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朝代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这一概念的建构及其政治价值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历史周期率之说最早源于《左传·庄公十一年》的记载:“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说苑·敬慎》记录了战国时期魏公子牟对穰侯的送别赠言,对历史周期率作了更为形象的描述:魏公子牟通过归纳历代王朝兴亡更迭的历史特征,总结了为官为政者如何跳出“官—权—势—富—贵—骄—罪—死”的“周期率”,它也被称为“官周率”“政周率”[2]。除了“周期率”,学界还有对“周期律”的讨论[3]。“历史周期率”概念的建构,旨在警戒主政者时刻要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关注人民群众所想。1945年,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针对“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历史周期率”,询问时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能不能跳出这个“周期率”[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指出要“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遗产被记载在经、史、子、集等典籍中,以德为先、以德为政、敬德修身、恭敬己身、谦恭之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些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警戒新时代领导干部警惕“历史周期率”中的“奢靡之风”,跳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周期率”,为其牢固树立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从政理念提供思想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干部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干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领导干部应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实践,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关系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成了党政干部提升理论素养、保持理论上的自觉与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与自信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在文化的结构中,价值系统为核心系统,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行为模式和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其中包含的“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通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盛世”“康乾盛世”等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人民性是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构建属于人民群众的理想社会提供了思想航标。中国共产党在诞生、成长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思想与中华传统优秀政治文化“以民为本”思想的内在关联性,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接受和传承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升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
在党的革命史上,对党的政治建设起关键性推动作用的会议是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5],它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确定了干部政治能力的根本方向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工作首位。一切工作都要基于人民群众实际开展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基于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是全党亟需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历程中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科学理论,一旦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立即转化为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指导党的政治建设,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导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共产党员的政治远见是共产党组织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培养和选拔与党组织政治方向一致的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是保证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基础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作为选拨干部的根本依据,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红又专”的政治能力3个方面提出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标准[6]。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党的历史使命的担当和实现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培养,并提出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为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深刻理解该理论是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历史与社会的原因。这为党员干部具有坚定的政治远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怕困难,历练能力,为党、国家、民族而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中又一次从加强政治远见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不谋私利,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而勇于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先锋队伍。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党员干部不仅要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治党治国,而且要有世界眼光,懂得向全世界人民讲话,要为全世界人民做事。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员要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典范,唯有远见卓识方能保证在困难重重的革命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辨识糖衣炮弹,方能为保证革命事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驾护航。
芳香植物精油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运用越来越多,但其有较多活性成分易受到光照、温度影响,产生氧化、热分解、光诱导等反应,使其功效减弱甚至丧失。精油可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包裹,即芳香植物精油微胶囊技术[1],改变精油的物理性质,将液体形式变为固态粉末形态,减缓贮藏期精油挥发速率和外界氧气接触,提高稳定性,延长释放时间[2]。微胶囊技术在医药、纺织、食品等多行业已被广泛应用[3-5],但在精油包裹技术上,虽有部分研究,但还不够全面。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干部的政治能力,关键在于正确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1943年8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讲话中,毛泽东强调把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的提高相并列。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干部政治水平。另一方面,党员干部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学习、熟悉和理解上,而是要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转化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有力工具。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的实践过程中诞生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政治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干部提出的首要标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将党员的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并一以贯之。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干部政策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干部路线,干部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大公无私,努力奋斗,是决定其是否被使用的重要标准。根据这一指示要求,党将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进一步凝练为政治和能力两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党员干部的标准,不可或缺,且“以政治为主”居于第一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都是无产阶级队伍必不可少的,坚定不移地坚持强调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相统一,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反对专于业务不问政治的倾向。该政治原则在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得到了重申。
2020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新时代提升干部政治能力可以从“固本守正”“理论武装”“政治历练”“锐意创新”等4个方面切入。
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所崇尚的德政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们理解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核心内涵提供了思想渊源。
《易经》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是最早将《易经》哲学化的著作,是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系辞》记载“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7]617,《易传》基于事物变化的特点,形成“应变政治观”[8]。豫卦《彖》记载“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时,则刑罚清而民服”[7]166。革卦《象》中记载“君子以治历明时”[7]464,要求行政者要按照时令规定时政“顺时而动”,即要适时而行政事,要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盅卦《象》中讲“君子以振民育德”[7]182,以德教化育万民,并且辅以用刑,噬嗑卦《象》讲“先王以明罚敕法”[7]207。《易传》顺时而动、德刑并用的政治方法体现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有助于领导干部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国际化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掌握干部政治能力的基本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提升政治能力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将其转化为党组织服务群众、领导群众的理论依据,是党员干部队伍提升政治水平、提高政治能力的思想基础。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党员干部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浪的冲击。因此,干部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立足现实,研究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使各项工作向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制度文化冲突不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政治敏锐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家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政治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基层与个体层面落实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干部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为基础,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前提,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增强政治敏锐性,超高政治鉴别力。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9]66“圣人去甚、去奢、去泰”[9]78的领导法则,孔子倡导舜“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10]的为政能力,这都是新时代干部正确理解政治能力核心内涵与根本要求,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的思想渊源。
儒学对老子“无为而治”为政哲学的研究,对孔子关于舜“无为而治”为政能力的研究,都将“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其内在关系是通过有选择的“有为”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舜继承帝位后一直忙于政务,兢兢业业,先举行祭祀活动,后巡守天下,“恭己”亲身,“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11]。解决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以德为政”的延伸和具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能力的论述中,7种能力具有共性的要求,即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研究,由表及里,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其他能力的提升是政治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