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全国各地正铆足干劲拼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重大项目落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等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什么,如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21 年3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国家发改委明确进行了概括: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理解。一是从纵向维度理解。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役。在过去商品短缺的时代,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管理制度,都是在改革开放之中向世界学习,再经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生产制造,实现商品从短缺到丰富的转变,追求的是高速和产能。当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问题也由解决温饱问题,提升到对更有品质美好生活的全方位追求。全方位的质量追求就是高质量发展,所以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力的核心。二是从横向维度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国家进入人类文明新形态各个方面的需求,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虽然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经济发展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并不能完全代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但它绝不是唯一的部分。
支撑高质量发展这样一个历史的、综合的概念,最强大动力是什么?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是文化。因为,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必然站着高素质的国民。没有高素质的国民,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高素质的国民必须靠文化去锻造。虽然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从各个方面发力,包括思想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以及道德教育和法治建设,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进行文化的熏陶和锻造。
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无论是科学技术的提升、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来创造和推动。比如,要持续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有创新型人才来建设文化强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需要有文化、素养高的国民。国民有了创新素养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有了环保素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有了法治素养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2]。总之,高素质的国民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同时,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可以塑造人格,涵养人们的精神和思想,文化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建设必须落实到人的素质提高,只有全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创造更显著的成效,也才能让先进文化更加持久地蓬勃发展。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在深层本质上是指向人的,其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即人的理念、思想和精神层面;其次,文化又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是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层面;再次,文化还是人格培养和个性形成的活动过程,这是人的活动本身的层面[3]。归结为一点,唯有文化能够塑造人及决定人的素质。
文化如何锻造人的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三大精神”,践行“三个全民”。
“三大精神”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会引领什么样的发展实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文化观念为引领,以产品质量为重心,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一,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定义是指用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产品来实现梦想的人。在企业层面,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企业经营发展;在国家层面,企业家精神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面貌、社会风气及发展状况。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高效有为的创业型政府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与企业共同缔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企业家精神不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4]。企业家精神展示得越充分的地区和城市,经济就越活跃。
西方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说:“典型的企业家比起其他类型的人,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相比其他类型的人,他不那么依靠传统和社会关系,他的独特任务……恰恰在于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传统。”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含着梦想、实干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企业家精神与高质量的追求是内在统一的[5]。世界上一流的企业家虽然生产的是产品,但是他们无不怀抱着实现自我、造福社会的愿望,同时也目光远大,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新方向,解决人类还未解决的问题,具有高尚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所以,一个企业家就是“认识你自己,实现你自己,超越你自己”的典范。
第二,创新精神。创新和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创新主要是对传统的突破,是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就是求异、求新、批判、颠覆、突破,在创新具体过程的某些阶段,质量可能并不是它追求的直接目标,但创新最终追求和实现的一定是质量的提升和飞跃[6]。本文认为,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有质量的创新,更是落实在质量上的。
文化对创新有八个作用:一是文化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价值;二是文化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心理定势和创新的传统;三是文化为国家创新战略提供与时俱进的观念支撑;四是文化提供国家创新战略所需要的创新自觉和创新自信;五是文化锻造国家创新战略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六是文化培育国家创新战略所依赖的创新创意阶层;七是文化为国家创新战略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持;八是文化为国家创新战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这八个方面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驱动创新。
