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微专题,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2024-01-09 13:04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语文

□ 章 俊

在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群文阅读等理念观照下,开展微专题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现转型的应然选择,也是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褚树荣老师也指出:微专题是课标进课堂的合适通道。所谓“微专题”是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情和学情,教师提炼出小而精的教学点(聚焦核心的语言知识、典型的文学现象、关键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审美方法、有效的思维训练、重要的文化话题等),并围绕这些教学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1]9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把新知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能够把相关知识进行勾连,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2]1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讲授,而是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具体情境中主动进行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运用以上理念,教师选择适切的教学点作为微专题,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度阅读与表达的欲望,引领学生深度参与语文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单元,依文构建微专题

所谓“基于单元,依文构建微专题”,就是不打破单元布局,不打乱课文次序,在课文的内部提炼教学点,把教学点开发成微专题。为什么要“基于单元,依文开发微专题”呢?褚树荣老师说:“新教材”是“教之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依据单元框架,教好现有课文,应该是使用“新教材”的常态。[1]11

1.聚焦单元主题,形成微专题。

统编教材“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3]55。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大单元教学意识和整合思维。在充分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之后,为了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宏观把握单元特点,围绕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开展微专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从散文基本学理、统编教材特点、新课标要求和学情等角度分析,再结合大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应是侧重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迁移运用。基于此单元主题,可以开发出微专题——欣赏并掌握散文情理兼融、知性与感性并具的特质。为了落实微专题教学,可以设计以下任务活动:(1)找出写景的精彩段落(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任选其中两篇),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其神韵的。(2)请从本单元课文任选一篇文章分析其在景、情、理的交融运用。(3)探究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4)学习这些散文后,你觉得应该怎样阅读“写景类”散文?(5)结合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选写身边的平常景物或是市井生活,借鉴本单元散文写法,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小片段或写景抒情散文,阐发哲理,思考自然和人生。(6)结合阅读体验,选择一个或几个视角,就本单元课文写一篇鉴赏性短文。任务(1)(2)(3)是指向文学阅读方面的设计,意在提升学生文学审美鉴赏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精思、阅读习惯;设置任务(4)(5)(6)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读写结合意识,倡导学生把握散文艺术表现方式,珍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注重写作经验的借鉴和分享。[4]17

2.在文本纵深处,开掘出微专题。

就教学内容而言,要突破“单篇”,突破“文本”,课文要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就教学范围而言,要突破“课堂”,突破“教师讲解”。[5]8教师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依据文本向纵深开掘,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比如:浙江桐乡高级中学的杨大忠老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要突破单篇,突破文本,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抓住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水浒传》的情节描写这一教学点,设置了三个微专题构建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纵深处,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写作。这三个微专题是“对名家观点的批判质疑”“对故事情节的理性思考”和“对作品某些内在特征的否定批判”。这一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新颖别致,对微专题教学很有示范和指导意义。因为就小说教学来说,教师如果要推进阅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一般会围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表达等学习任务群来设计学习活动,如此设计自然情在理中,也方便教学实施。杨老师围绕“思辨”进行微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其旨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传统观点的理性质疑与重新判断,勇于思辨,敢于探索。杨大忠老师的这次教学实践证明,实现小说深度阅读,涵育文学素养,不仅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思维分析与自身体验达到真正的理解,还要通过审辨式思考、阅读思想的构建,获得阅读素养的提升,创造出阅读的再生价值。

不论是开展“聚焦单元主题”的微专题教学,还是“在文本纵深处开掘出微专题”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站位,依据新课标、教材、学情、教情,从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转变为依托教材、聚焦单元主题的整合设计,以统整的思想组织课程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深度对接。

二、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

所谓“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即打乱教材选文秩序,根据教学目标,把教材的选文重新组合,构建出与教材不同的专题。为什么要“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其一,教师应当具备对课程深度开发的本领。其二,教师本来就拥有课程开发权,可以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师本化”重构,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对现有选文重新组元,丰富课堂教学的样态,满足师本、生本、校本的需要。[1]11其三,新课标倡导教师以课程设计者的身份来重构教学内容。基于此,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增删、整合、提炼,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是新课程实施的应有之义。

1.寻找群文关联性,提炼微专题。

群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开发微专题同样离不开群文教学。教师可以从课外寻找与课内这一篇文本有关联性的文本,从关联点处提炼出微专题;如果是课本的不在同一单元内部文本有关联性,那么就可以大胆梳理、增删、提炼,自主开发出微专题。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组织微专题教学,都要抓住群文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微专题,围绕微专题设计学习任务。

比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这三篇母爱作品主题具有相通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以及儿子的悔恨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这相通性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开发出微专题的关联点。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为了推进阅读,笔者设计了“发现并理解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情感错位”微专题学习活动。通过阅读、比对、互文参照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总结出两重情感错误。这次微专题教学不仅引领学生理解作者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情,也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与母亲这种爱的错位,以及由这种错位而带来的作者无比悔恨与遗憾之情。教师通过微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与深度写作。

