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1-09 10:27张岩鑫王建明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深圳海洋中心

张岩鑫 安 然 王建明

在城市历史中找寻自身的文化资源来打造城市文化特色,需要创立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符号、汇集教育与科技资源的文化格局,进而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需要结合城市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融汇多种地域文化,进而形成复合型文化发展格局。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不仅要从价值观、城市意识、城市特色等方面去整合文化资源,还要从城市的社会结构来认识城市、了解城市、建设城市——进而增强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使每位市民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以达到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在全球视野下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在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的范围中,在汇聚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求同存异,创造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以提高深圳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城市文化因不同地域、各地人群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呈现出鲜明特色,如西安文化厚重、北京雍容典雅、上海开放包容等。深圳城市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其特点可总结为:移民性(多元性)、包容性、国际性、商业性。

“移民性(多元性)”指的是深圳95% 以上的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每个文化工作者自身均受到原生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也让深圳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性的特点,可以说在深圳能够找到全国诸多地域的优秀文化基因。“包容性”指的是深圳这座城市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展示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在深圳大街小巷能听到各种方言俚语,大家通过带有多样乡音的普通话进行沟通,所有来到深圳的人都爱深圳这座城市的平等、互爱。这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正因为深圳人彼此包容,形成了深圳包容的文化。而这种包容,可以让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在这里找到滋养的土壤。国际性指的是深圳国际化大都市带来的国际文化之间交流碰撞。沿海城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地点,商品贸易往来蕴藏着深厚的国际文化交流。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来样加工等国际商品制作订单居多,在开展国际商贸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互鉴。2008 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1 年,深圳作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向世界友人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成果。“商业性”指的是深圳更容易形成文化艺术的商业可能。注重经济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化,反而,经济的高度发达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发展。也正因为有了经济推动的可能,才可以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文化创作。“海洋性”指的是深圳因海洋而兴起,因海洋而发展。深圳历来便是海防重镇,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设屯门镇,隶属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南头城,负责广东沿线海防,兼缉捕盗贼之责,保护海上贸易[1]。20世纪80 年代邓小平考察了各国的开放模式后,借鉴国外模式,1979 年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1980 年率先在深圳试点办经济特区,通过特区吸取海洋大国的资金、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一、海洋文化是深圳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政策背景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在沿海城市的带领下,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全球综合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沿海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中关键的战略要地,是国家开展对外交流、掌握世界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在国家全球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新时代“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早期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愿景的城市有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舟山8 座沿海城市。2017 年6 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3]。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是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国家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更是深圳提升城市定位、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新机遇。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数十年间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都市。随着国家发展迈入新时代进程,国家再次给深圳指明了发展方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最佳路径之一。2023 年5 月,经深圳市政府同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提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规划要求:“近期,即到2025 年,面向具体行动,提出了务实、可操作性强的海洋管理机制及近期重点项目计划,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即到2035 年,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远期,即到2050 年,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4]

(二)海洋文化是深圳发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驱力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成自身的海洋特色是深圳近年来作出的重大部署,而海洋文化建设是深圳城市发展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进取的“金钥匙”。通过了解深圳城市文化历史可以看到,海洋文化是深圳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内驱力是在需要之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运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城市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核心内驱力的驱动[5]。海洋文化无疑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推力,是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海洋文化是深圳发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驱力。追溯深圳缘何在诸多同样申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中与上海一并脱颖而出,离不开这两座城市显著的地缘优势和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航运中心建设条件。根据咸头岭遗址的发现,深圳地区在距今6000 至7000 年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人类文明生活,是古南越国居民的重要生活区域[6]。在中国历代的王朝更迭中,深圳虽远离中原,但面朝大海的深圳先民,向海而生,形成了自身的海洋文化特点。“深圳”曾几度更名,最早在东晋时期称之为“宝安”,到唐朝改名为“东莞”,到明朝万历年间深圳从东莞县分出来,称为“新安县”,辛亥革命后,又改回“宝安县”,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为“深圳市”[7]。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康熙新安县志》中出现了“深圳墟”字样[8],乾隆年间的《广东省沿海图》也标注了“深圳墟”,而到嘉庆年间的《广东通省水道图》上则又标识出“深圳汛”[9]。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县”虽是县制,但曾一度管辖了包括深圳、香港、东莞、中山、珠海、澳门等六个地市[10]。由此可见,深圳面朝大海,扼守珠江口,历来就是海防要塞。另外,深圳自古渔业发达,海洋产业历来是深圳的支柱产业。