第三,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精益求精。美国的亚力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中则认为“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7]。对于福奇所说这些人,我们往往看成是具有创新创意的人。在“工匠精神”上,笔者更倾向于曹顺妮在《工匠精神》一书封面上所写的“专注、细致、登峰造极,任岁月荏苒,初衷不改”[8]。这就是中国工匠的写照,也是有关对“工匠精神”较为精准的概括。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其直接结果就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今天的中国,要走向复兴必须坚持制造业为主。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只有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和工艺生产水平,才能成功迈向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和掌控产业链核心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理念,正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压舱石。因为,“一国产品之质量,乃一国国民之素质;一国产品之信誉,乃一国国民之尊严”,拥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才能适应国内消费者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才能解决供给体系完善和供给结构优化的问题,才能以优质的产品充分占领国际和国内市场[9]。1909 年德国人在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三面墙上安装的机械报时钟,至今仍在精准报时。让德国制造领先全球的主要因素是他们推行的标准化,也就是给各种行业制定专业的标准,1917 年德国就成立了标准化协会(DIN),到如今每年发布上千项标准,其中,80% 以上被欧洲等国家采用。在日本,有金刚组、池坊华道会、须藤本家等7 家千年历史的企业,他们能够存续千年,正是具有将工匠精神作为永续传承的核心基因[10]。
“三大精神”的关系,工匠精神是产品之魂,也是一个民族的工作信仰;创新精神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民族除旧布新的思想之源;而企业家精神则是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纳者。以工匠精神为基本,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企业家精神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凝聚起来,集纳起来,必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11]。
这就是观念、精神引领的重要性,因为有这“三大精神”,深圳才有企业家的辈出,才有“六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 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 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 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 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12]。也正是因为有深圳观念和深圳精神的引领,深圳才能创造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才能成为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三个全民”就是全民阅读、全民创意、“全民创建”。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最基础的工程,也是我国文化和文明复兴的基本工程。
1.“全民阅读”。强国自国民始,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只有善于学习和读书的民族才能自强于世界。全民阅读,关乎每一个人文化权利的实现,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读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与提高国民素质、高质量直接有关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阅读获得知识、锻炼思想,是提升素质的基础。阅读可以传承文明、博古通今,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改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创造能力和文化品位;可以开启人的心灵之窗,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涵养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情感,使人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承好文明,如果只有文字,但没有人阅读,那文明也将黯然失色。
其二,阅读是创新的发动机和温床。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通过阅读进行创造,产生创新成果。最原始的创新来自思想创新,这就是思想引领,而思想引领的源头就是“阅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阅读为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和路径。阅读还贯穿创新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们产生灵感的过程,也是人们在创新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所以阅读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无论是创建新城市还是国家要创新,抑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没有阅读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谈。阅读还为创新提供全链条服务。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今天产生的创新成果也是后人阅读和创新的基础,即阅读产生创新,创新的成果被再阅读,推动再创新,形成“阅读—创新—再阅读—再创新”的螺旋上升路径,形成无穷无尽的创新链条。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持续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为之注入源头活水。最重要的是,全民阅读的风气和氛围,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可持续的动力。全民族的阅读环境,是全民族思考能力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当全社会都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时,创新的成果将更容易产生,这就是文化软环境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正体现了国家对阅读的重视。
其三,阅读是人精神富足的标志。“读书为荣”“读书为乐”“读书为用”这些都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部分。深圳是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全民阅读”的城市,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是深圳全体市民的荣耀,它不仅体现了深圳市民因阅读而获得的精神富足,更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富足感。
2. 全民创意。其一,“创意”并不神秘。美国的詹姆斯·韦伯·杨在他的《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指出“创意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不过是旧元素的新组合”[13];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意的天赋。所以,创意是人的本能与天赋,必须满足。“阅读”和“创意”都是实现人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分成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享有的权利,二是文化参与的权利,三是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以个体的视角来关照,只有满足每个人这种天赋本能的权利,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国民。从作用和效果来看,如果说“全民阅读”更多的是满足每一个人的文化享有权和文化参与权,那么,全民创意则更多的就是让全体市民实现文化创造权和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
