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郝勤伟(200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推进乡村振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该文从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乡村文化主体地位受冲击、基层党组织推进文化建设效能有待提高3个视角分析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培育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丰富乡村文化传播载体等内容,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价值意蕴;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1-0193-04
Abstrac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hasizes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fficulty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impact 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efficiency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promo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ultivating the talent team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enriching the carrier of rur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thinking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continue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implication; optimization path
黨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的振兴提供了思想基础。对此要深切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之中,助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1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乡村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包含了在广阔的乡村地区生活的群体为适应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器物、技术、知识、风俗、伦理道德及艺术等[2],是对乡民生活状况的反映。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在党的领导下针对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人才队伍培育、丰富乡村文化传播载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
2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3]。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的振兴需要相应的文化作为思想指导。
第一,农村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耕机器的运用及先进生产理念的贯彻,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种植水平,减少了因过度使用化肥、肥料及不可降解农具带来的污染,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二,在坚定传统乡村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吸收借鉴城市文明中的有益成分,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与表达形式,继承发展乡村文化,在乡村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推动乡风文明的实现。
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策优惠与资源倾斜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到基层,推动基层治理制度的创新与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乡村经济、提高村民素质、改善乡村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群众基础与先进的思想引领,对此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2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凝结而成的思想结晶,乡村文化所包含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优良传统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得到赓续的关键所在。例如,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并扶持诸如剪纸、皮影、刺绣等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通过网络和自媒体的传播,使得民间传统工艺为更多人所熟知;对于乡村文化所包含的乡贤文化、红色精神等,通过“互联网+”旅游、“文旅+”打造红色文化基地,挖掘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红色文化在乡村得到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着精神依托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 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乡民文化素质提高、乡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等成就,但就其整体而言,仍存在文化建设人才缺失、传统乡村文化主体地位衰落、基层组织推进文化建设效能有待提高等问题。
3.1 乡村文化建设的显著成效
第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政府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建成乡村图书馆、文化大讲堂、乡村大剧院等,为乡民获取文化信息提供便捷场所。
第二,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加强。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大对遗迹复原的资金投入,同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乡村文旅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大对乡土文化的宣传,打造品牌化文旅产业,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
第三,乡村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基层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陆续在乡村建立幼儿园、中小学等,配齐硬件措施,普及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和城市教师扎根基层教育事业,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3.2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3.2.1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流失成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较于农村,城市在教育、医疗、文化、经济及环境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为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去寻找发展机遇,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同时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入乡,本土人才流失与人才引进困难使得乡村文化建设、乡土文化的传承缺少主体力量,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
3.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文化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算机网络的流行,新的社会思潮和城市文化在乡村广泛传播,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其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第一,相较于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兼具现代性、综合性与多元差异性的特点。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后,追求多样化、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而乡村文化单一传统的内容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文化的这些特征为人们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第二,城市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便利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像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的兴起,为人们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当代年轻人多处于“996”“007”等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之余已无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系统的阅读,这些网络平台的兴起契合年轻人“快阅读”和“碎片化信息”的需求,为青年一代所推崇。
第三,市場经济条件下,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逐渐形成“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在农村生活中具体表现在天价彩礼、大办喜事丧事等,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崇尚节俭、艰苦奋斗的理念相脱节,在农村中形成了浪费、攀比的不良之风,不利于良好乡风文明的实现。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其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氛围的改变等,而非直观的经济增长,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在开发乡村文化产业时,人们一味地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孝廉、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的传承,同时古遗址的过度开发也对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3.2.3 基层党组织推进文化建设效能有待提高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工作重心偏移、工作态度消极、政策落实偏差的现象,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稳步前进。其一,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重经济而轻文化的传统观念,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人员更加看重乡村的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协调推进,在资金投入、资源分配、人才引进上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为标准,这样的工作偏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二,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良莠不齐,对党中央发布的惠农、兴农、利农政策解读存在偏差,偶尔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惠农政策未落到实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同时基层党组织人员工作拖沓散漫,不切入实际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政策的落实与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村民意愿和需求相脱轨。其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尚不完善,对于古遗址的保护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这就导致了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因过度开发对文物与遗址造成重大破坏。
