯欺凌天子,大夫欺凌诸侯的现象时常出现。周武王分封天下时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这个时候,华夏民族的优秀人物纷纷寻找“解民于倒悬”的方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人的责任感,致力于重构社会秩序。孔子认为“天命在我”,孟子认为“舍我其谁”,赋予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儒家注意德行的修炼,以道义的担当为导向、以道德的实践为路径推动个人主体通过修身养性涵养自身生命意识,形成完善的意志行为。”[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强调独立自由的价值,肯定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傅佩荣先生认为:“庄子的‘无用’观念并非否定世间的一切‘有用’,而是要化解因为执着于‘有用’而带来的困扰和危险。”[3]出身底层的墨家学派,对弱肉强食的社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们积极奔走,救弱济贫,用行动本身彰显生命的价值。

(二)生命观在我国的发展

1.汉代思想家著作中体现的生命观。

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解,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终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是体现在人的尊严以及价值的实现。战国末期开始,儒学受到阴阳家的影响,儒学的内涵得以扩大,法天的精神受到特别的强调。董仲舒创造了“天垂象,圣人效之”的思想模式,形成了“天人合德”的哲学,扬雄对这一思想模式进行发展,提倡一种重人的精神,以促使天人感应的法天精神的转化。[4]王充扬弃了天人感应学说,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他在《论衡》里批评了各种迷信学说,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魏晋时代的生命观。

魏晋时代,古代中国又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刘伶、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选择了回归自然,逍遥于山水之间。通过逃避的方式来面对司马氏集团的疯狂迫害。阮籍和嵇康受道家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同样肯定生命的价值。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只能用消极的姿态反对强权对生命的戕害。阮籍为了回避司马氏的拉拢,曾经连续醉酒几十天。嵇康为了让朋友不受牵连,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生逢乱世,魏晋时代的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桓温对着一棵树感慨“树犹如此”。《古诗十九首》里,也有“人生忽如寄”的句子。他们或者寄情山水,呼朋引伴,宴饮雅集,或者炼丹服药,长啸清谈,吟诗作赋,以回归自然、享受生命的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

3、理学中的生命观。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振聋发聩,肯定了人的价值,赋予人强烈的使命感。二程、朱熹、陆九渊等人探讨了修身养性的方法,使普通人有了“成圣”的途径,从而得以扩大生命的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里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素材

(一)《赤壁赋》《兰亭集序》《陈情表》等散文里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素材

在《赤壁赋》里,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像曹操、周瑜这样曾经建功立业的伟大人物,同样会被历史的浪花“淘尽”,更何况我辈“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平凡人?但是苏轼从道家汲取人生的智慧,辩证地看待人生。人生需要有所舍弃,然后才能有所获得,从而在自然中获得永恒的意义。《兰亭集序》里,文人雅士春日宴饮,“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然而转眼之间,一切都“已为沉寂”,不禁让人兴尽悲来。王羲之探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放浪于形骸之外”,一种是“悟言于一室之内”。这两种人人生取舍不同,但都会“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从而获得人生的乐趣。最后得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结论,感慨“死生亦大矣”,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二)《张衡传》《苏武传》《屈原列传》等人物传记里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素材

《张衡传》里详细介绍了张衡在政治、科学、文学三个方面的成就,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拥有巨大的潜能,生命的价值不言而喻。《苏武传》里,苏武有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在异常艰苦凶险的环境里生存下来,不仅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把儒家的刚健精神发挥到极致。《屈原列传》里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固然令人扼腕叹息。但屈原高远的志向、“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不愿降志辱身的精神,反而能激励后人更好地活下去。

(三)《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书愤》等古诗词里的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素材

《登高》里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相反在他遇到多重磨难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忧国忧民,不困囿于个人的命运,反而能着眼于历史的使命。《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诗歌中的名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用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消解了人生的苦难。陆游在《书愤》里,表达了人到暮年依然不忘使命,力求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珍视时间,热爱生命。

三、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篇目中的生命教育的实践方法

高中教材里收录的文学作品,种类丰富,选材精当,深入浅出。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篇目,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体悟生命之珍贵

中国古典诗词里常常出现生命短暂的慨叹。《古诗十九首》里有“生世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名句,因为生命短暂,所以生命才弥足珍贵。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离骚》(节选)中有屈原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正是因为时不我待,所以屈原才要“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曹操《短歌行》里的名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早晨的露水,和佛家的“如露如电”异曲同工,但也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他才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面对浩瀚宇宙,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同时也体悟到了生命的珍贵,于是达成了和生命的和解,开始悦纳自己,感受清风明月之美。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重新审视生命,然后珍视生命,并最终体悟到生命的意义。

(二)通过对经典篇目的诵读,感受生命之美好

诵读经典篇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审美途径、一种艺术享受。《论语》里记载了孔子对《诗经》功能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但文学的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审美,生命美学是后实践美学。正如潘知常先生所言:“生命美学是关于人类生命和审美活动的意义价值之学。”[5]诵读不仅是学习经典作品的方法,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里谈到梁启超先生在谈论经典作品时“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足见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足见诵读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中国古典诗词里讲究韵律和谐,诵读古典诗词散文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文学之美是生活之美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然能够从生活中窥见生命的多姿多彩,从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三)通过对优秀人物的探究,感受生命之强韧

在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经典篇目,而每一篇经典篇目背后,都和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关。我们通过对经典篇目的学习,可以和古人对话,感受古人伟大的心灵、坚韧的生命。无论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率性自然的李白;无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还是“相忘于江湖”的庄子;无论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还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无论是怀才不遇的陆游,还是得君行道的诸葛亮……每个历史人物都彰显出伟大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格力量必将感染我们,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出师表》里,我们能看到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陈情表》里,我们能看到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他“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为了回报亲人的养育;《赤壁赋》里有苏轼对生命的洞察,《项脊轩志》里有归有光对时光的感悟……从经典作品里探寻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最终获取他们磅礴的力量。

(四)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思考,感受生命之博大

陆游谈创作时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似乎很强调灵感,但是灵感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乌台诗案”的遭际,被贬黄州的苏轼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千古名句,同样,如果李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也就没有机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而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美好诗篇。每一篇经典篇目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而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我们从一篇篇文章中认识一个个人,更从一个个故事里面学会如何做人。苏武牧羊的故事,不仅有对国家的忠诚,更体现了一个人伟大的使命感和生命力,从苏武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张力和坚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侠客的勇气,《鸿门宴》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存的智慧……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生命的波澜壮阔。人生是复杂多样的,正是因为人生的复杂多样,我们窥见了生命的多姿多彩。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五)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感受生命之多彩

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实践,其中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包括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创作中感受艺术之美、生命力之强、创造力之伟大,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在对古典文化篇目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作古诗词、散文等体裁的作品,不仅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体验,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让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生命之美,不仅是我们的使命,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篇目高中语文人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