又如:杨大忠老师在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巧妙设计了一个“微专题”教学环节:让学生把《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平凡的世界》关于“爱情的性质”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就此开发出微专题,可谓独具慧眼。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直至以身殉情的凄美故事。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贺秀莲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农民式的爱情模式,他们的爱情没有浪漫诗语,没有绵绵情话,也没有赞美诗篇,有的只是一种纯真和质朴。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虽然迥异,但又有着相同点。杨老师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⑴面对爱情的困境,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的是毫不犹豫地为对方殉情;在孙少安遇到人生最大困境的时候,贺秀莲的表现如何?这种表现对孙少安产生了什么影响?⑵就爱情的结局而言,这两类爱情都是悲剧。秀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她去世后,孙少安还会振作起来吗?⑶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爱情,有何共性?[6]99这三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由课内文本阅读导向课外的整本书阅读。学生要想完成此项学习活动,必须在阅读“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整本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问题设计模式一分为三、连续追问、层次递进,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学习的深度。

2.围绕重要的文化话题,构建微专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三大文化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学科育人,树立文化自信必由之路。比如: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成语教学属于词语教学范畴,在语文新授课教学和高三专题复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成语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场却零星松散,缺乏整合,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忽略了成语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关于成语教学,浙江宁波李惠利中学邵吉斌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视角组织成语教学,开展“成语文化”微专题教学,可谓选题视域宽广,设计既新颖又有深度。他先带领学生追本溯源,探寻成语的主要来源,让学生明白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有力的铺垫;然后带领学生从格式、音韵、内涵三方面探究成语形成的原因,进而梳理总结成语的基本特点;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从古人对世界万千的看法、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生的思考等维度总结探寻成语中的文化之美,培养了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依据教学考一体化理念,开发微专题

教学考一体化,是指在学科教学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教学、学习、考试评价之间彼此适切,保持一致性。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考彼此适切呢?开发微专题,进行读写融合式训练,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比如:2023年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题选材摘编自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聚焦“调查研究”话题来选材命题。这既紧密贴近时代,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很好地融入高考试题;同时也较好地渗透了教学考衔接的理念。试题有效链接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上册第四单元中“家乡文化生活”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导言部分谈到:“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为核心价值指标以及“信息获取”“理解掌握”“操作运用”等命题维度,这些都是此道试题观照的理念和命制的依据。本题的命制高度贴合试题材料,有效回应教材,紧密依据课标,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地思考,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考生只要读懂了试题的命题用意,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又如,笔者在执教统编版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后,让学生聚焦我国最近的军事科技成就——“福建舰”顺利下水的话题,开展了微专题学习。学习小组筛选后推荐了三个文本作为阅读材料:《“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新航母福建舰中的“大亮点”》《中国航母“福建舰”新科技》。通过本班学生平时答题来看,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快速整合能力。②容错能力(即使当系统中的一些组件不能工作,它也可以继续正常执行其功能的能力)不强。③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有偏差。④分析与概括内容要点不全。基于这样的学情,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我依文设题,命制了一系列题目给他们训练。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

有网友认为:“‘福建舰’造价不菲,国家花那么多钱发展航母,还不如去改善民生”。请结合文中材料对上述说法进行点评,拟出评论要点。

命制此道试题,是出于以下思考:

其一,基于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情境来命制试题。

这种情境化试题命题方式因社会生活的丰富以及取材角度的多样,天然具备了千姿百态的特质。命题人从个人体验、社会生活或学科实践中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解决文本外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强调试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强调高考命题要和教材衔接”的问题在近几年全国卷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福建舰”顺利下水,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弯道超车般地追上了美国海军的发展脚步,是我国国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国人引以为豪的。在学生面临学科选择和职业选择之际,选择这个题材,贴近了学生的成长实际。让学生“结合文中材料对上述说法进行点评”,拟出评论要点,既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真实,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也让用心学习的学生有了获得感。

过去试题只要求考生概述文章内容;而回答这道题,除了概述要点,还要在新的语境中对要点进行转换,要针对不良现象(概述),表明自己的观点(转换成对现象的看法:评判现象,分析错误原因,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试题不仅检测学生的概述能力,还要求学生将静态的文章要点转换为交流中的观点、主张,虽然交流对象潜隐,但交流目的明确,需要考生实现语言由静到动的转换,这类试题还能促进考生关注现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益。

其二,侧重训练学生跨学科学习理念下的答题逻辑。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回答语文阅读题。我给学生的答案示范是:①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但发展民生与发展航母并不矛盾。建造航母意义重大。“福建舰”顺利下水意义非凡,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标志了中国已掌握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大大增强了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重要性)②发展航母有必要。因为中国当前的海军实力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需要之间尚存差距,航母仍然是中国进行海上作战和威慑的战略性力量。(必要性)③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不断发展航母事业,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辩证思考)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当下的教育热点。有想法让学生体会一下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学科“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回答问题。因为我们学习的“终局”是直面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不分学科,它以综合性的具体问题而非界限清晰的学科知识的面目呈现。这就是“跨学科”学习之所以必要的底层逻辑。哲学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成长要求相匹配。

其三,体现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读写融合教学考一体化的理念。

该任务设计从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勾连内外文本,设问聚焦“读写融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材料后,运用学到的议论文相关知识,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逻辑的表达,并且考虑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读写共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渗透写作思维的训练,在深度思维训练中实现读写融合,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本次“‘福建舰’顺利下水”专题读写训练,是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学习基础上开展的微专题学习。在“语言表达与交流”层面,训练了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在“发展逻辑思维”层面,培养学生能够“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在“提升思维品质”层面,旨在让学生能够“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如果说专题学习是高屋建瓴的整体建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微专题是贴着地面飞行的具体操作。微专题学习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是否进入深度学习,是否形成新的认知建构。[7]21通过“依文开发”“重新组元”“教学考衔接”等方法,构建“微专题”,设计真实的情境任务,提供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与深度写作,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是理想而又接地气的新教材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