4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5]。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丰富乡村文化传播载体上发力。
4.1 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宏观上要坚决做好“两个维护”,坚决执行党中央决议,拥护党中央权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在微观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一,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育。将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派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例如南街村、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东菀市凤岗镇等,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再根据本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应用。其次,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资源倾斜与政策优惠吸引大学生、城市人员进入基层党组织工作,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7],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稳步前行。第二,强化政策落实,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首先,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要深入乡村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工作入户,切实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时畅通线上线下民意反映渠道,使村民完善文化设施的建议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村委会,切实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基层工作人员要仔细研读党中央发布的惠农、兴农政策,抓真抓实乡村文化建设,加大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发展普惠性、全民性的乡村公共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时要注重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化管理,乡民与基层工作人员履行好监督职能,杜绝资金挪用、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4.2 加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振兴的关键,针对当前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缺失的现状,要从人才建设、人才培育入手,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队伍。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制度。青年时期是人们培育三观、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乡村培育人才队伍要从小抓起。要加大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乡村学校配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育,派遣教师参加教学交流会议或到优秀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由政府牵头与优秀学校对接,借调优秀教师入驻乡村,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人口组成中老年占比较大、农村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现状,要注重发展老年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育,针对从事农业种植的中年村民,要加强先进种植技术与先进农耕机器的宣传,助力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促振兴。针对老年群体,一方面,基层政府通过组织老年文公团,外聘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编排,将美好乡风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擅长传统工艺的老年人,村委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班等形式,号召村民学习传统工艺,同时与外部企业做好对接,畅通手工艺品销售渠道,在保护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激发村民学习热情。通过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使青年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中年乡民能够接触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老龄乡民思想观念得到更新,从整体上提升乡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第二,注重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普惠性的公共文化事业,满足村民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提供政策优惠、创业支持等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挖掘乡土文化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乡民创造更多的就業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3 丰富乡村文化传播载体,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
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乡村文化的主体地位,对乡村文化做到保护、传承与创新。
第一,要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传承乡村文化中的精华。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对乡村生活与发展状况的直观反映,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乡村文化主体地位受到冲击的一重要原因在于农民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在与城市文明的比较下认为乡村文化都是落后与糟粕,将乡村文化不加区别地摒弃,由此造成许多遗迹与文物的损坏。对此一方面要借助多媒体平台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通过乡村广播、乡村画报、村民会议等形式,激发村民自觉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意识,使村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视乡村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与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首先,政府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落实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等的法规制度,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加大对文物、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派专门技术人员修复现存的遗址遗迹,对于破坏、倒卖文物的行为,从法律层面给予严格处罚。其次,加强对乡民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宣传,通过确立褒奖制度,奖励自觉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乡民,鼓励更多的乡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此外,还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传承乡村文化,使学生认识到本土乡村文化的璀璨,在潜移默化中更加坚定乡村文化自信。
第二,依托多媒体平台,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高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乡村文化要想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有所创新。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文化。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文化走进我们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拍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宣传乡村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乡风民俗,使乡村文化走进城乡居民生活。例如《希望的田野》《在乡村》《舌尖上的中国》等。其次,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文化。乡村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政府应带头依托乡村文化发展“互联网+”旅游和文旅产业,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打造品牌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变文化资源为经济效益。最后,乡民还可以自发地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来宣传本土乡村旅游产业、销售农副产品,在扩大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的同时,也可给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5 结束语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各农村开展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党中央、基层党组织、农民同向发力,助力美丽乡村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2] 刁丽霞,胡吉,杜雨珂,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7):60-62.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五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2.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