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4-01-09 20:25许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库江苏成果

许悦

(江苏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处,江苏 常州 213001)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高校智库作为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鲜明的学科优势[1]。江苏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学术资源,依托高校已经建成智库35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校智库存在发展布局不均衡、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成果转化效度不高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江苏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优化路径。

一、江苏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现状

高校智库是人才聚集、学科完备、对外交往活跃的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智库开始承担政策研究与对策研究的任务。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形势,政府部门在决策时往往容易陷入“有限理性”的困局中,政府部门也亟需通过获取高校智库的资政成果来提升决策准确性,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江苏高校智库建设始于2015年,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学科和专业优势,在公共安全、区域治理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形成了错位发展、特色彰显的发展格局。江苏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 智库实体初具规模

江苏省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学者专家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5年,江苏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精神,设立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建议》,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江苏高校智库实体已初具规模。2022年,中国智库索引(CTTI)共收录江苏高校智库35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遴选的29家省级重点智库中,高校智库有24家,占总量的82.8%,高校智库在服务政府决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充当着“最强大脑”的角色。

(二) 服务领域愈加广泛

江苏高校智库已形成了错位发展、特色彰显的发展格局。中国智库索引(CTTI)基本信息显示,江苏高校智库主要分为专业型智库和综合型智库两大类,其中专业型智库有20家,综合型智库有15家[2]。智库研究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区域发展、环境治理、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其中研究江苏经济、产业发展的智库最多,有8家,研究文化、农业、教育等方面的智库有27家,形成了专业布局、层级布局、行业布局联动互补的发展态势,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 决策咨询影响日益扩大

江苏高校智库研究朝着综合化、系统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产出了一批具备前瞻性与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研判形势、阐释理论、解读政策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创办了《长江产经内参》和《长江产经专项课题报告》两份内刊,截至2022年8月,已报送报告300余件,获得省部级以上肯定性批示80余件。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成果近3年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34件、市厅级领导批示18件,智库成果转化为各级政府决策21份。与此同时,省内高校智库通过举办各类品牌活动,保持了良好的活跃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例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举办的智库论坛等活动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二、江苏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现实困境

尽管江苏高校智库的数量不断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决策咨询能力、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但是作为决策咨询的提供者,高校智库仍处于政府决策圈层的外围。在传统的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优先考虑其内设政策研究室以及社科院等部门提供的决策参考。江苏高校智库在服务政府决策过程中仍存在发展布局不均衡、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成果转化效度不高等问题。

(一)高校智库发展布局不均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突出优势和特色, 调整优化智库布局, 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发展”。从2022年中国智库索引(CTTI)收录情况来看,全国共有441家高校智库,江苏高校智库仅占全国高校智库总数的7.9%。江苏高校智库建设与其经济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地位尚不匹配。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68所,是国内拥有普通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但高校智库仅占省内高校数量的20%,与省内高校规模未形成正相关,且区域间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从区域分布来看,江苏高校智库80%以上分布在南京,集聚度、显著度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从院校类型来看,分布在“双一流”大学的高校智库达26家,分布在地方普通高校的很少,高职院校中拥有高校智库的只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1家。从专业分布来看,新能源、现代交通、生态保护等社会发展关键领域,高校智库覆盖面较小。

(二)高校智库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智库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是影响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效力的关键因素[3]。一是高校智库和政府之间还没有建立相对成熟的、针对智库研究成果的报送平台,基本依赖各级政府部门或科研业务主管部门内参等间接渠道报送,如江苏省社科联的《决策参阅》、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成果要报》等。二是江苏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缺乏专门的网络管理平台,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就集中查询方式看,利用中国智库索引等搜索工具只能查询省内高校智库的基本信息,尚未能检索其产出成果。就单独查询方式看,江苏35家高校智库中仅有10家网站维护得较好,内容更新及时,其他相当一部分高校智库网站建设相对滞后,成果信息不全。三是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旋转门”机制。国外高校智库一直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关键就是跨越圈层鸿沟,建立了顺畅的“旋转门”机制。而本省省域内的政府决策者与高校智库专家的互相流动较为有限,且往往是由高校向政府部门的单向流动,政府部门和高校智库之间的沟通桥梁尚未全面搭建。

