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琪,李杨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59)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璀璨文明,催生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大运河常州段位于整个水道系统的江南运河段,是江南运河段中唯一连江通湖的河段。常州城“依运河水而生,引运河水而筑”,素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美誉[1]。大运河常州段亦保存着独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就极具代表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宗旨与根本目标。大运河常州段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化及传承、发展与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是运河沿线文化流动交融、历史沉淀凝练的结晶。对其进行传承发扬,有利于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延续和创新;有助于民众提升对大运河及相关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了解地域民俗及审美习惯,加深对民族个性的认知;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现地方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与民间文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有常州乱针绣、常州微雕、常州留青竹刻、万绥猴灯、常州唱春、常州掐丝珐琅画等[2],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3项,分别是金坛刻纸、常州梳篦以及董永传说[3]。
大运河常州段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留住民俗记忆、延续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媒体服务的兴盛,受市场经济影响、工业化生产冲击,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危机,产品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互动参与性弱等问题,相关产品与艺术形式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金坛刻纸是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代表性的遗产之一,浸润了深厚的本土民俗文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具有传承与发展价值。
金坛刻纸由剪纸类传统手工艺技能衍生而来。剪纸,又叫刻纸,即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4]。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传播和演化的,能够生动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审美趣味。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具有运河关联性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徐州剪纸、扬州剪纸、金坛刻纸。不同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孕育的剪纸工艺,在艺术形态、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5],为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金坛刻纸是以金坛为中心的刻纸艺术的总称,是常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素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
金坛地区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百姓生活富足,这为民众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金坛又地处交通枢纽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金坛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金坛刻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金坛刻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为了驱鬼祛邪、祈福迎祥,逢年过节,金坛民间家家户户会挂一种带有镂空图纹或象形字纹的纸。这种被称为门笺、喜笺或花笺的镂空纸,便是金坛刻纸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金坛刻纸作品大约于晚清出现。20世纪70年代,在一批美术工作者的努力下,金坛刻纸得以走进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创作团队、创作机构获得全面发展。发展至今,金坛刻纸已累积了600多个品种,形成了地方品牌和特色,享誉国内外[6]12-13。
金坛刻纸有着江南剪纸特有的清秀雅致韵味,同时又以宏大的规模与繁复的构图著称,兼具包容与开放的特质,它在题材内容、材料工艺、尺寸构图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题材内容上,金坛刻纸具有开拓创新的特点,这在传统民间剪纸中鲜见。金坛刻纸作品种类繁多、主题丰富,如传递吉祥寓意的《龙凤呈祥》《牡丹图》《春江花月夜》,讲述历史故事的《昭君出塞》《屈原》,反映水乡情韵、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的《采菱图》《捕鱼图》《假日荷塘》,表现民居建筑、风景名胜的《大运河》《延陵刻痕》,歌颂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的《华夏一家亲 同为圆梦人》《从雅典到北京》等。这反映了金坛刻纸在题材选择与艺术创作上具有较高的开放度。
材料与工艺上,传统的剪纸作品大多采用单色纸质载体进行创作,而金坛刻纸为了呈现丰富细腻的视觉效果,除了使用精巧细致的阴刻阳刻之外,还会使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同时,金坛刻纸大胆尝试并创新使用漆纸、吹塑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金坛刻纸还首倡叠层的表现手法,利用宣纸半透明的效果映衬描绘对象的形体线条和造型特征,层次感的表现更为丰富。
尺寸构图上,传统剪纸受剪制工具限制,作品尺寸多为小幅,而金坛刻纸的主要工具是刻刀,小幅、大幅甚至巨幅作品皆常出现,创作者可以根据题材内容和画面构图进行选择。此外,其他传统民间剪纸构图相对简单,但金坛刻纸构图考究,既重视丰富繁茂,也讲究简洁精炼。其构图方法不仅吸收了国画中留白的精髓,还借鉴了西洋版画的焦点、透视等方法,画面立体感强,作品完整而大气。
广泛的题材、别致的材料、独特的工艺,再加上考究的构图,使得如今的金坛刻纸别具一格,以至于工艺美术大家都评介“金坛刻纸有别于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鲜明特点,无论是传统题材作品还是透露现代意识的作品,都带着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家所没有的刻纸符号”[6]78-79。
2008年,金坛刻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坛刻纸之所以能够位列国家非遗名录,与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其倡导的积极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首先,金坛刻纸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记录着金坛地区民众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理念,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历史事件、文化特质、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等。其次,金坛刻纸具有别具一格的工艺与艺术价值,其在题材内容、材料工艺、尺寸构图等方面独具特色,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丰富性,也为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金坛刻纸在推动社会发展、调节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坛刻纸传播和谐美好的主旨寓意,以积极向善、勇于进取的道德文化熏陶人民,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向望,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围。
现如今,金坛刻纸主要以艺术品的形式存在,供人们观赏、收藏,在商务馈赠与地区、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作用,发展路径较为单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坛刻纸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大多数金坛刻纸的传承人为子承父业,或通过拜师学艺传承相关工艺。受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金坛刻纸逐渐被冷落,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多数传承人年龄较大,老艺人不断减少,而农村青年大多离开村镇谋生,加之金坛刻纸学习周期长,掌握难度大,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极少能坚守这一清苦的传统工艺。