其二,全民创意是解放思想的璀璨成果,是中华民族走向创新型民族的基础。城市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经济、拼管理进入拼文化的阶段,迈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拼的也是文化、精神和文明[14]。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和观念驱动创新。高度活跃的全民创意,正是思想解放的璀璨成果,也必然会对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基础。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没有创新型民族作为支撑,不可能成功。而中华民族要成为创新型民族,也必须发展自身强大的创意能力。可以说,创意是建设创新型民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创新型民族的形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创意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扬时,一个民族必定是创新型民族,而且必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创新型民族。而创新型民族就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最稳固基础。
其三,全民创意的发动与普及,决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只有激发每个中国人的创新创意和创造能力,我们才能实现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全民创意也为城市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基础。正如蒋述卓老师所说“文化创意、文化策划就是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格里拉,一个英国作家曾写到在东方有一个香格里拉,是非常宁静的人间乐园。有两个中国导游认为云南的一个地方与小说中描写的类似,就建议把地名改为“香格里拉”[15]。结果“香格里拉”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这就是创意的魅力。
其四,中国要由创意大国走向创意强国,必须以全民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创意为引领。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自古就是一个“创意大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文人雅士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上的创意创作和意境营造,以及著书立说的成就等,乃至中国人在各行各业进行的创造发明和工艺技巧,包括在日常服饰、美食等各个方面的丰富成果,都反映出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创意大国”“文明大国”。但是,从今天的世界格局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我们国家还不是一个“创意强国”,因为历史上的我国在大部分创意领域没有进行产业化。我们要以“全民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创意为引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45 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不能缺少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创意是以数字科技手段实现创意和科技的结合,也就是“文化+ 科技”。将来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自己的创意模拟出来,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其五,全民创意有坚实的基础,也需要有各行各业艺术家的引领和强大文化产业作为支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建树,其创作的作品被群众认可或者接受,这就体现了他们本身是一个成功的创意者。各级政府要为艺术家创造更多展示和交易空间,方便市民欣赏和主动参与,激发创意灵感。
3.“全民创建”。文明城市典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代表和窗口,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情况,也是城市在原来文明创建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的产物,让城市在原来的标准上更加精彩、生动,焕发出磅礴的力量。深圳夺得第七届文明城市称号,将是深圳成为城市文明典范的重要一步。而深圳作为城市文明典范,应该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代表者,任务艰巨。“全民创建”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把一般的老百姓当成被创建的对象,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某种要求、某种规则,而是要鼓励他们每个人成为文明创建的动力、主力。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主动提高素质。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如果没有全民参与,那么我们的文明城市典范将难以形成真正强有力的凝聚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民素质是不断提高的,“全民创建”要实现“三个典范”:
如果说全民阅读和全民创意是从思想层面提高国民素质。那么“全民创建”则是从实践上提高国民素质。
一是成为市民文明举止的典范。深圳已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深圳从未缺席,但全体深圳人还要在“言谈举止”上下功夫。言,就是说话谦和、诚实;谈,就是平等友善;举,就是举手投足都能既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人格,又能让人看出文雅的修养;止,就是对于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坚决不为。同时,要以法治为灯塔,成为文明的指引;以法治为框架,搭建文明的高地;以法治为戒尺,惩戒不文明行为;以法治为春风,使所有人沐浴其中[16]。
二是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典范。笔者曾经说过“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文化深圳以创意为代表”,正如前面所讲的,阅读和创意是市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涉及每一个人。这种权利的实现,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市民的素养,也可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素质。以“深圳读书月”为例,目前而言其影响力可谓蔚为可观,深圳也为阅读立了法。但是,通过读书月推广阅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我们阅读立法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17]。以深圳为例,连续举办了18届的文博会和“创意12 月”,都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拓宽全社会的参与面,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深圳”更加靓丽的品牌。
三是成为体现时代精神发展的典范。改革开放40 余年,深圳在物质文明建设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精神文明创造上也书写了奇迹。比如,40 年积淀而成的深圳观念、深圳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来了就是深圳人”等十大观念,从深圳传遍大江南北,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进程。因此,深圳精神不是普通的城市精神,它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改革开放的精神代表。深圳在城市精神方面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发展,也是需要加强的。要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深圳观念、深圳精神梳理和创造中来,并聚合群众的力量,锻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新风尚,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8]。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我们要以观念创新为突破,以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创意、全民创建,不仅让市民更方便地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个人文化权利,还要营造观念创新和支持企业家成长的人文环境,培育更多优秀的企业家,创造更加繁荣的高质量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