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玲 罗红梅 汪盛松 吴超 雷泽
摘要:基于湖北省果蔬合作社的数据,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分析合作社自然资本、股权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盈余分配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并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资本结构对影响普通成员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倾斜的合作社资本结构导致普通成员权利产权弱化和合作社资本结构固化,对普通成员的增收效应不强。最后,提出引导农民土地、劳动力、农机等生产要素参与合作社分配,扩大合作社出资范围,推动合作社财政补贴股权化改革,构建“大农”与“小农”相制衡的合作社资本结构等平衡合作社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作社资本结构;农户收入;BP神经网络;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3)12-023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12.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on members income:Taking the data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U Ya-ling1, LUO Hong-mei1, WANG Sheng-song1,WU Chao1,LEI Ze2,3
(1.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 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Beijing 100810,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ata from fruit and vegetable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natural capital,equity capital,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surplus distribution on the income of ordinary members,and a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test the impact factors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the income of ordinary memb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lted capita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of ordinary members and the solidification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and the income increase effect on ordinary members was not strong. Finally,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f guiding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land, labor,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ooperative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ooperative investment,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quity based financial subsidies for cooperatives, and building a cooperative capital structure that balanced “big farmers” and “small farmers” for balancing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apita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farmers income;BP neural network;Hubei Province
農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载体。合作社将不同资源要素主体组织起来,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使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成员之间互利共赢。核心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贡献了股权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稀缺资源,承担绝大部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和运营风险。普通成员主要贡献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倾向于提供少量“临界资本”获取合作社成员资格[1]。不同资源要素所有者在合作社中地位、目标、风险分担各不相同,造成了合作社的资本结构是倾斜的。那么,倾斜的资本结构对合作社成员的收入会产生哪些影响。本研究借鉴Bijman[2]的研究,从资本结构视角分析合作社带动普通成员收入的机理,提出了构建“大农”与“小农”相制衡的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1 理论框架
1.1 资本结构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合作社资本结构主要由自然资本、股权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构成。
1.1.1 自然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普通成员以土地等自然资本入股,普通社员本身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本的弱质性决定了其在市场渠道、核心技术及信息获取对核心社员关键资源存在依赖性,权力约束导致了普通成员权利产权稀释,普通成员出于利益和能力的考量,理性选择让渡权利产权换取资金资本、市场渠道、专用性资产等核心成员关键资源,实质是普通社员权利产权利益诉求让位于市场进入和价格改进的利益提升[3]。
1.1.2 股权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股权资本形成知识与信息的外溢效应,带动普通成员收入增长。核心成员股权资本虽然从产权所有属性上归其所有者占有,普通成员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分享核心成员的销售渠道、生产技术、社会关系等稀缺资源,克服资本、技术壁垒,改变其弱势市场地位。合作社将不同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带动技术、信息、管理多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发挥技术外溢效应、信息交互效应和资源累积效应,带动合作社成员增收。
1.1.3 人力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核心成员人力资本将分散农户组织化,开展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多元化服务,利用“大市场”规模优势整合农业产业链信息、技术、资本资源,降低了外部化服务的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提升农民合作经济效益,稳定普通成员收入[4]。一方面,合作社通过生产端的标准化和市场端的品牌化、渠道化来传递农产品信任属性,保障农产品质量稳定,降低了普通成员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合作社提供农资、农技、销售、物流服务,并按照市场订单组织生产,以相对稳定价格收购来帮助农户获取稳定收益。
