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

2024-01-09 10:27张晓明彭译萱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张晓明 彭译萱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必须坚持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义,坚持人民至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不断满足人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的始终一贯

坚持人民至上,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路程中不变的坚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又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阐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定;“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中的“富民足君”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中的“民贵君轻”思想;“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中对民心的重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中“君舟民水”的思想等等。以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对人民的重视,追求人和政通,坚信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重民,但民本思想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以民为本’是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立君为民’是全社会普遍的政治意识”[2]。一方面“民”并非唯一的“本”,另一方面,君民的本末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关注民众百姓,注重民众百姓的实际利益,重视民心稳定对国家稳固的作用。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下,稳定民心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统治、巩固政权,封建君主关注民众实际需求以得民心,但民众自身并没有政治参与的权利,民众的权利缺乏相关保障的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以民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团结带领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基础。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制度层面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拓宽了人民行使权利的渠道,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4],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的新概括,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5],把人民民主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和超越。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中的坚守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百年奋斗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几次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环境和人民需要后做出的合理研判,深刻体现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守。

“现代化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它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前提:一是独立的国家、二是有效的政权、三是现代的制度、四是合理的战略。”[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1925年12 月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这个阶段,对现代化的追求更多偏向军事上的现代化,只有通过革命斗争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进一步实现多方面多维度的现代化,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才得以逐步提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开启了主动现代化的历程,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经济建设,1963 年1 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对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进一步说明,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9]。尽管中间出现过偏离和曲折,但也为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我国着力提高生产力,解决吃、穿、用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将“人民生活只能逐步改善”[10]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两条经验之一,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一方面有利于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国家建设中。正如邓小平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强调的:“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1]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奋斗,中国共产党也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在党的十三大中,又进一步确定了“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让人民“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党的十九大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多个方面入手,真抓实干,关注人民切身利益,增进人民福祉。2021 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领中国“强起来”的路上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高,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提高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戮力同心。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几次转变中,变的是国内外环境,不变的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内在的坚持人民至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中国共产党在探寻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人民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现代化”的内在意蕴

(一)现代化过程中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

现代化代表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逐步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三个通过外部条件就可满足的低层次需求达到后,对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则更多是通过内部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人本身具有的需要发展到人的需要。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动物一样具有先天的生存性需要,属于物质上的需要,而“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3]。人是现实的人,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新的需要,即超越生存性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的需要,属于精神上的需要,如尊重、自我实现等。“‘人的需要’是‘现实的人’的应然性需要,是其实然需要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4],人的需要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从人具有的需要到人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小目标。

现代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也愈发重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6]中国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更关注人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的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入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着力满足人民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人本身是现代化中的能动因素,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理性力量,人是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一个目的。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以及劳力支持,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对现代化发挥能动作用。人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人到现代人转化的过程。传统人与现代人的根本差异就在于自我意识成熟完善与否。“传统人的自我是客观化、外在化的,是畸型不全的”,而“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则比较强健完整,他们的精神比较内在化、主观化”[17]。早期,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较低,人们没有形成独立的个性和成熟的对象化意识,自我意识还未觉醒,对自然、权威等有依赖性。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自身上来,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和完善,不断从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追求主体的权利、价值等,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也离不开现代化的推动,坚持人民至上是现代化必要的前提,是现代化的内在意蕴。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明确内涵并在实践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步从三座大山的剥削中解放出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注重自身权力的行使,将个人价值的实现逐步熔铸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凝心聚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二选择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人学意蕴和人本关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的重要经验,坚持人民至上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夯实群众基础,提供政权合法性依据。

(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世界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世界现代化发端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飞速发展,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世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引导下视西式现代化为唯一的现代化道路,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奉为圭臬。

然则,“资本主义是世界现代化的‘阶段性重合’”[18]。诚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9],资本主义结束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将人从封建主义的剥削中解救出来,但“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0]。它只是以新的剥削代替了原来的剥削,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资本主义一方面使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平等,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又致使人的全面异化,扭曲了人的发展,使人本身处于片面化状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是坚持人民至上,而是资本至上,高度追求利益,资本主义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重合,而非现代化道路模板,更不是唯一的路。

世界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其内部的矛盾无法消除,只能够进行短暂的调和,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不符合世界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一定阶段的重合,最终必然是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人的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关切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1]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都注重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两者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方法各具特色,西方现代化起步较早,生产力进步快,但是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早期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掠夺、殖民、战争等手段攫取资源和财富,进行资本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不仅为本国人民创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更致力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倡导民主,但是西方现代化有其内在固有的资本主义矛盾,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所倡导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旨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漠视了大多数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真正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真实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探索中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根本就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在任何时候都高度重视人民的力量、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高度重视人民的作用,注重发动群众,凝聚群众的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斗争,发展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的第二条,并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2]。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地位,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3],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决定党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各方势力的攻击,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起挑战。只有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维护人民利益,才能赢得民心,使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自内心的认同,并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