上述内容充分体现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文化历史底蕴,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必须重视海洋文化的历史传承,要做好深圳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梳理、研究和阐释工作——这将焕发数千年来深圳海洋文化的时代新颜,将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的国际海洋文化的互联互通凝练出最深厚的文化资源。

二、六大中心引领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建设

(一)国际海洋教育中心

一是海洋文化基础教育。海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只有在青少年阶段就埋下海洋文化的种子,未来其在选择专业、职业的时候才可能选择成为海洋领域的专业人才。海洋知识浩瀚渊博,目前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底生物形态等科普读物相对丰富,但缺乏从历史人文视角认识海洋的相关读物与教材。如何打开青少年的视野,持续丰富其对海洋文化多元性的理解,需要丰富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从海洋科技文化发展、海洋人文历史发展、海防国防历史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深圳本土海洋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加青少年对于海洋文化的基础认知。

二是海洋职业高等人才培养。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将为深圳聚拢大量的海洋专业人才,为深圳的海洋城市建设培养蓬勃的生力军。目前国内已经建有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其中不乏历史悠久、海洋科技领域专业齐备的高校。深圳海洋大学应如何更好地突破并补充原有海洋大学的教育空白,是深圳海洋大学建设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比如,深圳海洋大学可从海洋职业教育角度深入考量,将海洋职业教育提升到符合深圳海洋人才储备建设的重要位置。

三是海洋文化研究人才培养。中国目前现有海洋专业院校中的学科设置,文化类的专业难得一见,或多是建立在其他大的文化学科之中。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1]。同理,在海洋领域,我们也要充分重视对中华传统海洋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传承,而相关人才在国内极为稀缺,因此,应该在高校教育中设立相关专业,使得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海洋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为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是整合各领域海洋专家资源。通过深圳国际海洋教育中心的打造,吸引更多世界各地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深圳,专家学者带着丰厚的研究成果,来培养新生代的海洋人。以海洋教育为依托,以产学研创为手段,融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力,使深圳成为海洋人才、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的孵化地。

(二)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要采用贴近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确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12]。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原本就具备最好的文化交流条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沉淀下来的海洋历史人文资源,将成为深圳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依托,同时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背景的重要支撑。将海洋文化与深圳的城市文化相结合,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开展高端的国际海洋文化交流论坛、国际海洋艺术交流展览、国际海洋文化节等活动,有助于提高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将深圳打造成国际海洋文化的“航运中心”“交流枢纽”,将是深圳海洋国际文化名片的重要抓手。此外,积极创办海洋文化刊物。

(三)全球海洋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

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提出伊始,深圳就在《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打造集中高端水产品存储、交易、拍卖、展示、消费、观光于一体的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这将为深圳带来巨大的渔业发展资源。同样,建设集海洋文化艺术品拍卖、交易、展览、文创消费等于一体的全球海洋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也将产生同样的化学反应。另外,国内外海洋文艺工作者在各自的国家、地域和专业范围内创造出百花齐放的海洋文艺精品,建设全球海洋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可满足全球艺术家展示与销售作品的空间。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必然为深圳的海洋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聚合效应。

(四)国际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创新传承中心

国内外涉海类博物馆的建设多数都是基于海洋文化历史遗产建设而成。深圳正在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打造国际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创新传承中心,将有效补足深圳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不足的痛点。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多年来在国内外海洋文物的调研走访工作中发现,中国的海洋相关文物精品一大部分流失海外,藏身于国外大小博物馆中,随着中国国力强大以及睦邻友好文化的传播,国外博物馆非常期望可以与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互动交流,借此契机从中国海洋文物的交流开始,再逐渐以学术交流、展品联动等形式,促使国际海洋文化遗产经深圳进行国际联动,进一步丰富深圳海洋文化资源,提高深圳全球海洋文化影响力。

(五)国际海洋文化旅游地标中心

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城市精神,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在这座城市的物理空间进行海洋文化标识符号的打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打造海洋文化建筑地标。如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就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地标建筑,邮轮母港建筑外观融合了“船首波”“珊瑚格”“珊瑚色”等丰富的海洋元素,走进邮轮母港大楼就是走进一座海洋知识的文化宫殿。除了海洋文化建筑地标,作为国际花园城市的深圳,除了其花团锦簇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彩的公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将海洋景观文化与深圳的公园文化相结合,既丰富了深圳海洋文旅场所,提升深圳市民以及往来深圳国内外游客对于深圳海洋文化城市的感知,也必然在市民休闲活动中强化市民的海洋意识素养。