1.1.4 社会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社会资本以长期互动关系中形成的预期、信任与道德协调交易冲突,充当交易运行的保障机制,如声誉效应。核心成员社会资本在合作社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自我增强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在合作社组建初期,核心成员的社会资本是合作社资源集聚的内源性基础,合作社借助核心成员的地缘、业缘、血缘等社会关系完成生产性资源的配置。合作社发展期,核心成员构筑社会关系网络带动普通成员融入农业产业链,对接政府、金融资源等政治性社会资本,带动普通成员增收。
1.2 盈余分配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
盈余分配是合作社成员之间利益联结的纽带,也是对合作社资本结构的映射。股权结构不仅会导致两类成员参与行为差异,还会使两类成员在收益分配上产生利益冲突。产权治理结构向核心成员倾斜是资本结构异化背景下保障合作社资本运行稳定的内在要求。核心成员为保障股权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和收益权稳定可持续,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导合作社的经营决策与盈余分配的制度安排,实现资本投入和风险收益相匹配。为了适应合作社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同一性,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设计不同于投资者企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包括一次返还、惠顾返还、公共积累、股利分配。在实践中,面对农资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竞争压力,合作社为了稳定合作关系尽可能以采购价销售农资、以市场价收购产品提前释放交易风险,以“一次让利”代替按交易额惠顾返还。
2 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21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项目“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的调研数据,数据标准参照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2014年颁布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监测管理办法》中的统计口径,保障了数据的规范性与可靠性。主要包括105家果蔬合作社经营规模、股权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盈余分配等数据。
2.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Y)。本研究以合作社成员社内平均所得收入作为普通成员收入的代表,其中,普通成员指合作社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实际成员。假设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函数关系为:Y=F(X1;X2;X3;X4;X5)。其中,X1为土地流转面积;X2为理事会成员出资额占合作社总出资额比例;X3为理事长受教育程度;X4为理事会成员社会兼职;X5为惠顾返还。结合上文资本结构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分析,本研究借鉴Adler等[5]的研究,从自然资本、股权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盈余分配5方面设置合作社资本结构指标。
2)自然资本差异指标(X1)。本研究主要指土地流转规模差异。105家果蔬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土地入股面积对比如图1所示。
3)股权资本差异指标(X2)。本研究选取货币资本和合作社固定資产规模合计占合作社总出资额比例代表股权资本差异。其中,样本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出资占总出资额比例如表1所示。
4)人力资本差异指标(X3)。本研究以理事长受教育程度为代表,将理事长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7类,采用归一法进行量纲处理。
5)社会资本差异指标(X4)。社会资本的价值效应取决于合作社社会资本的内部组织协调能力与农业产业链、政府资源的外部对接能力。本研究以合作社是否参与社会团体来代表核心成员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维度。理事会成员社会兼职包括理事会成员获取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支书等身份。
6)盈余分配指标(X5)。普通成员出资比例较低,股利分配较少,本研究重点考察惠顾返还对普通成员收入的影响。105家果蔬合作社盈余分配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2.3 方法说明
2.3.1 BP神经网络方法 在PyCharm中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为本研究所选取的合作社解释变量,即X1至X5;输出层为被解释变量,即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Y)。本研究依据经验公式,建立13-8-1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在模型运算时,首先,计算出合作社成员社内平均收入的期望值和合作社成员社内平均收入实际值之间的误差。然后,采用梯度下降法对连接权重进行动态调整,当被解释变量的全局误差最小时训练结束,得到合作社成员社内平均收入的最优估计值。其中,在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传递函数如下。
2.3.2 基于MIV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法来反映神经网络中权重矩阵的变化情况对输出变量影响程度,以误差函数的反向传播修正权值,更能从多维度精确测度成员异质性对普通成员收入的影响。对果蔬合作社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依次将训练样本P中的每个影响变量按比例增加和减少10%,得到两个新的训练样本P1和P2,其输出结果的差值记为IV。各影响变量的MIV如式(2)所示。
其中,通过式(2)计算得到的MIV,其符号代表影响的方向,绝对值代表影响的显著程度;g表示第g个训练样本;q表示训练集中样本数。
3 实证分析
3.1 农户收入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在果蔬产业的算例样本中,随机抽取80%对果蔬产业变量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剩余20%作为测试集。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测试,得到果蔬产业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的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网络训练与预测效果,将合作社成员社内年平均收入的实际值、BP神经网络预测值、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值在坐标图中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图2中,“Δ”代表果蔬合作社普通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实际值;“”代表果蔬合作社普通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BP神经网络预测值;“Ο”代表果蔬合作社普通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值。由图2可见,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值,BP神经网络预测值更加逼近实际值。实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果蔬产业成员社内年平均所得收入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预测。