(三)高校智库成果转化效度不高

从高校智库发挥效用的角度来看,成果转化的效度是衡量智库运行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江苏高校智库同样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重理论表达、轻对策建议的现象,缺乏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于江苏重大战略决策的意识。江苏高校智库虽然理论成果较多,但符合江苏治理需求,服务政府决策的实践性、特色化的资政报告不多,还有待增加,智库成果的战略性和适切性有待提升,成果转化力度还需加强。2020年,在中国高校智库百强排行榜中,江苏仅1家有影响力的高校智库进入前三十。此外,江苏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尚不紧密,专业化分工不足,高校智库位于政府决策圈层外围,参与政府决策处于“有限介入”的困境,高校智库不完全了解政府部门实际政策需求,政府对高校智库成果的关注度和采纳率较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双盲”对接,影响智库成果服务政府决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江苏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实践进路

基于上述困境,为高质量提升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成效,相关部门需要从强化高校智库发展动力、凸显高校智库成果效力、激发高校智库沟通活力和形成高校智库协作合力4个方面发力,探寻打破参与政府决策圈层结构限制、提升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能力的实践机制与可行路径,以促进高校智库智力资源与政府决策资源的互动耦合,推进高校智库对策研究与政府政策研究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一)强化高校智库发展动力,构建智库发展新格局

智库发展格局决定着高校智库的建设方向,需要从政策扶持与保障、智库发展规划和智库合理布局等方面着手,才能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智库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江苏高校智库的创造性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条件,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资金蓄水池”,优化智库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健全江苏高校智库发展规划。依据江苏经济总量强、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发展现状及江苏高校学科优势,江苏智库应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盘活交叉学科资源,积极推进省域高校智库的规划建设,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高校智库发展新格局。三是引导高校智库研究合理布局。根据省域高校的专业特点,江苏智库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探索“以点带面”的协同建设模式,明确高校智库发展定位和建设任务,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4],打造“智库苏军”品牌,均衡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

(二)凸显高校智库成果效力,提升智库资政产品质量

智库资政产品质量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根本,要从服务政府战略、回应江苏问题和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发力,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智库产品质量。一是要服务政府战略。高校智库需摒弃“象牙塔”思维,以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建设、“1+3”功能区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前瞻性问题为研究导向,不断增强综合分析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升成果的独立性,强化高校智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回应江苏问题。江苏高校智库应密切关注、全程追踪省内重大决策,以省域内重大战略和社会关切问题为研究导向,及时展开动态监测,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性的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提升智库成果的时效性。三是要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数字江苏高校智库”,多维度、多体系构建江苏高校智库的成果平台、专家平台与智库共享平台等,增强“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做好政府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成果的针对性。

(三)激发高校智库沟通活力,健全智库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智库成果的转化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智库要从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构建成果共享机制和落实人才互动机制等方面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健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一是创设智库成果转化平台。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完善成果报送制度,拓展内参报送渠道,及时吸纳高校智库最新的政策建议与决策咨询;另一方面,高校智库也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介主动营销,通过江苏智库峰会、江苏智库青年学者沙龙、在线成果呈送平台等多种形式推介对策成果,紧紧抓住成果转化的“牛鼻子”,构建多渠道并存的研究成果报送通道。二是构建智库成果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既是政府落实信息公开制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升高校智库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健全高校智库与政府“互通互享”的交流沟通机制,在信息采集、选题征集、专家咨询、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高校智库与政府在人员结构、信息资源、成果转化上的“双向嵌入”。三是落实智库人才互动机制。高校智库推动形成人才流动的“旋转门”,通过智政人才互动旋转赋能高校智库建设,激活双方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优势,构建高校智库政府间人才流动、数据流动的良好格局,使高校智库聚焦政策制订至政策执行的“全链条”流程,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四) 形成高校智库协作合力,完善智库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协同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高校智库提升智库成果转化效度的前提。协同意味着共同协作,是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共生互长形成的新变量。协同创新过程中各方主体交叉融合,易于突破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壁垒,从而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5]。一是强化智库联盟协同机制。不同高校智库因其学科差异、地域差异,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各不相同,其产生的智库成果也形式各异。通过建立智库联盟,高校智库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政府需求进行知识分工,以此激发新思想和新观点,协同产出契合政府期待的智库成果。二是强化智库团队协同机制。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联智”研究团队,打好“组合拳”,加强大团队、跨学科、跨院校的协同攻关,促进创新要素和高端要素的有效汇聚,统一高校智库表达的话语体系。三是优化智库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江苏高校智库“走出去”战略,通过建立海外学术研究中心、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内外人才流转绿色通道等途径,切实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6]。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江苏高校智库要搭建中外交流平台,通过与国外研究机构的有效互动,扮演新时代“瞭望者”的角色,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智库产品。

猜你喜欢
智库江苏成果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工大成果
江苏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