(六)国际海洋公共服务中心

国际一流的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也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在海上搜救、海上执法、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海上安全。积极建设全球海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向全球提供海洋公共治理产品。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同时,要注重其他配套服务中心,如国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国际海事服务中心、国际海洋防灾减灾预报中心、国际海洋法庭等法律机构的建设,以实现港口运作智能化、港航管理智慧化,进而在构建国际一流影响力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国际海洋公共服务中心。

三、深圳海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海洋文化是深圳的文化符号之一,是深圳得以生生不息的内驱力。当前,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着力于海洋文化建设,让海洋文化引领深圳发展,使深圳永葆活力,蓬勃发展。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把握当前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陆海发展和区域发展相统一,合理推动陆海资源要素流动,构建陆海联动发展区域新格局,稳步推进海洋产业、市场、服务、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一体化及电子化、智能化系统平台建设[13],逐步实现陆海一体化协同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注重政策引领高效施行

2017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推进深圳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后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 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圳市海洋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 年)》等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中不同程度提到了深圳海洋文化的建设,其中包括海洋意识的培养、海洋文旅路线的开发、海洋地标的打造等内容。

我国政策规划的有效执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责任关系的确定性、问责机制的有效性等问题,都关乎着政策的落地执行效果。深圳海洋文化建设的政策应根据深圳的现实状况,采取科学高效的执行模式;应立足深圳本土的先决条件,构建符合深圳特点的发展愿景、支撑要素及实施路径[14]。随着2023 年5 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提出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落地,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程中的海洋文化建设,已得到更多的政策指导。也将推动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投身到深圳海洋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来。

(二)注重法治保驾护航

法治护航是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圳海洋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打造六大国际性文化中心等均需要建立健全深圳的法制法规建设,只有建立完善的、国际性的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文化保护法治意识、版权保护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国际海洋文化艺术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在深圳自然流通,逐渐形成深圳海洋文化国际互联互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三)注重陆海文化互联互通

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坚持陆海联动。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陆海统筹、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等方面作了针对性说明[15]。这是国家首次提出海洋发展战略的新理念。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海洋文化建设亦当坚持国家政策,坚持陆海互动深圳海洋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当前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陆海发展和区域发展相统一,推动陆海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构筑陆海联动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四)注重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

深圳是一座科技型城市,也是最容易实现文化+ 科技创新传承的重要依托。海洋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播交流,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助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科技信息化时代,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必然需要融入科技实力,既可以有效激发海洋文化的无限活力,也将以科技形式联动国际海洋文化资源,将世界资源引入深圳,将深圳资源带入世界。海洋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必然促进新时代海洋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把握创新驱动、产学研创新链条融通、核心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等创新核心要素的发展,从促进关键技术国产化、强化成果转化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海洋强国战略力量,进而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五)培育海洋文化支柱产业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其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必然也将成为深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考量标准。深圳现有支柱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深圳海洋文化支柱产业的打造,除了将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激发外,还应着力发展海洋艺术品交易产业、海洋文化展览产业等,这将有效激发深圳海洋文化的市场活力,并进而为深圳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积累丰厚资源,结合深圳优势产业基础,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引领海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优秀范例。

(六)注重海洋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

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寻根溯源,深圳海洋文化的根基就是散落于深圳各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历史遗存。这些海洋文化历史遗存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值得我们投入充分的关注。在保护研究方面,我们应该持续开展海洋文化历史遗迹的探寻和激发工作。目前,深圳所拥有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相较于福建等省市略少,但不表示深圳的特色传统项目少,这需要深圳的文化工作者不断发掘。在创新传承方面,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与充分重视。例如,教育部门,应该推动深圳青少年的海洋文化意识培养,尤其是深圳海洋文化历史教育的推动;相关文旅部门,应联动海洋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工作,推出海洋历史特色旅游线路;城管部门联动各街道辖区充分开发、挖掘区域范围内的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文物资源、非遗资源、历史人物资源等。

(七)人文情怀营造(海洋人与海洋精神)

同频共振,才会心灵共鸣,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深圳上下一心、凝心聚力,需要海洋人文情怀的营造,需要海洋精神的传播。让海洋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让深圳市民感知到海洋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情感共鸣,这才能够真正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社会各界以多元方式积极推动海洋文化的宣传普及,通过丰富各大公园的海洋文化雕塑等装置、举办海洋文化节日活动、举办丰富的海洋读书会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以彰显海洋城市文化特色,激活海洋文化要素及文化场所,同时引入国际高端海洋文化、体育赛事,营造缤纷多彩的海洋生活,进而推动海洋文明意识提升和海洋文化产业化发展[16],加深市民对海洋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与对海洋文化的认知,让海洋成为深圳的蓝色底板。

猜你喜欢
深圳海洋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爱的海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