3.2 MIV相关性分析
果蔬合作社基于MIV方法的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MIV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输入变量对普通成员收入的影响程度。
1)股权资本是影响普通成员收入最重要的因素,核心成员股权资本与普通成员收入正相关。核心成员股权资本是合作社发展的内源性基础,推动合作社技术创新,增强合作社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与响应能力,提升普通成员收入。股权资本提高合作社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降低合作社加工流通环节损耗,保障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稳定与价格稳定,从而带动普通成员增收。
2)人力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影响在5个影响因素中排第二位,仅次于股权资本,且人力资本与普通成员收入正相关。这表明企业家才是合作社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带动普通成员增收的重要保障。原因在于:第一,核心成员人力资本协调不同资源要素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易矛盾,促进合作社的自主治理和环境适应,推动合作效率提升;第二,核心成员人力资本将市场不确定性用自身知识、判断转化为合作社的组织效率与发展能力,驱动合作社业务整合与创新发展;第三,核心成员人力资本将成员组织起来,约束成员按照标准生产,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市场信息,保障合作社普通成员收入。
3)自然资本是影响普通成员收入第三重要的因素,且土地流转面积与普通成员收入负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核心成员资本结构异化对普通成员自然资本收益存在较强的稀释作用。原因在于:一方面,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两类成员在资金用途、权力结构、价值观念等问题上难以形成合作共识,资源协调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普通成员以土地和勞动力等基础性生产要素出资,其资源同质性决定了其替代性强,且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薄弱,要素流动制约导致普通成员土地要素难以体现其资本化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资本结构异化对普通成员权利产权的稀释。普通成员对核心成员关键资源存在依附关系,缺乏参与经营管理的动力和对核心成员利益分配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的能力,弱化了普通成员自然资本的收益权。
4)社会资本对普通成员收入的影响排第四位,且对普通成员收入具有正效应。核心成员社会资本对普通成员的增收效应体现在:第一,建立内部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制度,具有权变价值,随着组织所处资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构建价值交换的重复博弈机制,通过成员重复交易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信任、预期进行自我协调,促使博弈过程达到均衡;第二,形成外部声誉,稳定合作关系。在农村特定社会圈层结构下,合作社成员外部声誉往往通过“口碑”表征出来,在合作社成员之间形成隐性的非正式“社会性合约”,降低监督成本与执行成本。建立在成员交易往来基础上合作社成员间的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社成员形成行为约束,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促进合作社管理创新、技术外溢与信息交互,形成合作社资源对接能力。
5)惠顾返还对普通成员增收效应不强。这表明资本结构异化使得合作社产品交易分配与资本贡献分配之间缺乏制衡,惠顾返还制度实践与制度表达相背离。原因在于:第一,惠顾返还制度缺乏股金均齐性的经济基础。在实践中,为了防止交易额的易变性损害合作社资本结构的稳定性,核心成员会利用管理者地位在盈余分配中实行较高比例的按股分红,或提取较高的公共累积,挤压惠顾返还可分配资金,使得合作社实际惠顾返还达不到法律规定60%的惠顾返还比例;第二,资本结构异化导致普通成员缺乏稳定惠顾的利益激励。按交易额惠顾返还盈余对于普通成员来说属于选择性权利,缺乏股权激励实现机制,难以对普通成员稳定惠顾形成约束。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湖北省105家果蔬合作社的数据,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分析股权资本、社会资本、盈余分配等对普通成员收入的作用机理,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影响普通成员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
1)合作社资本结构不平衡导致合作社功能异化。不同资源要素所有者在合作社中地位、目标、风险分担各不相同,导致普通成员在合作社中的话语权不足、参与度不高,引起合作社功能弱化与本质异化。
2)资本结构异化导致普通成员权利产权弱化,对普通成员收入带动效果不强。资本结构异化导致普通成员缺乏参与合作社经营决策的制衡机制,普通成员迫于利益和能力的制约,让渡权利产权收益换取核心成员关键资源,造成合作社对普通成员增收带动力不明显。
3)资本结构异化导致合作社资本结构固化,不利于普通成员增收的合作社资本结构会持续存在。资本结构异化导致普通成员盈余分配权缺乏稳定惠顾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普通成员的增资持股行动难以改变合作社资金资本结构和剩余索取权分配格局,资本收益权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弱化普通成员的资本供给意愿,从而导致合作社资本结构固化。
4.2 政策建议
一是激活农民生产要素。鼓励村集体、产业带头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动力和资本合作社,促进农民在储运加、产学研等环节就业,引导农民土地、劳动力、农机等生产要素参与合作社分配。二是扩大合作社出资认定范围。推动引导农机、技术等非货币出资方式入股,提升外围社员在合作社的比例,平衡合作社出资结构,保障“小农”在合作社的话语权。三是推动合作社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明确规定农业项目财政补贴在合作社与农户、村集体经济之间的持股比例及利益联结方式,以财政补贴来平衡合作社资本结构,确保农民能够真实存在地享受到财政补贴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旭初,吴 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2] BIJMAN J. Cooperatives and heterogeneous membership: Eight propositions for improving organizatinal efficiency[R]. The Emnet-Budapest Hungary,2005.16-18.
[3] 吴翔宇,丁云龙.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迅猛发展——基于“关系产权”的农户产权稀释问题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19(6):37-47.
[4] 彭莹莹,苑 鹏.合作社企业家能力与合作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4(12):110-115.
[5]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1):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