过去,金坛刻纸主要用于祛邪祈福、美化装饰,是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物品。但随着社会进步与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大家更愿意选择价格低廉、样式新颖、购买便捷的工业化生活用品。金坛刻纸的实用性逐渐弱化,基本退出普通民众的生活,转而成为手工艺品。在现代社会,艺术性强但实用功能减弱的金坛刻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的剪纸作品相比,金坛刻纸作品形象还不够鲜明,地方特色不够突出,识别度较低。金坛刻纸的保护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作品缺少地方特色,难以诠释常州运河文化、展现常州地域特色。同时,产品展示与包装形式较为单一陈旧,缺少独特性。
现有的金坛刻纸产品过度依赖手工制作,类型单一,缺少现代因素与创新性因素,作品的现代设计感不强。除了传统平面化的刻纸手工艺品,其他展现形式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
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其优秀元素与艺术形制可以演化孕育出新的艺术样式。金坛刻纸应走坚持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立足大运河常州段人文地理特质,将现有手工艺形式与现代科技智造结合,通过挖掘地域特色、培养专业人才、利用现代媒介载体等渠道拓展发展空间。
首先,创作者可从大运河沿岸特色入手进行创作开发,例如挖掘大运河常州段的名人文化与水乡文化,用金坛刻纸的形式讲述常州运河文化。其次,创作者可通过金坛刻纸展现常州各村落的景致风光,如有着独特自然风光的李家园村、桂林村、庆丰村、东南村等皆可入画,串联20多座美丽乡村、“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1号公路亦可成为巨幅或系列化刻纸作品的表现内容。再次,城市标志性建筑也可作为金坛刻纸的创作内容,如集科普、游乐、演艺于一体的中华恐龙园、有着中国最高佛塔之称的天宁宝塔、拥有三区八景的国家4A级景区红梅公园、现代地标建筑传媒大厦等。此外,常州的地方美食,如大麻糕、银丝面、虾饼、金坛封缸酒、寨桥老鹅、郑陆脚踏糕等,都可作为金坛刻纸的创作元素。最后,常州的风俗活动也是金坛刻纸可以采用的题材内容之一,如二月初八热闹的杨桥庙会、以鱼为主要表演道具的传统舞蹈“指前鱼灯”等。
金坛刻纸还可与城市现代文化生活相融合。节庆期间,商场街道可以装饰具有现代设计感的金坛刻纸作品,增加节日气氛。此外,在产品互动方面,金坛刻纸可开发私人订制服务,如人物小像、家族群像、特定场景等,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父析子荷、师徒授艺的技艺传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金坛刻纸在现代社会传播发展的需求。扩大金坛刻纸工艺的群众基础、分层次进行差异化教学、拓宽教育学习的渠道、扩充创作者队伍,才能更有利于其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教育中,目前,金坛许多中小学的美术课都设置了刻纸教学内容,但常州市区大多数学校并未开展此方面教育教学工作。常州市中小学设置金坛刻纸教学内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手脑协同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能为金坛刻纸的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因此,笔者建议常州各中小学课程中可增设金坛刻纸教学内容,增加办学特色。此外,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相关机构可举办与金坛刻纸相关的研学旅游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拓展视野、学习知识。为了更好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金坛刻纸的关注度、培养孩子对金坛刻纸的兴趣,相关机构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剪纸作品展览以及比赛活动,提升其刻纸审美水平,磨练其刻纸技艺。
在高等教育中,金坛刻纸可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融入课程体系,课程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传统工艺技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学习金坛刻纸工艺,提取其形式语言,融合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训练,为金坛刻纸设计更丰富的产品造型。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金坛刻纸可以与文创设计结合,学生以专题形式进行专业创作,这也为金坛刻纸在多载体中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在社会教育中,首先,博物馆及文化艺术中心可设立金坛刻纸展示与体验区域,并定期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方便民众学习,扩大金坛刻纸的群众基础。另外,相关机构可组织与金坛刻纸有关的展会、艺术节及论坛活动,扩大金坛刻纸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此外,专家学者可通过著作和现代网络平台宣传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金坛刻纸的现代化转型依赖于不同的载体,金坛刻纸融入不同领域中能获得更大的传承发展空间。例如,文创产品兼具文化性与艺术性,创作者可利用现代设计表现手法,将金坛刻纸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的造型设计中,设计出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类型,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金坛刻纸可以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出现在服装与首饰设计中。在家居设计方面,金坛刻纸可以在室内装饰中得到应用与推广,通过图案、光影等变化让家居空间更具趣味性。此外,在建筑外墙和装置设计中,创作者可将金坛刻纸元素融汇其中,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大面积视觉冲击,带来新颖有趣的感官体验。金坛刻纸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开发以金坛刻纸为表现形式的动漫作品及其衍生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另外,在涉及城市形象和对外宣传的视觉传达与数媒设计中运用金坛刻纸元素,也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将高校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平台资源有效结合,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金坛刻纸在多媒介载体中获得传承与发展。
大运河常州段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展现,需要选取具有常州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坛刻纸,可以让市民、游客更了解常州的历史文化,建立民俗情感和地域环境意象之间的联系。在提供金坛刻纸及衍生文创产品的基础上,相关机构可开辟适合金坛刻纸文化旅游的体验区,让人们真切感受金坛刻纸的设计、制作、使用过程,通过体验式消费模式,帮助人们获得心理满足感。同时,相关机构还可开展旅游文化节和“遗产地”搜集打卡活动,与大运河常州段其他非遗点进行联动设计,立足常州大运河文化,拓展旅游链条,逐步将与金坛刻纸相关的旅游发展成特色文化旅游。
以金坛刻纸为代表的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常州地方人文精神,是市民与游客了解常州民俗民风的窗口。传承与发展金坛刻纸、保护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能为民众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世界,同时有助于常州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在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考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城市地域特色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题材内容、教育传承、媒介载体、文化旅游中的发展空间,打通各渠道间的联系,形成交叉网络,构建有机传承发展的综合产业链;同时,要将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容形式与服务目标融合进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扩大学习人群范围,开拓发展及体验空间,触发体验感与情感的转化,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并蓄中获得工艺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格局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